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伊麗莎白女王統(tǒng)治英格蘭的時代里,政治風云變幻。都鐸王朝的成員和一些貴族都在預謀著反叛計劃...
自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賀拉斯的《詩藝》到黑格爾的《美學》,戲劇從一誕生就被聲明是詩歌的一個類別。戲劇兼有詩歌的優(yōu)美形式,文學的豐富內(nèi)涵以及舞臺表演的生動、真實和互動性,可稱為這一藝術(shù)分支中的最高體裁。噱頭可謂驚世駭俗,創(chuàng)作態(tài)度卻也嚴謹細密,非但不雷還做到了和正史的無縫銜接,各種典故信手拈來而又不著痕跡地化入驚天狗血的主線——本片堪稱野史高端玩法的范例。在影片的講述中,“莎士比亞”不過是一個傀儡而已……據(jù)影片描述“莎士比亞作品的作者另有其人”——此人也就是本片主角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雖然門第出身,但礙于身份不便公開創(chuàng)作戲劇,才華橫溢的他只好假托莎士比亞之名發(fā)表作品,并利用戲劇宣揚自己的政治觀點。他是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情人,與她育有一子也就是南安普敦伯爵,更離奇的是他本人其實也是女王早年留下的私生子……”影片故事借著他的視角展開了敘述...自18世紀以來,莎士比亞的真實身份一直存在爭議,也就說這個人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只有一些零星的證據(jù)在他死后的400年中幸存了下來。雖然我們通過他的戲劇和十四行詩對他的創(chuàng)作和天分了解了很多,但我們對這個人本身知之甚少。因此,圍繞著莎士比亞的真實身份一些胡亂的猜想和陰謀也開始形成。關(guān)于莎士比亞戲劇作者的身份有很多理論,但大多數(shù)是基于這三個觀點,第一點是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威廉·莎士比亞和在倫敦工作的威廉·莎士比亞分別是兩個人,他們被歷史學家錯誤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愛德華·德·維爾生于1550年,伊麗莎白一世生于1533年,影片末尾借羅伯特·塞西爾之口揭示出他實為女王16歲時留下的私生子,這一點確與二人的年齡差相符。愛德華·德·維爾在其父死后作為女王的被監(jiān)護人被送至塞西爾府上接受教育、后娶威廉·塞西爾之女為妻,影片中則設(shè)置為知曉其身世的威廉·塞西爾為賦予后代王室血統(tǒng)而有意布局。影片中女王在生下愛德華·德·維爾的私生子后因名譽上的顧慮對其避而不見,后者為報復女王的薄情勾引了她的女侍,因此短暫地入獄并就此失寵、被逐出宮廷也確有其事,這位被引誘的女侍名為Anne Vavasour,只是愛德華·德·維爾的動機就是編劇的發(fā)揮了。
愛德華·德·維爾頗負才名,身為詩人、劇作家,亦是文學戲劇的慷慨資助者,稱其為莎士比亞作品的實際作者的理論早在19世紀即已出現(xiàn),最初是作為一個作者團體中的一員被提到,之后亦被一些學者指為莎士比亞戲劇的唯一作者。就這一點而言,影片選擇他作為主角也算是其來有自。
本片可說是向莎士比亞或者說,向西方古典戲劇致敬的精妙之作。整部電影的結(jié)構(gòu)使用了嵌套和多層敘事的手法,由現(xiàn)代劇場開始,向劇場中的觀眾聲明,“我們將要講一個更黑暗的故事,關(guān)于手中之筆,掌中之劍,戲劇的勝利和王位的遺失...” 而故事的開始則從著名的“環(huán)球劇院”燒毀開始倒敘,由本杰明約翰遜的受拷打鏡頭,剪入觀眾的哄笑場面,順利過渡至威廉莎士比亞作為一個喜劇演員的出場。在這一場景中,英國民眾對戲劇的癡迷,上流社會對戲劇的鄙夷、厭惡和壓制,作為戲劇作者的本杰明約翰遜、作為演員的威廉莎士比亞,即將作為主角的愛德華德維爾紛紛出場;而且在輕巧轉(zhuǎn)接之后,轉(zhuǎn)向安內(nèi)普頓和艾塞克斯關(guān)于宮廷斗爭的討論,由此故事的畫卷已緩緩展開。