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經(jīng)——易——理-“卦氣”說初探

聞道國學(xué)風(fēng)欲起 易學(xué)起落幾多秋

中華沉浮五千年 世人皆醒事自休

“卦氣”說是兩漢易學(xué)的重要內(nèi)容,“卦氣”說中“卦”是指六十四卦,“氣”是指天地間陰陽二氣的運行及其所形成的四季節(jié)氣?!柏詺狻闭f是卦和歷法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表現(xiàn)為六十四卦和一年四季、十二個月、二十四節(jié)氣及七十二候的相配。“卦氣”說的內(nèi)容包括八卦“卦氣”說、十二消息說、四正卦說和六日七分說等等?!柏詺狻闭f淵源已久,但是直至西漢宣帝后,方因孟喜、京房等人倡導(dǎo)而興盛,并發(fā)展影響至東漢、魏晉及隋唐,后又得到清儒的集輯、整理與疏釋。

春秋至秦漢間,《易》學(xué)傳承不絕。《漢書·儒林傳》載:

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xué),而《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傳授者不絕也。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shù)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征為太中大夫。齊即墨成,至城陽相。廣川孟但,為太子門大夫。魯周霸,呂衡胡,臨淄主父偃,皆以易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丁寬是田何的得意弟子,當(dāng)他學(xué)成東歸時,田何感嘆說“易以東矣?!倍挕白饕渍f三萬言,訓(xùn)詁舉大誼而已”。丁寬傳易給田王孫,田王孫有三個弟子:施仇,孟喜,梁丘賀。宣帝時,孟喜起來自稱其師田王孫臨終傳授給他“易家候陰陽災(zāi)變書”,但同門師友梁丘賀證為“詐言”,最終“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孟喜生前和焦延壽有交往,所以當(dāng)孟喜死后,焦延壽的弟子京房“以為延壽易即孟氏學(xué)”,孟喜的弟子不肯承認(rèn)?!爸脸傻蹠r,劉向校書,考《易》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不相與同。”盡管如此,田何一系確實有“以陰陽說易”的痕跡,關(guān)于這一點,劉大鈞先生在《“卦氣”溯源》一文中已作詳細說明:如田何弟子丁寬“從周王孫受古義”,在孟喜時代民間的高相以陰陽治易,“自言受于丁將軍”;此外,田何的另一弟子王同,也和陰陽說易有關(guān),其弟子楊何,是太史公司馬談的老師,司馬談言談間頗重“陰陽”、“八位”、“四時”。故而,可能出于當(dāng)時學(xué)派上的一些矛盾和分歧,《漢書》否認(rèn)了田何一系“以陰陽災(zāi)變說易”的內(nèi)容,并進而以此區(qū)分田何一系和焦、京之別。

無獨有偶,宣帝時,任大司農(nóng)的魏相也 “采《易陰陽》與《明堂月令》奏之”。但對“易陰陽義”的重視,并非自孟喜、魏相起,易與陰陽的關(guān)系在武帝時已得到認(rèn)同,《史記·太史公自序》載:“《易》著天地四時陰陽五行,故長于變。”孟、魏之說實有所本,且淵源頗久,從魏相采奏的《易陰陽》與《淮南子》及帛書周易的關(guān)聯(lián),可見其一斑。

《漢書·魏相傳》載:

?。ㄎ合啵┯?jǐn)?shù)表采《易陰陽》及《明堂月令》奏之,曰:……天地變化,必由陰陽,陰陽之分,以日為紀(jì)。日冬夏至,則八風(fēng)之序立,萬物之性成,各有常職,不得相干。東方之神太昊,乘震執(zhí)規(guī)司春;南方之神炎帝,乘離執(zhí)衡司夏;西方之神少昊,乘兌執(zhí)矩司秋;北方之神顓頊,乘坎執(zhí)權(quán)司冬;中央之神黃帝乘坤艮司下土。

與此相似的內(nèi)容可在《淮南子·天文訓(xùn)》中見到:

何謂五星?東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執(zhí)規(guī)而治春?!戏?,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zhí)衡而治夏?!淙毡?。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zhí)繩而治四方?!淙瘴旒?。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牧,執(zhí)矩而治秋。……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zhí)權(quán)而治冬?!淙杖晒?。

《淮南子·詮言訓(xùn)》又載:

陽氣起于東北盡于西南。陰氣起于西南盡于東北。陰陽之始,皆調(diào)適相似,日長其類,以侵(漸)相遠,或熱焦沙,或寒凝冰。

而帛書《易之義》篇云:

