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諸樊,姓姬,名諸樊,又名過,亦名謁,又稱順王,中華遠古諸侯爭霸時代吳國第二任王。他的祖父是吳侯姬去齊,父親是吳國的首任王姬壽夢。
姬諸樊約生于吳王壽夢三年(戊寅,前583),是姬壽夢的長子,公元前561年秋,吳王壽夢臨終前遺命傳位給少子季札,但季札推而不受,弟兄四人推來讓去許多天沒有結果,氣得父親口眼一閉撒手人寰。哥兒四個不能再推下去了,最后決定由老大諸樊即位,老大之后傳老二,老二之后傳老三,老三之后傳老四,兄弟在世時不傳子侄。就這樣姬諸樊在父親靈前宣布即位,以辛丑年(前560)為吳王諸樊元年。
姬諸樊即位后,拜屈狐庸為相國,下令遷都于吳邑。
吳邑就是蘇州。關于蘇州的“蘇”字,還有一段歷史典故。傳說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謀臣叫胥。胥不僅有才學,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帝敬重,封他為大臣,并把江東冊封給胥。從此,江東便有了“姑胥”之稱?!肮谩笔钱敃r荊蠻語的擬聲詞,沒什么意義。因為“胥”字不常用,人們就改用一個讀音相近的“蘇”字來代替。“蘇”的繁體字寫作“蘇”,由草、魚、禾三個偏旁組成,象征魚米之鄉(xiāng)。于是“姑胥”就變成“姑蘇”了。后來,吳王闔閭在靈巖山造姑蘇臺,靈巖山就成了姑蘇山。
吳王諸樊元年(辛丑,前560)秋,楚共王羋審病死,傳位于兒子羋昭,號楚康王。吳王諸樊認為楚國新王年輕,又忙于辦理喪事,此時出兵伐楚必獲大勝。于是命公子姬黨領兵,率軍攻打楚國。楚康王派司馬羋午(字子庚)和將軍養(yǎng)由基領兵迎戰(zhàn)。楚軍用養(yǎng)由基之謀,在吳軍必經之路設下三處埋伏,然后由養(yǎng)由基率三千軍迎戰(zhàn)吳軍,雙方交戰(zhàn)數合楚軍便敗走。吳公子姬黨輕敵,率領大軍追擊至庸浦(長江北岸,今安徽巢湖市無為縣南),楚國三路伏兵齊出,養(yǎng)由基的三千楚軍也回頭反擊,殺得吳軍大敗,傷亡慘重,主帥公子姬黨也被楚軍活捉了去。
吳王諸樊二年(壬寅,前559)秋天,楚令尹羋貞(字子囊)率軍進攻吳國。他把軍隊駐扎在棠邑(今江蘇南京市六合區(qū)西北),多次出兵向吳軍挑戰(zhàn)。吳王派相國屈狐庸迎戰(zhàn)楚軍。吳軍堅守不出,任由楚軍叫罵。時值秋雨連綿,軍士甚苦,羋貞求戰(zhàn)不得,又恐軍士日久生變,只好下令退兵。他以為吳軍是懼怕楚軍才不敢出戰(zhàn),便毫無防范地命令軍隊撤退。吳軍主帥屈狐庸得知楚軍撤退,立刻派出一支精銳部隊從水路沿江而上,搶在楚軍的前頭登陸,于地勢險要的皋舟(今江西九江市湖口縣)設伏,待楚軍過去一半時,突然殺出,將正在撤退的楚軍攔腰截斷。吳軍大部隊從后掩殺,楚軍大敗。吳軍活捉了楚國公子羋宜谷,全勝而歸。楚令尹羋貞帶著殘兵敗將逃回楚國,大病不起,不久便病死于家中。臨終前還留下遺囑,提醒年輕的楚康王,讓他加固郢邑(楚國首都,今湖北荊州市江陵區(qū)西北)的城墻,以防吳國進攻。
經過與楚國的幾次作戰(zhàn),吳王諸樊認識到,吳國若想成為強國,必須得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而擁有強大的軍隊,就得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于是他開始認真抓國內的經濟建設,號召臣民努力發(fā)展生產,積累財富,積極向國家捐獻錢糧,支援國防建設。
吳國人團結一心艱苦奮斗,經過了十年的努力,經濟上有了很大發(fā)展,國家不僅擁有了一支強大的陸軍,而且還組建了一支善于水上作戰(zhàn)的水師,用以防備楚軍從江上進攻。
