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注“鑒史風暴”,用38個民國愛情故事為您講述婚戀心理學。歡迎留言評論。
趙清閣,著名女作家,畢業(yè)于上海美術(shù)??茖W校,在魯迅幫助下投身革命文藝,在重慶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后,主編《彈花》文藝月刊,著有長篇小說《雙宿雙飛》、《梁山件與祝英臺》和電影《蝶戀花》等。
她終身未嫁,苦等有家室的老舍,而在波瀾壯闊的時代風云中,這份糾葛而微小的愛情,最終沒有存身之地。
1945年,趙清閣為這段感情寫過一篇小說《落葉無限愁》,借男女主角之口抒發(fā)了自己與有婦之夫老舍之間無法相守的苦惱。
趙清閣
小說中,男主角說:“讓我們想法子逃到遙遠遙遠的地方去,找一個清靜的住處,我著書;你作畫;與清風為友;與明月作伴任天蹋地陷;我們的愛情永生。”女主角卻拒絕了:“除非我們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現(xiàn)實?!?/p>
抗戰(zhàn)勝利后,老舍仍然沒有回歸家庭,他訪美之后,旅居馬尼拉,打算與趙清閣在國外定居,不久之后,新中國成立,老舍受命歸國主持文化工作,與趙清閣一個住北京、一個住上海,從此情斷。
老舍
1966年,年近古稀的老舍在太平湖跳湖自殺。
心碎的趙清閣“晨昏一柱香,遙祭三十年”,直至1999年,如黛玉焚稿一般,她燒掉了與老舍往來的所有書信,老病而終。
趙清閣出道的方式和蕭紅有一點相似,都是給魯迅先生寫信的文學女青年,先生同樣熱情地接待了她,并為她的作品提出誠懇的意見和鼓勵。
給魯迅寫信的小青年,思想肯定是赤化、左傾的,出身孤苦的趙清閣從上海美術(shù)??茖W校畢業(yè)后,義無反顧地前往重慶,參加了抗戰(zhàn)的后方思想動員工作。
1938年,她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后,主編《彈花》文藝月刊,老舍為她的雜志連續(xù)供稿,讀著老舍才華橫溢的作品,24歲的年輕女編輯對這位39歲的名作家生出了好感和敬意。
老舍與趙清閣
老舍早有家室。
老舍的婚事是好友們熱心撮合的,胡絜青比老舍小6歲,他們倆都是滿族人,胡絜青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算是老舍同行。老舍給胡絜青寫的第一封信,就對二人的婚姻進行了“約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窩頭,如果天天想坐汽車就別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學一門專長;第三,不許吵架,夫妻和和睦睦過日子。”看起來多么像一份工作合同。
老舍與胡絜青結(jié)婚照
老舍與胡絜青1931年結(jié)婚,婚后生下一兒二女,夫妻倆多年相敬如賓,但也缺乏熱烈的戀愛和深厚的感情基礎(chǔ),1936年,老舍辭去大學教職、專事寫作,抗戰(zhàn)開始后他前往武漢,參加抗日大后方工作,其后又一路撤退到了重慶。胡絜青則帶著孩子們回到了淪陷的北平。
朝夕相處之中,老舍與趙清閣互相萌情,二人聯(lián)合署名創(chuàng)作了話劇《桃李春風》,也是老舍多部話劇中唯一的合作作品,不久,二人開始同居,成為重慶文化界周知的緋聞。
在道德上,老舍有負于胡絜青,這是毋庸置疑的。
烽火連天中,胡絜青獨自帶著三個孩子,在成為淪陷區(qū)的北平生活,這是一樁異常艱難的事情。而于此同時,老舍卻對年輕女子產(chǎn)生了火熱的婚外情,不管不顧地投入了戀愛。
生活無著的胡絜青于1943年帶著三個孩子,不遠萬里奔波,前往重慶尋夫。