《易》曰:“履霜,堅冰至?!弊釉唬骸皩O從之謂也。歲之義,始于東北,成于西南。君子見始弗逆,順而保?!?/p>

《漢書·藝文志》載有:《古五子》十八篇,《淮南道訓(xùn)》兩篇?!豆盼遄印肥似亷煿抛ⅲ骸白约鬃又寥勺?,說易陰陽。”而《淮南道訓(xùn)》兩篇,則是淮南王劉安聘請懂易者九人所作,又稱《淮南九師說》?!痘茨献印分械囊讓W(xué)內(nèi)容當(dāng)參考它而來。故而,魏相采奏的《易陰陽》很可能與《淮南道訓(xùn)》兩篇及帛書《易》同屬一系。

可見,“以陰陽說易” 的著作在漢初就有,甚至追溯到戰(zhàn)國時代,“以陰陽說易”也較普遍。其中,值得關(guān)注的是陰陽家鄒衍。據(jù)《史記》載:

(鄒衍)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督K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zhuǎn)移,治各有宜,而符應(yīng)若茲。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評論陰陽家說: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jié),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jīng)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jì),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張宴注:八位,八卦也;十二度,十二次也;二十四節(jié),就中氣也;各有禁忌,謂日月也。

另,據(jù)《晉書·束晰傳》,晉代汲冢出土的戰(zhàn)國竹簡《易》,其中就有《易繇陰陽卦二篇》,而《春秋經(jīng)傳集解后序》杜預(yù)補充說“別有《陰陽說》。” 故劉大鈞先生指出,《莊子·天下》篇 “易以道陰陽”,恐非僅對今本《易傳》而言,當(dāng)是對戰(zhàn)國時“以陰陽說易”此普遍風(fēng)氣所作的總結(jié)。

“以陰陽說易” 中的“陰陽”主要指陰陽消長之氣,它重視天道陰陽消息,并將《易》置于此種背景之下,表現(xiàn)為《易》與四時、八位、二十四節(jié)氣的搭配,這正是“卦氣”說?!柏詺狻闭f淵源頗早,帛《易》和今本《易》中“卦氣”說的運用,更加證實了此點。帛易《要》篇云:

《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兇之門也?!兑妗分疄樨砸玻阂允谙闹畷r也,萬物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chǎn)之室也,故曰《益》?!稉p》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勿之所老衰也,長夕之所至也,故曰產(chǎn)道窮焉而產(chǎn)道焉益?!兑妗分家布?,亓冬也兇,《損》之始兇,亓冬也吉?!稉p》、《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損》、《益》之變者,不可動以憂患。

《損》、《益》兩卦所以為“吉兇之門”,是因為《損》、《益》兩卦代表了一年四季中陰陽之氣的流變趨向。從八卦“卦氣”看:《益》卦上體為巽,下體為震,震為春分之卦,春分之時,晝夜相等,從春分以后,“陽氣勝則日修而夜短”,故“長日之所至也”。陽氣到夏至《離》卦所主之時達至頂點,萌生陰氣,“夏日至,陰乘陽,是以萬物就而死?!辟阖陨象w處立夏,尚未極盛,然而有趨向極盛的可能,故《要》篇云:“《益》之始也吉,其冬也兇?!薄稉p》卦上體為艮,下體為兌,由兌卦所主秋分日起至艮卦之立春,冬至之前陰氣逐漸加重,黑夜變長,故“長夕之所至也”,冬至之后,陽氣萌發(fā),“冬日至,則陽乘陰,是以萬物仰而生?!?故《要》篇云:《損》之始兇,其冬也吉。

又,從六日七分說看,《益》居正月立春“東風(fēng)解凍”、“蟄蟲始振”之際,故“春以授夏之時也”。反之,《損》居七月立秋之交,“白露降”、“寒蟬鳴”、“天地始肅之際”,故“秋以授冬之時也”。

由此,《易傳·系辭》云:“《損》,先難而后易;《益》,長裕而不設(shè)?!薄兑讉鳌るs卦》云:“《損》、《益》,盛衰之始也?!币嘁荒苛巳?。另外,《序卦》云:“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薄稉p》、《益》、《夬》、《姤》清晰的勾勒陰陽消長的過程:秋分之后陽氣漸損,立春之后陽氣復(fù)蘇(《損》),春分之后陽氣漸增(《益》),立夏之時陽氣幾乎達至頂點(《夬》),夏至之后盛極而衰(《姤》)。今本卦序可能由十二消息說和八卦卦氣說整合而成?!兑讉鳌繁居凇柏詺狻闭f,劉大鈞先生已作詳細考證,此處由《雜卦》、《序卦》更可見其確鑿。

