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季到了,熱門新片接連釋出,其中就包括這部頭號種子選手:陣容豪華,話題勁爆,涉及出軌、潛規(guī)則、頂流塌房……上線前,早已拉滿了期待,上線后,拿獎呼聲更高了。它是奧斯卡4次提名導演托德·菲爾德暌違影壇16年后,自編自導的新作。
讓“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二度獲封威尼斯影后,被《好萊塢報道者》評為其“演員生涯的又一巔峰?!?/span>爛番茄新鮮度97%,IMDb8.2分,成績亮眼,真的能捧回小金人嗎?快跟著會會(微信公眾號:電影分享會)一起來驗驗貨——《塔爾》!
這是一部偽自傳電影。凱特·布蘭切特飾演的女主塔爾,有著奪目的頭銜——世界著名音樂家,EGOT(艾美獎、格萊美獎、奧斯卡獎和托尼獎)大滿貫獲得者,古典樂屆堪稱偉大的存在。不僅如此,塔爾還是德國著名樂團柏林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也是該樂團首個女性指揮家。
影片的開場,是一段長達十分鐘的采訪情節(jié)。處于人們視線焦點的塔爾,對記者的提問應(yīng)對自如,言談中引經(jīng)據(jù)典,不時幽默一下,充滿了個人魅力。采訪全方位展示了她作為頂流的聲望和地位。
她絕非浪得虛名,科班出身,起點極高,曾花五年采風,研究民族音樂,之后一直在頂尖管弦樂團擔任指揮,只要完成難度最高的《馬勒第五交響曲》后,便會正式封神。
像所有成功人士一樣,她高度自律,為了保持最好的精神狀態(tài),堅持跑步、節(jié)食。可以說,塔爾在事業(yè)、家庭、個人追求等方面都達到了人生巔峰。
然而,這樣一個完美的形象,隨著故事的展開開始出現(xiàn)裂痕。影片中也多次暗示,這位全球知名的指揮家并非真的完美無瑕——她行事獨斷,堪比霸道總裁。聽到與自己意見相左時,她就歪頭癟嘴,毫不掩飾自己的不屑。
她將對節(jié)奏與聲音的絕對控制欲,滲入到了生活中,經(jīng)常毫不客氣地對他人發(fā)出的噪音聲響加以阻止,比如學生抖腿發(fā)出的布料摩擦聲,助理指揮習慣性按彈簧筆的聲音等等。
而更有爭議性的是她對于女性話題的態(tài)度。塔爾一直在用一種男權(quán)的方法來構(gòu)建自己的生活。
她和女伴侶結(jié)了婚,但在為女兒維權(quán)時,卻會稱自己是孩子的“父親”。可以說,這并不符合大眾對于一個性少數(shù)女性公眾人物的期待,種種問題,都為塔爾的墜落埋下了定時炸彈。
但塔爾的塌房,并非一夜之間,而是一步步陷入四面受敵的境地,影片早已在細節(jié)上鋪滿了伏筆。塔爾的真實面目是一個利用職權(quán)潛規(guī)則女性的“圍獵者”……
導演用古典樂、女同、職權(quán)騷擾、精神焦慮等各種復雜的線索包裹著主人公,但本片并非那種打破身份局限的大女主爽文,甚至還反其道而行之。被推上“神壇”的塔爾,在影片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如何被不當言論、職權(quán)騷擾、樂團“選妃”的多重指控中轟然倒塌。
從情節(jié)來看,《塔爾》像是一部性轉(zhuǎn)版的“韋恩斯坦倒臺記”,講述一位在業(yè)界頗具名望的專業(yè)人士,如何被丑聞纏身最終銷聲匿跡的故事。但實際上,這并不是一部講述性別剝削的電影,電影巧妙的地方在于導演把主角塑造為女性指揮家——一位在男性主導的行業(yè)中占據(jù)首席地位的女性。
在此基礎(chǔ)上,影片其實還有一個更加深層的主題。導演在158分鐘的故事里,其實鋪陳了當下美國大肆盛行的“取消文化”。也許你曾經(jīng)看過這樣的新聞——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因為一篇轉(zhuǎn)發(fā)評論的推文,被網(wǎng)友認定為歧視跨性別者,遭到瘋狂的口誅筆伐,幾位主演紛紛與她劃清界限,粉絲更是聲稱將她“踢出哈利·波特的世界”。
奧斯卡最佳影片《亂世佳人》因為涉嫌種族歧視、美化奴隸制,曾遭遇過一段時間的下架處理。有同樣遭遇的,還有我們古典樂的啟蒙作品《貓和老鼠》。
這些新聞就是“取消文化”的典型案例,它指的是人們對“有問題”的公眾人物、企業(yè)、團體進行的自發(fā)抵制行為,致使其社會性死亡,喪失原來的影響力?!坝袉栴}”通常是涉及了犯罪、種族歧視、歷史爭議等。
這種抵制行為最初只針對個人,后來慢慢輻射到與個體相關(guān)的文藝作品,發(fā)起抵制的主要人群是社交活動頻繁的年輕人。
《塔爾》里就有這樣一幕。塔爾的課堂上,一名學生說他無法欣賞巴赫,理由是他作為黑人和泛性別者,無法接受白人巴赫的厭女世界觀,因為巴赫生了20個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影片刻意使用了多少晦澀的專業(yè)知識或曖昧的線索,故事本身都并不復雜。它的野心很大,但真正的焦點還是凱特·布蘭切特?!八枴边@個異常兇猛復雜,發(fā)揮空間巨大的人物,強勢宣告著大魔王即將向她的第三座奧斯卡獎杯發(fā)起沖擊!
導演: 托德·菲爾德
編劇: 托德·菲爾德
主演: 凱特·布蘭切特 / 諾米·梅蘭特
豆瓣 7.5 IMDb 7.9
觀看完整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