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聽老同學說了個事兒。
他單位有個剛參加工作沒多久的年輕人,叫小劉,一個二流大學畢業(yè)的普通小伙子。小劉做事能力算不上突出,但是很勤奮,喜歡琢磨,讓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就連完全不懂的業(yè)務,東查西問也能弄出個成果來,在單位被當成萬金油使,屬于那種很有前途的有上進心的年輕人。
可是他有一個毛病,就是嘴巴太松,要是有什么事讓他心里不開心了,他就一定要說出來,好像不說出來會噎死一樣。
這個毛病說大不算大,說小也絕對不小,起碼足夠讓他的仕途難個三五倍。
每次有人和他單獨相處,他就一定要來嘮一嘮身邊人的是非,不是哪個領導沒本事還瞎指揮,就是哪個同事上班劃水還愛吹牛,今天說哪個女同事只顧花枝招展不干正事,明天說哪個部門的人態(tài)度不好給他臉色了。
也不知道他哪來那么多抱怨。
可是這個小劉不覺得自己的抱怨是在煩人,反而覺得自己這叫“訴衷腸”,是“把你當朋友才跟你說的”。
天長日久,他身邊別說朋友了,連路人都不太愿意靠近。
他還覺得自己很委屈,四處跟人抱怨,自己想和大家做朋友,可是大家都不領情!
其實這事,換我我也不領情。
你說你在那說人是非的時候,我到底是迎合還是不迎合呢?
迎合了,傳出去怎么辦?不迎合,你又要平白再生一份氣,倒不如一開始就有多遠躲多遠,大家都少點麻煩。
知心朋友不可交
很多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都搞不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成年人的友誼是有距離的。
他們一路上學過來,已經很習慣“換個環(huán)境——強行進入一個新集體——在集體中找到幾個好朋友”這樣的行為模式,天長日久就容易產生錯覺,認為這就是社會的生存之道。事實上卻剛好相反,學校里的模式反而才是不正常的。
在學校里最親近的都是同班同學,你們可以勾肩搭背、推心置腹,三杯酒下肚牢騷上頭,罵罵老師說說同學,這沒問題,因為這時候大家還沒有什么利益牽扯。而出了學校再繼續(xù)這樣,面對的將是冰冷的現實。
首先你會發(fā)現,工作里離你越近的人越做不成朋友。因為你們往往負責的是相似的工作,面對的是同一個領導,發(fā)展的是同一個方向,就算平時再要好,到了升職、加薪、評優(yōu)這些名額有限的機會到來時,還是會立刻變成對手。
這時候你說你讓吧,不甘心;你說你不讓吧,顯得很小人。到頭來不過是折磨自己罷了,還不如一開始就別去弄什么友誼,大家表面上客氣客氣得了。
更別提你平時酒桌上不小心撂過什么大實話,一起埋怨過哪個領導,這時候你怕不怕他去參你一本?
所以傾訴這種事,還是找沒有利益相關的人去說吧。體制內的工作場合不是用來尋覓知心朋友的,你再怎么真心,也容易變味。
那什么樣的朋友可交
其實很多職場方面的經驗談都會告訴你,“職場沒朋友”。
但是事情并沒有那么絕對,因為你很快就會發(fā)現,一旦踏足社會,人人都可以是朋友。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里,我們經常會遇到自己搞不定的事,這時候就需要“關門放朋友”,大家未必有多么意氣相投,你幫我我?guī)湍?,互相利用而已?/span>
而體制內和一般的職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體制內的工作實在是太穩(wěn)定了,穩(wěn)定意味著流動緩慢,很多人可能十幾年都要在同一個部門消磨,面對同樣的一批同事。低頭不見抬頭見,處理好面子上的事是非常有必要的。與同事之間交往最好的關系狀態(tài)是處于若即若離之間,親密有間,疏而不遠。
而在處理好表面功夫之后,你還要留心尋找三種朋友:
1.消息源
盡可能的搞好本單位辦公室、組織部門、人事部門、領導秘書、領導司機等距離領導身邊比較近的同事,這樣有升遷提拔之類的消息才能拿到第一手的情報。想想別人剛得到通知你已經可以拿出一份報告。
2.潛力股
其他系統(tǒng)、其他單位的志同道合的同事,尤其是那些為人處世到位,仕途發(fā)展勢頭看漲,有見識、有胸懷、有格局的年輕人。這屬于長線投資,一旦成功相當于多了一條大腿。老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朝中沒人,現在培養(yǎng)也來得及。
盡可能交一些民政、住建、交通、房管、醫(yī)療、教育系統(tǒng)的朋友,這些人看起來不起眼,關鍵時候可以幫你的大忙。
你也別怪我交朋友太功利,要知道,在人性叢林里,沒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真正的好友是要時間去沉,要靠命去撞的,“李莊白肉”都成了“表面兄弟”,還有什么不能發(fā)生的?既然不知道這輩子有沒有機會碰上過命的交情,倒不如有的放矢,得到自然是幸運,得不到也不算空手而回,一舉兩得,豈不美哉?
“沒有條件的朋友,不叫朋友,那叫手足了”——三毛
老秘書寫在最后的話:
在體制內的成長就像走鋼絲,要懂得微觀官場知識,老秘書能帶給你的,就是你手上掌握平衡的那根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