但是,今本《易傳》并非僅局限于“卦氣”說,而是以其為背景,著重于六十四卦“一陰一陽之道”,并在其周流變化之中樹立“人道” ,此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易傳》的此種思路正與帛本易傳相同,并對后來東漢易學(xué)家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產(chǎn)生于先秦時代的“卦氣” 說,昭、宣之后,由孟喜倡導(dǎo),焦、京繼之,在西漢興起,并成為西漢易學(xué)的主要內(nèi)容。

在“卦氣”說上,孟、焦、京三人一脈相承,他們以古法“卦氣”說為基礎(chǔ),進一步完善,主要表現(xiàn)為對卦和日數(shù)相配的調(diào)整。其中,四正卦由專主四方之氣到納入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體現(xiàn)了焦、京為了滿足占驗之法的需要,對“卦氣”說的體系化。 

僧一行《六卦議》引孟喜“卦氣”說云:

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策,九六七八,是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變,十有二變而歲復(fù)初。

孟喜以一月三十日,每月五卦六候,故每卦值六日。

《漢書·京房傳》載:

京房字君明,東郡頓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壽?!?(焦延壽)其說長于災(zāi)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fēng)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房用之尤精。

孟康注曰:分卦直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震》《離》《兌》《坎》為方伯監(jiān)司之官。所以用《震》《離》《兌》《坎》者,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時各專王之氣。各卦主時,其占法各以其日觀其善惡也。

《六卦議》又載:

京氏又以卦爻配期之日,坎離震兌,其用事自分至首,皆得八十分之七十三。頤、晉、井、大畜皆五日十四分,余皆六日七分,止于占災(zāi)眚與吉兇善惡之事?!志┦蠝p去七十三分,為四正之候,其說不經(jīng),欲附會緯文七日來復(fù)而已。

孟、焦皆以一卦值六日,六十卦值三百六十日。但孟氏僅將四正卦主四時之氣,不占實日;焦氏則除此之外,還以四正卦值二至二分四日。到了京房,他以六十卦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故一卦主六又八十分之七日,即“六日七分”。而此六十卦中,頤(冬至前一卦)、晉(春分前一卦)、井(夏至前一卦)、大畜(秋分前一卦)四卦分別減去七十三分,各配與坎、震、離、兌,故四正卦值七十三分,而頤、晉、井、大畜四卦僅剩下五日十四分。

京房的六日七分法在“卦氣”說占驗中得到了具體應(yīng)用,此占驗之法主要為以上《漢書·京房傳》提到的“以風(fēng)雨寒溫為候”,這在《京氏易傳》和《易緯·稽覽圖》中有所體現(xiàn),現(xiàn)略述其意如下。

以“寒溫為候”,其法為:將六十四卦分為三類:四時卦、十二辟卦和四十八雜卦。將十二辟卦和雜卦各分為兩類,每卦第三爻的陰陽屬性決定了該卦為陰卦還是陽卦,第三爻如為陽爻,則該卦為陽卦,若為陰爻,則該卦為陰卦。辟卦稱太陽、太陰,雜卦稱少陽、少陰。陽爻代表溫氣,陰爻代表寒氣。如果某卦上爻和第三爻陰陽屬性一致,則代表陽盛或陰盛的狀態(tài),盛極必衰,只可稱“微溫”或“微寒”。如果某卦上爻和第三爻陰陽屬性不一致,說明第三爻陽氣或陰氣還有發(fā)展的前景,且勢頭甚猛,故稱“決溫”或“決寒”。故而,辟卦及雜卦均有四種寒溫情形。關(guān)于辟卦,清人張惠言《易緯略義》卷三由“六十卦侯”有所說明:

春三月侯卦氣考,《泰》也,《大壯》也,《夬》也”,皆九三上六實氣決溫不至考,君不明之征……夏三月侯卦氣考,《乾》也,《夬》也,《遁》也,皆九三上九,實氣微溫而不至考,教令失中之征也……秋三月侯卦氣考,《否》也,《觀》也,《剝》也,皆六三上九實氣決寒而不至,當(dāng)君倒賞之征……冬三月侯卦氣考,《坤》也,《復(fù)》,《臨》也,皆六三上六實氣微寒而不至考,君政荼緩之征也。

又,《稽覽圖》載:

太陰用事,如少陽卦之效也一辰,其陰效也盡日。太陽用事,而少陰卦之效也一辰,其陽也盡日。消息及四時卦,各盡其日。

鄭玄注曰:

太陰,謂消也,從否卦至臨,為太陰。雜卦九三,為少陽之效,雜卦九三,行于太陰之中,效微溫一辰,其余皆當(dāng)隨太陰為寒,其陰效也盡日,為雜卦六十(十,疑為衍文)三,行于太陰中,盡六日七分也。太陽,謂消息也,從泰卦至遁,為太陽。雜卦六三,行于太陽之中,效微寒一辰,其余皆當(dāng)隨太陽為溫效,盡六日七分。消息盡六日七分,四時盡七十三分。 

由此可知:一月之中“寒溫”的趨勢由本月的十二消息卦第三爻預(yù)示出來,本月消息卦所值六日七分中氣候都須和此趨勢相應(yīng);本月之中的其它四卦,如與本月消息卦寒溫一致,則用事六日七分,如不一致,則每卦六日七分中須一個時辰和其第三爻所表示的“寒溫”之氣相應(yīng),其余幾日均須和本月消息卦所符示的“寒溫”之氣一致。四時卦則七十三分與其所主之氣一致。符合以上情況即為“卦氣效”,否則就為“不效”。

以“風(fēng)雨”為候,《稽覽圖》說:

降陽為風(fēng),降陰為雨?!瞻耸种叨鴱?,四時卦,十一辰而從。

鄭玄注曰:

上九用事,卦效后一百二十日,降為卒風(fēng)。其不效也,后九十一日,降為災(zāi)風(fēng)?!狭檬?,卦效后一百二十日,降為陰雨。(張惠言補充“其不效,亦后九十一日降為災(zāi)雨也。)……六,以侯也,八十分為一日,之七者,一卦六日七分也。從得一卦。四時卦者,為四正卦,坎離震兌四時方伯之卦也。十一辰余者,七十三分,而從者得一之卦也。

可見,論“寒溫”從陰陽二氣上升的趨勢說,論“風(fēng)雨”就從陰陽二氣下降的趨勢而言。從十二辟卦而言,“上九用事”指從乾至剝,為四月到九月間溫氣漸衰,寒氣漸長之時,為“陽氣下降”之趨勢?!吧狭檬隆敝笍睦ぶ翂?,為十月到來年三月間寒氣漸衰,陽氣漸長之時,為“陰氣下降”之趨勢。前者卦效為“風(fēng)”,后者卦效為“雨”,卦不效則為“災(zāi)風(fēng)”、“災(zāi)雨”。辟卦及雜卦值日之時,各效六日七分,四時卦則效七十三分。

由以上占驗之法可見,“卦氣”說占驗應(yīng)用基于“卦體”對天地間陰陽氣運的符示?!柏詺狻闭f的這一內(nèi)涵,孟、京都進行了一定的思考。

孟喜以四正卦《震》、《離》、《坎》、《兌》主十二個月二十四節(jié)氣,他認(rèn)為四卦的卦畫結(jié)構(gòu)符示了天地間陰陽氣運的盛衰盈虛?!缎绿茣肪矶撸ㄖ镜谑呱蠚v三上)一行《卦議》引孟氏章句說:

坎震離兌,二十四節(jié)氣,次主一爻。其初則二至二分也??惨躁幇?,故自北正。微陽動于下,升而達,及于二月,凝固之氣消,坎運終焉。春分出于震,如據(jù)萬物之元,為主于內(nèi),則群陰化而從之。及于正南,而豐大之變窮,震功究焉。離以陽包陰,故自南正,微陰生于地下,積而未章,至于八月,文明之質(zhì)衰,離運終焉。仲秋陰行于兌,始循萬物之末,為主于內(nèi),則群降而承之。極于北正,而天澤之施窮,兌功究焉。

京房對孟喜此種詮釋比較關(guān)注。僧一行抨擊京氏“減去七十三分,為四正之候,其說不經(jīng),欲附會緯文七日來復(fù)而已”。意指“卦氣”卦序中,冬至初《坎》卦用事七十三分,后公卦《中孚》用事六日七分,后辟卦《復(fù)》用事。從冬至《坎》卦到《復(fù)》卦,共歷七日,代表陽氣自冬至后歷“七日”來復(fù)。孟喜認(rèn)為《坎》卦之時,微陽動于下,京房在此基礎(chǔ)上以《坎》經(jīng)《中孚》到《復(fù)》卦,為一陽來復(fù)。這反映了京氏“卦氣”說與孟喜學(xué)說的關(guān)聯(lián),《漢書·藝文志》載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災(zāi)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亦可證京房與孟氏《易》的關(guān)系。

