白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成熟種子。白芥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原產(chǎn)歐洲,我國遼寧、山西、山東、安徽、新疆、四川、云南多有栽培,6至7月果實成熟變黃時,割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
白芥子種子類球形,直徑1至2.5毫米。表面灰白色至黃白色。用放大鏡觀察表面可見細微的網(wǎng)紋,一端有暗色小點狀種臍,浸水中膨脹,裂開可見內(nèi)含黃白色折疊的子葉2片,富油性,無臭,味辛、粉碎后,有特殊辛烈臭氣。以粒均勻,飽滿、色白者為佳。
〔時珍曰〕其種來自胡戎而盛于蜀,故名。
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從戎中來。葉如芥而白,為茹食之甚美。
〔時珍曰〕白芥處處可種,但人知蒔之者少爾。以八九下種,冬生可食。至春深莖高二三尺,其葉花而有丫,如花芥葉,青白色。莖易起而中空,性脆,最畏狂風(fēng)大雪,須謹護之,乃免折損。三月開黃花,香郁。結(jié)角如芥角,其子大如粱米,黃白色。又有一種莖大而中實者尤高,其子亦大。此菜雖是芥類,迥然別種也,然入藥勝于芥子。
莖葉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冷氣。安五臟,功與芥同。
子
【氣味】辛,溫,無毒。
【主治】發(fā)汗,主胸膈痰冷,上氣,面目黃赤。又醋研,傅射工毒。
暴風(fēng)毒腫流四肢疼痛。
咳嗽,胸脅支滿,上氣多唾者,每用溫酒吞下七粒。
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jié)諸痛。
〔震亨曰〕痰在脅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達。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義也。
〔時珍曰〕白芥子辛能入肺,溫能發(fā)散,故有利氣豁痰、溫中開胃、散痛消腫辟惡之功。
按《韓懋醫(yī)通》云:凡老人苦于痰氣喘嗽,胸滿懶食,不可妄投燥利之藥,反耗真氣。懋因人求治其親,靜中處三子養(yǎng)親湯治之,隨試隨效。蓋白芥子白色主痰,下氣寬中。紫蘇子紫色主氣,定喘止嗽。蘿卜子白種者主食,開痞降氣。各微妙研破,看所主為君。每劑不過三四錢,用生絹袋盛入,煮湯飲之。勿煎太過,則味苦辣。若大便素實者,入蜜一匙。冬月加姜一片尤良。南陵未齋子有辭贊之。
反胃上氣白芥子末,酒服一二錢。
熱痰煩運白芥子、黑芥子、大戟、甘遂、芒消、朱砂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湯下。名白芥丸。
冷痰痞滿黑芥子、白芥子、大戟、甘遂、胡椒、桂心等分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姜湯下。名黑芥丸。
腹冷氣起白芥子一升,微炒研末,湯浸蒸餅丸小豆大。每姜湯吞十丸,甚妙。
腳氣作痛方見白芷。
小兒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調(diào)攤膏貼之,以平為期。
防痘入目白芥子末,水調(diào)涂足心,引毒歸下,令瘡疹不入目。
腫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調(diào)涂之。
胸脅痰飲白芥子五錢,白術(shù)一兩,為末,棗肉和搗,丸梧子大,每白湯服五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