在故事中,伊麗莎白女王的青春時期對詩歌的愛好,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的成長,兩人的私情故事,都是在各自的章節(jié)以相似的鏡頭疊化回憶展現(xiàn),故事始終保持著輕盈的速度和廣度,充滿豐滿的情節(jié)和感情。到威廉莎士比亞冒認作者并且敲詐伯爵,伯爵自己的身世揭穿,以及伯爵戲劇性的“陰謀”被更老謀深算的塞西爾所挫敗,故事的跌宕起伏程度越來越劇烈,直至生命最終,本杰明約翰遜抱走他的所有作品并且聲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這一故事隨著主人公的去世拉上帷幕,歸于平靜。最終,在開始的劇場里,講故事者結(jié)束了自己的故事,劇終字幕的背景是一個大家紛紛起身離場的固定漫長鏡頭;鏡頭外,真實世界的觀眾也在紛紛起身離場,這個鏡頭對現(xiàn)實生活的折射可謂意味深長。這部電影的情節(jié)同樣可以說充滿了莎士比亞式風格:宮廷里跨越世代的野心,利益通婚的苦果,陰謀陷害年輕權(quán)臣的女王顧問和竭力保護私生子的女王情人之間的對峙,以及震撼苦澀的女王亂倫秘密。就這個重口味的情節(jié)設(shè)定而言,真可說是繼承了莎士比亞嘩眾取寵、將上流社會生活野史化的惡趣味,以及拿女王開涮的英國傳統(tǒng)。與此同時,故事中穿插著青春懵懂的愛情故事,對詩歌和美的向往,悲壯而未遂的民眾暴動和兵諫,幽默犀利的對時人的評價和嘲弄,以及一幕幕膾炙人口的莎士比亞戲劇的精彩片段,紛至沓來,目不暇接,淋漓盡致的再現(xiàn)了莎士比亞戲劇的精髓:以戲劇性的情節(jié)和語言,展現(xiàn)了如同萬花筒般豐富多彩的時代眾生的面目,講述了一個充滿想象力的故事。本片中的幾位英國演員幾乎都接受過戲劇的訓練,一舉一動都宛如都鐸王朝重現(xiàn),充滿張力而不過分夸張,值得欣賞。攝像和燈光不過不失,并未在重現(xiàn)戲劇時過分戲劇化而對鏡頭位置和取景方式束手束腳自我約束,還算不錯。片中的牛津伯爵是當時的時尚人物,游歷頗廣而以時尚達人而聞名庭闈,在片中的黑眼影造型和華貴雅致的服裝確實和才華縱橫的伯爵本人的氣質(zhì)相得益彰。整部電影雖然故事十分大膽,但并非無中生有。長期以來,學界對莎士比亞多有質(zhì)疑:作為一個家道中落的雜貨商之子,并未受過高等教育,如何能熟練掌握精妙的詩歌的奧秘,以華麗錯落的音韻、音步、抑揚,織就愛恨情仇的戲劇篇章?而同時代的牛津伯爵愛德華德維爾,被認為是最佳的捉筆人候選,原因之一是他作為皇家戲劇團的資助人和組織者,才華過人,時有劇作發(fā)表,而且他發(fā)表作品的時期和莎士比亞正好錯開。至于真相如何,正反雙方都有論文著作,讓歷史學家頭疼去吧。關(guān)于女王也是如此。作為都鐸王朝的最后一個統(tǒng)治者,伊麗莎白終身未嫁,所以也有“童貞女王(the virgin queen)”之稱號,并且以此稱號命名了殖民地某處。對,就是如今的弗吉尼亞州,亞美利加。不過,一直都有傳說她男朋友甚多,電影中的南漢普頓跟埃克賽斯都是傳說中的人選。電影中的愛德華德維爾,第十七牛津伯爵和塞西爾家族的父子的身份、角色都和歷史人物頗為吻合。至于莎士比亞本人后期非常富有并且自建劇院也都是確有其事;惟其最終未遂的兵諫,是劇作家的想象發(fā)揮而來,不過也頗為可信。總的說來,這是個非常精彩的故事,戲劇化這個詞,幾乎可以用來形容整片的方方面面。片中的愛德華德維爾自小詩情澎湃,卻囿于身份而無法展露,唯一賞識這才華并因此愛慕他的女王卻無法結(jié)合,尋找一個傀儡卻被莎士比亞所敲詐;為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而疏于經(jīng)營,不得志于宮廷,家產(chǎn)破敗,最終也無法被世人所知,無法得到應(yīng)有的光榮和認可。唯有他的作品,歷經(jīng)世代而最終被廣而傳頌,被譽為那個世代的靈魂。從這個角度講,誰是真正的作者都已不重要,這些署名莎士比亞的劇作展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英語戲劇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最高水平,至今膾炙人口,感人至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