三 

東漢時,古文經(jīng)費氏《易》興起, 費直以傳解經(jīng),頗重十翼之旨?!柏詺狻闭f衍變?yōu)橐环N體例,為了圓潤地解釋經(jīng)文,“卦氣”說往往被作為取“象” 的一種方式。在東漢三大易家的易注中,對“卦氣”說的應(yīng)用可謂不拘一格,實現(xiàn)了易道“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唯變所適”的精神。如,《復(fù)》:“七日來復(fù)?!薄吨芤渍x·序》引鄭玄說:

故鄭康成引《易緯》之說,建戌之月,以陽氣既盡。建亥之月,純陰用事,至建子之月,陽氣始生,隔此純陰一卦,卦主六日七分,舉其成數(shù)言之而云“七日來復(fù)"。

十二消息說中,《剝》戌月,《坤》亥月、《復(fù)》子月,《坤》卦純陰用事,主六日七分,以成數(shù)言之約七日。故從《剝》到《復(fù)》為陽氣“七日來復(fù)”。僧一行以京氏取《坎》、《中孚》至《復(fù)》為七日,鄭玄不取,而以十二消息卦“既主一月,又主六日七分”來說明。

故而,解經(jīng)的需要,使得鄭玄、荀爽、虞翻融會 “卦氣”說各體例。在此過程中,他們同時深切的了悟了“卦氣”說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六十四卦相融相攝,為一陰陽周流的體系。反言之,六十四卦無一不是陰陽流變、盈虛消長的產(chǎn)物。由此,西漢易家所強調(diào)的易卦對“陰陽之氣”的符示,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注重易卦本身陰陽之變通,從而使“卦氣”說得以深化。

《蠱》上九“不事王候,高尚其事” ,鄭玄注曰:

上九艮爻,辰在戌,得乾氣,父老之象。

“某爻得某卦氣”即:《乾》初九辰在子得坎氣;《乾》九二辰在寅得艮氣;《乾》九三辰在辰得巽氣;《乾》九四辰在午得離氣;《乾》九五辰在申得坤氣;《乾》上九辰在戌得乾氣?!独ぁ烦趿皆谖吹美猓弧独ぁ妨皆谟系脙稓?;《坤》六三辰在亥得乾氣;《坤》六四辰在丑得艮氣;《坤》六五辰在卯得震氣;《坤》上六辰在已得巽氣。其余六十二卦各爻均與同位乾坤之爻同。鄭玄將其爻辰說和八卦“卦氣”說結(jié)合,使得三百八十四爻血脈相連。

荀注《姤·彖》:“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痹唬?/p>

謂乾成于巽而舍于離。坤出于離,與乾相遇,南方夏位,萬物章明也?!毒偶乙住吩唬褐^起于子,運行至四月,六爻成乾。巽位在巳,故言“乾成于巳”。既成,轉(zhuǎn)舍于離,萬物皆盛大,坤從離出,與乾相遇,故言“天地相遇也”。

荀氏以為,由十二消息說,從子至巳陽息而成《乾》,八卦“卦氣”說巳位為《巽》,午位為《離》。《乾》既成于巳《巽》,于先天八卦方位,又轉(zhuǎn)舍于離?!峨x》午《姤》一陰生,故《坤》出于《離》,與舍《乾》相遇,陰陽相遇,故“南方夏位,萬物章明?!豹?/p>

天地間陰陽流變,體現(xiàn)于乾坤之氣生生不息,接續(xù)不斷。正如荀注《乾·彖》“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所說,“乾起于坎而終于離,坤起于離而終于坎。離坎者,乾坤之家而陰陽之府,故曰,‘大明終始’ 也,六位隨時而成乾?!币棕灾庩栔芰鳎凇肚?、《坤》、《坎》、《離》相通處可見精神。

與鄭玄、荀爽相比,虞翻更加徹底的詮釋了六十四卦陰陽周流的內(nèi)涵。他不僅借助“卦氣”說陰陽流轉(zhuǎn)之象詮釋卦爻辭及《易傳》,而且,他的這種詮釋本身就立足于動態(tài)的視角,顯示了虞氏妙契“卦氣”說之旨,可謂“精義入神以致用也”?!—?/p>

虞翻以月體陰陽消長盈虛的狀況詮釋八卦之象的產(chǎn)生,以示《易》道“陰陽消息之大要”。

《系辭上傳》“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虞氏注:

謂日月懸天成八卦象。三日莫,震象出庚,八日,兌象見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七日旦,巽象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消丙,三十日,坤象滅乙,晦夕朔旦,坎象流戊,日中則離,離象就己,戊己土位,象見于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者”也。

劉大鈞先生指出,按此段話之先后順序,繪出八卦,即成“先天八卦方位”。宋人備加推崇的 “先天八卦方位”實由來已久?!跋忍彀素苑轿弧鄙钇蹶庩栂L之旨,由此而觀荀氏 “乾成于巳,而舍于離”之意,更見通達矣!