1943年底,抗日戰(zhàn)爭正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老舍的妻兒來到重慶。
對此事沒有準備的老舍慌亂不堪,他安排胡絜青母子四人在外面居住了十幾天,一直等到趙清閣搬走,才讓妻兒搬進自己的住處。
對于老舍與趙清閣公開同居的消息,胡絜青當然有所耳聞,但身為三子之母,她別無選擇,只能寄希望老舍盡快與趙清閣分手、回歸家庭。
老舍是一個優(yōu)柔寡斷的男人,他無法做出決定,反而是趙清閣選擇了離開,她在聽說胡絜青懷孕有了第四胎后,斬斷情緣,前往上海,而老舍又追到上海。
痛苦的婚外情同時折磨著兩個人,趙清閣為此寫了一篇短篇小說《落葉無限愁》。小說中,年青的女大學生與有家室的教授相愛,而教授無法擺脫妻子,妻子以要生活費和鬧到學校來威脅教授,教授只能懇求女大學生與他一起私奔,女大學生拒絕了,最終,女大學生終身未婚、孤獨終老。
趙清閣
老舍無法放下對趙清閣的感情,又不能與胡絜青離婚,只能再度逃家,前往美國游學,不久又旅居菲律賓馬尼拉,1948年,他打算在馬尼拉買下一棟房子,寫信讓趙清閣與他在國外共同生活。
至此,老舍已經(jīng)拋棄了胡絜青母子十多年,對于家庭,他是個不負責任的父親和丈夫。
而對趙清閣,他卻是個癡心人。
只是孤高自傲的趙清閣自己,卻無法面對道德與感情的這場博弈,她想要名正言順地和自己愛的人相守,要么光明正大地在一起,要么孤獨終老,她在小說中已經(jīng)寫明了自己的選擇。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老舍收到國外多位文藝名人的來信,請他回國參與新中國文化事業(yè)的建設,其中,也有趙清閣的信,她知道,一旦老舍歸國,他們的情緣就無法再續(xù),為了名聲,為了形象,老舍都必須回歸家庭,所以她在信上與之訣別:“各據(jù)一城,永不相見?!?/p>
老舍回到北京后,深受重用,當選全國文聯(lián)主席,可謂操文藝界之牛耳。
他與胡絜青及子女之間,也相處得頗為融洽,子女因為他的緣故,得以去蘇聯(lián)留學,地位顯赫、名聲響亮的父親,讓孩子們引以為榮。
老舍與家人
在胡絜青此時寫下的文章中,看得出老舍家庭氣氛不錯:“我有一個好家庭,丈夫一輩子從事寫作,雖然他自己的作畫水平不及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卻偏偏天生地有一雙鑒賞家的眼力,評論起來頭頭是道,加上為人熱情,喜好交結(jié)畫家,家中常常畫家如云,墻上好畫常換,滿壁生輝;我們有一個小院子,種花養(yǎng)草是我們的共同愛好,極盛時栽培的獨朵菊花多達百盆,秋天經(jīng)常舉辦家庭花展。我陶醉在百花叢中,它們都是我的天然好老師;而家庭藝術(shù)沙龍式的漫談常常使我處在創(chuàng)作的激情之中,可謂環(huán)境助我?!?/p>
看得出胡絜青心中的愉悅與自豪,此時,老舍家中,往來皆鴻儒,談笑無白丁,來的都是全國最頂級的作家、畫家、藝術(shù)家。
業(yè)余美術(shù)愛好者胡絜青因此得以拜齊白石為師,并籍此成名,兒女也得到了更好的教育資源。丈夫從前的那點風流韻事,早已不再被她放在心上。
胡絜青畫作,老舍題字
可1966年時,老舍的地位一落千丈,慘遭凌辱。而在白天被革命小將們毒打后,晚上回家,滿身傷痕、心中悲憤的老舍,并沒有得到家人的任何安慰。
據(jù)作家韓秀表述,吳祖光曾說當日老舍家“后院起火”;另一位作家稱,老舍是在外面挨了斗,被人打了一記耳光,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又率領(lǐng)兒女斗他,他就走上了絕路;據(jù)胡絜青自己說,她為老舍清洗傷口并包扎了傷口,但以為老舍想要安靜,所以沒問候,任由老舍自己休息。無論是哪一種解讀,都看不出老舍受折磨后,在家中曾得到過一絲絲溫暖與安慰。
