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首《生僻字》火遍大江南北,榮登“語文老師們最喜愛的歌曲排行榜”,因為這首歌包含了將近70個生僻字。例如這一句“龍行龘龘,犄角旮旯,娉婷裊娜,涕泗滂沱,呶呶不休,不稂不莠”,你認識幾個字又是不是明白詞語的意思呢?
正如歌詞所說,“我們中國的漢字,落筆成畫留下五千年的歷史。”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認識漢字、了解漢字背后的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做的事。
“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這是因為我們傳統(tǒng)的造字方法。從漢朝以來,相沿有“六書”的說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和假借。六書之首,就是象形法。“象形”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由此而來的漢字,一撇一捺都在對我們述說著一個又一個古老的故事。
而對于我們才剛剛踏入語文學習大門的小朋友而言,無論是溝通、學習還是成長,認字都是必要的步驟,但是否一定要硬生生地拿著識字卡教孩子識字呢?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種做法識字的效果并不好,小朋友往往今天記住了明天就忘了。這是因為,漢字是抽象的符號,憑空去記憶這些符號并不符合小朋友的認知規(guī)律。
而對于低學段的學生來說,圖文對照地學習生字,更能幫助他們記憶生字。通過一些典型的字讓小朋友們了解漢字是如何演變而來,再由一個字學到一串漢字,從造字本源、生活本源去學習漢字,讓漢字更好地用于生活。從而讓抽象的符號和意義聯(lián)系起來,更加有助于加深記憶。
在“神奇的漢字”的課堂上,我們正是貫穿這一方法帶著小朋友們認識充滿魅力的漢字的,通過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讓孩子認識記憶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