虞氏亦重“九六相變”的十二消息說。《系辭下傳》:“剛?cè)嵯嗤?,變在其中矣?!庇葑ⅲ?/p>

謂十二消息,九六相變。剛?cè)嵯嗤疲兓?,故“變在其中矣”?/p>

故虞氏注《大過》九二“枯楊生稊”則曰:

陽在二也,十二月時,周之二月,兌為雨澤,枯楊得澤復(fù)生。

《大過》九二為陽爻,相當(dāng)于乾九二爻,陽息至二為臨卦,為夏歷十二月,周歷二月?!杜R》下體兌為雨澤,枯楊于二月春時,得雨澤故復(fù)生稊。依虞氏之意:乾坤陰陽消長,論其大體,為十二消息卦;分而散之,則成其余五十二卦,三百一十二爻。

更具特色的是,虞氏在每卦“成既濟定”的變化中觀象釋辭,以動態(tài)的視角把握六十四卦,此在虞氏易中比比皆是,僅舉一例,以見一斑。

《恒·彖》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則天下化成?!庇葆尀椋?/p>

動初成乾為天,至二離為目,至三坎為月,故“日月得天而能久照”也。春夏為變,秋冬為化,變至二立夏,至三成兌秋,至四震春,至五坎冬,故“四時變化而能久成”。為乾坤成物也。圣人謂乾,乾為道。初而已正,四五復(fù)位,成既濟定。“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有兩離象,“重明麗正”,故化成天下。

虞氏以為,六十四卦無一不因“乾坤”陰陽流變而“成物”,最終“成既濟定” 。故《乾·彖》“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虞釋曰:

已成既濟,上坎為云,下坎為雨,故“云行雨施”,乾以云雨流坤之形,萬物化成,故曰“品物流形” 。

此外,虞翻的“旁通”,“反象”等體例,也均不離陰陽流轉(zhuǎn)的背景,并以此內(nèi)涵而展開。

在對六十四卦陰陽盈虛消長的理解中,體現(xiàn)了鄭、荀、虞三人深沉的人文理念,以及對《易傳》人文精神的契會。鄭氏取劉歆、班固以來的十二律相生說,以陰支逆配《坤》卦六爻,注重陰陽消長中的“樂”的精神。且觀鄭玄注《易》,據(jù)“禮”解之有二十九例,多近爻辭之意,當(dāng)是鄭玄以為:卦爻辭之發(fā)和“禮”有關(guān),即文王系卦爻辭時,就有依禮而述之意.故張惠言說:“馬于人事雜,鄭約之以《周禮》,此鄭所以精于馬也。” 在對六十四卦陰陽流變的詮釋中,鄭玄體察到它和人文“禮樂”的某種關(guān)聯(lián),可謂頗得《易傳》之精妙。而荀爽認(rèn)為:“夫寒熱晦明,所以為歲;尊卑奢儉,所以為禮。故以晦明寒暑之氣,尊卑侈約之禮為其節(jié)也,《易》曰: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 此與《易傳》所云:“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則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等有異曲同工之妙。顯示出他基本的人文信念:“禮”以天地陰陽消長之氣為重,并引申出尊卑位分。故而,荀爽以乾坤陰陽相交成泰,由泰之二、五爻易位引伸出陰陽流變最理想的狀態(tài):既濟。而虞翻亦取荀爽乾二坤五之說,并系統(tǒng)的運用“之正說”,可見其與荀氏之意同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楊可】卦氣說試論
林忠軍:論焦循“本經(jīng)文實測”兩漢象數(shù)易學(xué)
【易學(xué)研究】林忠軍 || 論晚清俞樾對于漢易的整合與闡發(fā)
從《周易》到《內(nèi)經(jīng)》的陰陽觀念流變
【自語堂編藏】論《太玄》對《周易》的模仿與改造(佚名)
卦氣說之六日七分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