吳王諸樊十二年(壬子,前549)夏天,楚國為了對付吳國,打造了許多戰(zhàn)船,請人專門訓練出一批水軍,號稱舟師。夏六月,楚康王認為楚國強大的水軍完全可以擊敗吳國,便命大司馬羋齮率舟師攻打吳國。吳王諸樊聞訊立刻命相國屈狐庸率水軍迎戰(zhàn)楚國的舟師。楚國水軍看上去雖然十分強大,但沒有實戰(zhàn)經驗,而吳國的水軍訓練有素,將士們英勇機智靈活善戰(zhàn),很快擊敗了楚國的舟師。楚軍傷亡數百人,狼狽地逃回楚國。
冬天,吳王諸樊為了瓦解楚國的同盟軍,派相國屈狐庸訪問楚國的附屬國舒鳩(偃姓諸侯國,今安徽六安市舒城縣東南),勸說舒鳩君叛楚從吳。這件事傳到了楚國,楚康王便派軍隊駐扎在荒浦(即黃陂,在舒鳩城東南十五里),并派大夫沈尹壽和師祁犁前往舒鳩進行責問。舒鳩君見楚軍大兵壓境,恐怕于己不利,便矢口否認叛楚之事,并與兩位使臣盟誓,聲明與楚國唇齒相依,永不叛離。兩位使臣回報楚康王,楚康王認為舒鳩君是位言而無信的小人,他的話不能當真,仍堅持攻打舒鳩。令尹蒍子馮勸諫說:“舒鳩君并沒有聲明叛楚,如果我們現在出兵攻打便是師出無名,屬于不義之舉,必然遭到各國的譴責,不如暫時退兵,暗中觀察舒鳩人的行動,如果確實發(fā)現他們有不軌的舉動,我們便可名正言順地去討伐他。”楚康王采納了蒍子馮的建議,這才下令將軍隊撤回。
吳王諸樊十三年(癸丑,前548)夏天,舒鳩國與吳國建交,公開叛楚。這時,楚國的令尹蒍子馮已死,屈建接替他出任令尹,屈蕩出任莫敖(楚國掌管軍隊的高級官員)。
秋七月,楚康王派令尹屈建率軍攻打舒鳩。舒鳩君求救于吳國,吳王諸樊親率吳軍援舒攻楚。楚國出兵時,年過七旬的老將軍養(yǎng)由基請求擔當前軍先鋒。屈建勸道:“老將軍年事已高,一個小小的舒鳩滅之容易,不勞老將軍參戰(zhàn)?!别B(yǎng)由基說:“此番討伐舒鳩,吳國必然出兵相救,我曾經多次與吳軍作戰(zhàn),熟悉他們的軍情,我愿領兵阻擊吳軍,拼死與吳軍一戰(zhàn),以身報國?!鼻ㄒ娝麘B(tài)度堅決,便答應了他,任命他為左路軍先鋒。大夫息桓為副將,領兵五千為前軍。另派大夫子強、子捷、子駢、子孟領兵七千為左路軍后隊,負責阻擊吳軍。自率右路軍一萬人攻打舒鳩。
養(yǎng)由基和息桓率三千士卒截擊吳國援軍,行至離城(今安徽六安市舒城縣)正遇吳王諸樊與相國屈狐庸率領的吳國大軍。養(yǎng)由基貪功心切,不聽息桓勸阻,沒等后隊來到便急于和吳軍作戰(zhàn),中了屈狐庸敗中取勝的計謀。吳軍以鐵車陣困楚軍于核心,亂箭射之,養(yǎng)由基及所率士卒皆被射死。副將息桓忙派快馬飛報屈建,屈建大驚,命息桓、子強、子捷、子駢、子孟率領左路軍采用大夫子強之謀,用疑兵計虛張聲勢假意攻打吳軍,消磨吳軍的斗志,左右兩路大軍同時向吳軍發(fā)起攻擊,吳軍被擊敗。吳王諸樊只好帶敗兵退回吳國。
秋八月,楚軍攻破舒鳩城,殺死了舒鳩君及其族人和大臣數百人,滅亡了舒鳩國。
姬諸樊回國后重新調集軍隊,準備繼續(xù)攻打楚國,以雪舒鳩兵敗之辱。
冬十二月,吳王諸樊親自率軍進攻楚國的巢邑(今安徽安慶桐城市南)。楚令尹屈建領兵迎戰(zhàn)吳軍。屈建采納了將軍牛臣之計,使精兵埋伏于城門外兩側的矮墻后和戰(zhàn)壕里,然后派一支軍出城與吳軍交戰(zhàn)。戰(zhàn)數十合便敗逃回城,吳王下令追擊,令尹屈狐庸擔心楚軍有詐,勸吳王不要追擊,吳王不聽勸阻親自率軍追趕,眾將只好跟上。吳軍剛剛追至城下,忽然戰(zhàn)鼓齊鳴,兩側伏兵殺出,將吳王和數百名將士包圍。屈狐庸等奮勇沖殺,保護吳王突圍,這時巢邑的將軍牛臣躲在一堵矮墻后拈弓搭箭,瞄準吳王射去,正中吳王面門,眾將拼死將他救回吳營。吳王諸樊傷勢嚴重,救治無效,于當天夜里死去。
姬諸樊二十三歲即王位,在位執(zhí)政虛記十四年(《史記·吳泰伯世家》),卒于吳王諸樊十三年冬十二月,死時約三十六歲。死后葬在吳王諸樊墓(今江蘇蘇州市境內),尊號吳王,謚號順王。
博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