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找我咨詢保險的有很多,最多的問題就是買了坑爹的保險,價格普遍貴了50%-150%。 一年多花幾千塊,20年積累下來就多花10來萬。
不少人已經(jīng)交了幾年,退保要損失幾萬,不退再交下去還要損失幾萬,讓人糾結到死。
為了讓后來者不被坑,我特意總結了買重疾的絕招,分享給各位:
1
線下保險代理人制度的運營成本和銷售成本過高,大約10塊錢保費,銷售成本就要3塊錢。
所以線下保險的價格普遍要貴30%以上,很多坑人的保險甚至貴1-2倍。
大多數(shù)人往往懵懵懂懂被親戚朋友強塞了一份坑爹保險,親戚拿了提成拍屁股不干了,后續(xù)20-30年的保費大坑得自己填。一年貴個幾千塊,20年累計就多花了10來萬,這對普通家庭來說絕不是小數(shù)目。
過去這么多年,保險≈騙子,就是線下保險作惡積累的結果,這不是某個人的問題,而是線下這個制度把所有人綁架了。
目前這個現(xiàn)狀并沒有改變,幾乎每個人都會被周圍親戚朋友強行推銷幾個很坑的保險,只要你想買保險,就有幾個坑等著你,防不勝防。
買保險只要躲開線下這個大坑,就少花了10多萬的冤枉錢,購買重疾險就成功了一半。
2
重疾險看似復雜,但把重疾險拆解后,其實很簡單,看圖:
重疾險的主菜就是保額充足,保障期限合適,只賠一次什么都不附加的裸重疾險。
重疾險的配菜就是中癥輕癥、死亡責任、多次賠付,這三項價格比較高,是比較重要的配菜。
重疾險的小菜是投保人豁免、健康告知寬松、分紅或返還。
挑選重疾險,只要抓住核心,把主菜和配菜選好了,不要被小菜干擾,就能挑選出高性價比的重疾險。
(1)保額買多少?
保險就是買保額。
一場大病,治療+康復周期常要3-5年,在此期間醫(yī)療花費不說,再加上康復費、護理費、誤工損失,花錢如流水,整個家庭急需一筆錢渡過難關。
所以在配置重疾險時,要優(yōu)先保障眼前的保額足夠大,起碼要能覆蓋患病期間的生活開支。
所以建議是:一般50萬。
如果預算有限,請直接刪掉以下所有的配菜和小菜,優(yōu)先保障保額。
(2)保障期限選多久?
小孩子建議保30年就可以了。保的時間太長,保額幾十年內(nèi)肯定會大幅度被通脹吞噬。
35歲以下的成年人,建議保到70歲,過早買保終身的重疾,保額都會被通脹吃掉。
等到了35歲之后,再給自己加買一份終身重疾,這樣的購買方式會比較均衡,保費負擔小,性價比較高。
(3)重疾保障病種數(shù)選多少?
事實上,保監(jiān)會早在2007年就統(tǒng)一定義了25種高發(fā)重疾。
這25重疾,已經(jīng)覆蓋了95%的高發(fā)疾病?,F(xiàn)在保險公司動輒保100多種的重疾,其實只是產(chǎn)品宣傳的噱頭,增加了上百種病,實際可能只增加了1%的保障。
無論選25種,50種,還是100種,對重疾險性價比不會產(chǎn)生實質(zhì)影響。目前市場上的重疾險大多都是保80-100種大病,買重疾險,重疾數(shù)量不用糾結。
此外,各家重疾險的條款也是以保監(jiān)會統(tǒng)一定義為藍本,各家沒有本質(zhì)差異,只有微弱的差異。每家保險公司總會把自己個別寬松一點的條款拿出來說自己賠付門檻低。事實上,沒有哪一家保險的條款有明顯的寬松優(yōu)勢,即便稍寬松一點,也是文字游戲,不會對保費定價產(chǎn)生實質(zhì)影響。
(4)輕癥要不要附加?
輕癥保的病,大多都是重疾的前兆。
銀保監(jiān)會定義的所有25種成人高發(fā)疾病,其中24種都有輕癥來對應。
最高發(fā)的輕癥有極早期惡性腫瘤,早期心腦血管疾病,惡化下去,就會達到重疾所保的惡性腫瘤,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后遺癥等非常嚴重的程度。
并且一旦得了這些常見輕癥,再得重疾幾率就是正常人的7到8倍。
再加上,輕癥的發(fā)病率高,治療費用加上后期康復,通常也需要十萬左右一筆不小的經(jīng)濟開支。
從價格上看,重疾附加輕癥之后,只需要多掏25%左右的錢,增加的保費不高,使用的價值卻很大,所以建議把輕癥都帶上。
(5)中癥要不要?
細扒目前市場上所有產(chǎn)品的中癥所保的病,絕大多說都是從原輕癥保障里直接挪過來的,也就是說附加中癥的重疾險,保障內(nèi)容和輕癥保障是一模一樣的,加了中癥保障并沒有更全,只是多了一點保額。
所以對此的建議是,只要輕癥保障齊全,中癥附加有沒有,其實無所謂。
(6)多次賠付重要嗎?
