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人人投資的時代,保險已經成了很多家庭必備的金融產品。別看都是金融產品,買保險和買理財卻很不一樣,先不說其中潛伏著多少隱秘的投資技巧和專業(yè)性,單看時間就有很大區(qū)別。理財產品大多是短期的,而保險費一交就是五年十年,一張保單需要長期供養(yǎng)。打個比方,銀行理財好比閃婚閃離,而投保險大多需要白頭到老。找個稱心伴侶生活大半輩子,不考慮好能行?
第一筆賬:我們真的需要保險嗎?
這個問題應該是買保險前想得最清楚透徹的事。清晰的訴求,可以大致明了自己的風險擔憂,其后才有勇氣無怨無悔長期供養(yǎng)一張或數張保單。如果沒有答案,給你兩個參考。
一個遠的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胡適。他在1933年4月9日的上?!渡陥蟆贰叭藟郾kU??钡谒钠谏线@樣推薦人壽保險:“保險的意義,只是今天作明天的準備;生時作死時的準備;父母作兒女的準備;兒女幼時作兒女長大時的準備;如此而已。今天預備明天,這是真穩(wěn)??;生時預備死時,這是真曠達;父母預備兒女,這是真慈愛。能做到這三步的人,才能算作是現代人?!?/p>
一個近的是當代企業(yè)家,泰康保險集團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陳東升。他喊出的口號是:“買車、買房、買保險,是現代生活的新三大件”。理由是:“買了養(yǎng)老保險,未來養(yǎng)老就不用愁了,買了醫(yī)療保險,未來看病就不愁了?!?/p>
此兩人的觀點你同意嗎?當然,如果能保證自己一生都沒有風險,包括意外事故、重大疾病、失能失業(yè)、經濟困境等,那根本不用買保險。
所以,如果沒搞清楚自己的風險和真正需求,光糊里糊涂聽某某代理人的漂亮說辭,最后買到的保險可能根本覆蓋不了自己和家庭的風險。雖然老話也說:天下沒有買錯的保障,但保險絕對是擔不起所謂“聊勝于無”的虛名的。
第二筆賬:誰是家中最應該被保障的人?
如果人生有風險,那就需要保險。但誰應該是一個家庭中首先應該被保障的人呢?
一個最簡單的標準就是,誰是家庭的經濟支柱,誰就是保險第一順序人。現在最普遍的情況是,家里孩子一落地,家長就忙著為寶寶買保險,往往是孩子保險一大籮筐,大人的保險很少或者沒有。有人可能會說,錢只有那么多,沒有能力給家里所有人買保險,大人好歹有單位保障報銷。
但請不要忘記了,保險是對沖風險的金融手段,孩子的保單需要有經濟能力的家長來繳費供養(yǎng)。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人一旦不能繼續(xù)工作,即使單位有保障,當事人的經濟收入也必然下降,那么孩子已有的保單供養(yǎng)就可能面臨斷繳。
坐過飛機的人都看過起飛前的安全教育視頻,其中有一段話這樣說:一旦發(fā)生緊急狀況,氧氣面罩垂下來后,首先要給自己穿戴好,然后再給身邊的老人、小孩穿戴。其實這就是應對風險應有的程序,家庭保障的順序是這樣。而且經濟資源越有限,越應該先給家庭中給最重要的人投保,這是一個家庭規(guī)避風險最起碼的一環(huán)。
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據是,家庭經濟支柱人的保險額度應以被保險人5至7年80%的收入總和為保障額度,重疾險保額按目前醫(yī)療費用,在50萬元上下,有條件的話可再多準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