而第二天一早,老舍離家時將血衣與信件交給胡絜青,自殺意圖流露無遺,可胡絜青未加挽留,任由事態(tài)發(fā)展。
最終,老舍進入了趙清閣小說中“除非我們一起去跳江,才能逃避現(xiàn)實”的絕望。
老舍的確對家庭不忠,一度對不起妻兒,難免讓胡絜青母子心生怨恨??刹粣哿?,就應該及時放手,而不是利用這塊金字招牌取得功利后,又在他失意之時狠狠地踩上一腳。
那就成了把夫妻關(guān)系變成了純粹的利用和榨取。炎涼之際,人心盡顯。
老舍,不僅是塊耀眼的招牌、上階的基石,更是個需要呵護、陪伴與溫暖的人。既不愿放手,就應該守護,否則,那就不是為了愛而挽留,而純粹是為了名與利。
老舍,是心碎而死的。
趙清閣終身未嫁,也沒有過第二段感情,她懷著對老舍的深沉思念,沉浸在寫作之中。1999年,老病相侵,她在孤獨中離開了人世。
與趙清閣相識多年的杜宣先生,曾經(jīng)說過:“我原本以為才女高標,潔身自好,是一件至善至美之事;可是看到趙清閣的結(jié)局,大受刺激。獨身可以,但不要因為一個男人。好的女子一定要有好的感情呵護著,不能給予她們這種保障的男人,不配去接近她們?!?/p>
趙清閣小說
老先生激動之語,是他不懂女人,更沒有看清這段感情的內(nèi)質(zhì)。
老舍給予趙清閣的深情,是別的男人所無法替代的。老舍的才華絕世罕見,《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茶館》都是傳世名篇,他對于趙清閣自死不渝的感情,也是極深摯的。作為才女,趙清閣當然清楚地了解老舍的才華是多么優(yōu)秀,被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男人深愛,又是多么難得。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就算趙清閣想找一個替代者,也只會“縱然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何況,老舍為她拋家十載、海外奔波運營,這番癡情,她內(nèi)心深處其實有愧。
“蕉葉清新卷月明,田邊苔井晚波生;
村姑汲水自來去,坐聽青蛙斷續(xù)鳴。
杜鵑峰下杜鵑啼,碧水東流月向西。
莫道花殘春寂寞,隔宵新筍與檐齊?!?/p>
這首老舍手書的《憶蜀中小景二絕》,是老舍對二人在重慶同居生活的回憶,一直掛在趙清閣家的客廳里,寄托了二人今生無望的相思。
這個故事里沒有贏家。
沉湖自殺的老舍,他為心中的摯情和對家人的虧負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胡絜青的心里有怨恨也有不安,趙清閣半生都在凄涼與痛楚中度過,連帶老舍的孩子們,都因為父親之死的傳聞而背上了良心不安與名聲受譏誚的包袱。
老舍對趙清閣的感情是真實的也是深沉的、專注的,但作為三個年幼孩子的父親,一個名望已高的作家,老舍應該知道,這種愛情,只能封藏在內(nèi)心,根本就不應該打開,否則,一旦引起對方熱烈的回應,那既會讓自己愛的人沉淪、糾結(jié)和痛苦,也會讓自己生活在家人的怨恨中。
老舍
除了內(nèi)心的感情,人還有各種社會責任、家庭責任要盡,在四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老舍的參與度并不高,可以想見胡絜青獨自操持家庭的不易。
既然婚前就“約法三章”,定義了這是一場搭伙過日子的合約婚姻,就應該好好承擔合伙人的角色,而不是為了內(nèi)心的糾結(jié)逃家十載?;橐隽x務的不公平,父親角色的缺失,讓老舍無法得到家人的真心實意。
責任,從來都比感情更艱巨。
挑不起責任的人,的確如杜宣所說,不配去接近好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