客觀的說,現(xiàn)在沒有公開的重疾多次賠付數(shù)據(jù)。
一個人得了一次重疾之后,再得重疾的概率有多大?從個別醫(yī)學文獻的研究結果來看:
癌癥患者在治療初期的短暫時間段內(nèi),發(fā)生腦卒中的風險高于非癌癥患者;
癌癥化療會對心臟造成不良影響,可能誘發(fā)心臟疾病;
出血性腦卒中有可能并發(fā)急性心肌梗死,但幾率比較低。
總體上,除了癌癥容易復發(fā)外,人得一種重疾,再得另外一種重疾的概率不高。
具體如下圖所示:
而目前市面上的流行重疾險,多采用重疾分組的方式,分組的意思是,得了一組里的重疾,必須再得另一組里的重疾才會賠付。這是概率比較低的事情。但流行的多次賠付的重疾險,價格往往要比單次賠付的貴30%以上,所以我的建議就是,重疾賠買一次就夠了。
未來如果癌癥可以多次賠付,那么多次賠付的價值才會凸顯。
(7)身故責任要不要加?
帶身故責任的重疾險相當于加了半份壽險。
換句話說,病賠;沒病的話,死也賠。
但一般建議重疾險和壽險分開來買。
因為,重疾險的身故責任保額,只能跟著重疾保額走:50萬的重疾保額,只能賠50萬的身故。對于城市有房貸車貸的投保人,保額可能不夠。這樣的情況不如單獨買一份壽險。
而如果50萬壽險保額足夠,房貸壓力不大,則可以考慮不單獨買壽險,買帶死亡責任的重疾險,可以省一些錢。
(8)等待期、投保人豁免等責任是否必要?
這幾項責任其實無關緊要。
舉個例子,買90天的等待期只比買180天的等待期的產(chǎn)品貴了幾塊錢;而附加投保人豁免,每年也只需要多交三十塊的錢。
說到底,這些責任發(fā)生的概率非常非常的低,都是重疾定價最最末端的影響因子,有沒有它們其實對重疾的實際性價比幾乎不產(chǎn)生任何影響。
這幾項責任如果價格便宜,則可以附加上。如果價格巨貴,則屬于大坑,堅決遠離。
(9)繳費期限怎么選?
毫無疑問,繳費期限拉的越長越好。
只要讓30年交的,絕對不20年交,30年往往要比20年交每年少交20%的錢,尤其對預算有限的人,是個不錯的減輕眼前繳費壓力的好方法。
(10)選買大保險公司還是小保險公司?
其實大小保險公司的差異不大。中國保險公司必須接受保監(jiān)會償付能力的監(jiān)管,簡單粗暴的說,保險公司幾乎無法“破產(chǎn)”。而理賠和服務保險公司的差異也沒那么大,都是成熟的業(yè)務,標準化流程,各家沒有質(zhì)的差異。
總體上說,保險是比較同質(zhì)化的產(chǎn)品,買哪家都大差不差。
(11)如何通過健康告知?
切記:無論任何情況,都要如實告知,不管是線下還是線上智能核保。
具體如實到哪個程度:不問不說,問了如實答。如果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患病,也沒有相關的檢查診斷結果證明自己知道,即使沒有告知,也不能算不實告知,將來也不耽誤理賠。
面對健康告知,還要仔細辨認告知內(nèi)容。分清疾病種類、病狀和期限,對于身體不大健康的消費者,可以咨詢專業(yè)意見,如果不符合線上投保標準,可以在線下申請投保,按要求提供體檢資料和病史信息。
3
跳出大坑,靈活購買性價比最高的重疾險,就能買一份完美的重疾險組合。
從兒童開始說起,兒童建議購買50萬保額,保到30歲的兒童專屬重疾,兒童一開始沒必要買到終身,要給未來的變化留下調(diào)整的空間。
18—25歲的年輕人,我的建議是買一份50萬保到70歲、附加輕癥的定期重疾,同樣不建議一下子買終身,年輕人買終身保費壓力過大,未來調(diào)整空間很小,而且保額會被經(jīng)濟通脹吞噬。
嫌棄保額低的,可以再加一份一年期的50萬短期重疾險。這樣保費非常便宜,但保障非常充足。
到了35歲左右,逐漸進入疾病高發(fā)期,而且到了35歲,家庭收入、醫(yī)療技術、重疾險產(chǎn)品都有了較大的變化,根據(jù)當時的變化,把短期重疾換成終身重疾險。這樣35歲之后依然有兩份重疾險,保額依然有100萬,保額依舊充足,足夠?qū)雇洠S著未來收入增長,保費壓力會大大降低。
年齡、收入、家庭風險缺口、重疾醫(yī)療技術、重疾險產(chǎn)品都是變化的,想想20年前,即1998年,那時收入才多少錢,10萬保額足夠,如今10萬保額是雞肋。未來20年呢?
面對未來的變化,只有動態(tài)調(diào)整購買重疾險,才能以最低的成本,購買一份完美的重疾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