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然是來上海的第六年了。
作為一名熱愛建筑與攝影的學生,
在這六年里我有時間便去考察建筑并進行拍攝。
過程中有驚喜,有平淡,也有失望。
建筑教育的局限使許多設(shè)計師關(guān)注諸如
有效性、概念性、經(jīng)濟性、社會性
等等有明確探討標準的部分,
卻往往沒有最最基本的“情趣”。
這使得許多建筑空有一套說辭,但毫無體驗可言。
在學習了五年并考察了世界諸多建筑之后,
我發(fā)現(xiàn)真正的優(yōu)秀建筑與平庸之間也許差得
僅僅就是“情趣”二字。
以下是三十八個在上海我認為有趣的房子,
推薦給喜愛建筑的你們。
楊天周
A. Navy Club, Columbia Circle
上生新所海軍俱樂部
OMA
這個游泳池和周圍的建筑組成了曾經(jīng)的美軍海軍俱樂部。
建國后其被生物制藥廠合并,成為了藥廠內(nèi)部的活動中心。
目前重新對公眾開放,常舉辦各類藝術(shù)活動。
B. Tingtai Teahouse
廷泰茶空間
Linehouse
同濟人對Linehouse都不陌生,
學校內(nèi)外兩家甘其食便是她們早期的作品。
其中一位主創(chuàng)曾經(jīng)在如恩做過建筑師,
在這棟老廠房改建中看到了許多如恩的影子。
C. The Praise of Twilight
微光之宅
Wutopia Lab
一個不那么Wutopia的作品。
D. Prada Rong Zhai
Prada榮宅
Roberto Baciocchi
歷史建筑修復與再利用的優(yōu)秀案例。
最喜歡的是內(nèi)部二十余種不同瓷磚的組合。
可惜的是展廳內(nèi)部的打光簡直是Disaster……
曾經(jīng)提過意見,最后也不了了之了。
E1. Archi- Union Studio West Bund
創(chuàng)盟西岸事務(wù)所
Archi-Union Architects
一個外部看似方正內(nèi)部卻暗藏玄機的小房子。
內(nèi)部目前有Steven Holl的展覽進行,到十月初結(jié)束。
E2. Atelier Zplus Studio
致正建筑事務(wù)所
Atelier Zplus
春天幫張斌老師拍了工作室的照片,這也是第一次進入內(nèi)部。
盡管它沒有很強和概念性與形式感,
但內(nèi)部隨處可見的生活情趣讓人不得不愛。
E3. West Bund Art Centre
西岸藝術(shù)中心
Atelier Deshaus
在西岸藝術(shù)中心內(nèi)部有展覽的夜晚,西立面便仿佛一層薄紗。
E4. Elytra Filament Pavilion
鞘翅絲亭
Achim Menges with Moritz D?rstelmann
E5. Ota Fine Arts
大田秀則畫廊
B.L.U.E
F. Long Museum West Bund
龍美術(shù)館西岸館
Atelier Deshaus
龍美術(shù)館可以說是我最喜愛的上?,F(xiàn)代建筑了。
美術(shù)館不再僅是人們出行的目的地,
更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G. West Bund Art Museum
西岸美術(shù)館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奇普菲爾德是“簡約而不簡單”的典型代表。
外立面的材質(zhì)十分有趣,如雪花般的漢白玉。
傍晚朦朧的亮光讓人感到十分親切。
H1. Tulu Fuxing
途樓復興共享公寓
Positive Partnerships
目前住的公寓。
近兩年針對年輕人的高品質(zhì)共享公寓總算是出現(xiàn)了。
據(jù)說黃興公園附近馬上要新開分店。
H2. Fuxing SOHO
復興SOHO
GMP Architects
I1. Rockbund Art Museum
外灘美術(shù)館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I2. Perrotin Gallery
貝浩登畫廊
AFSO
J. Fosun Art Centre
復星藝術(shù)中心
Heatherwick Studio
這個建筑神奇的點在于外立面會轉(zhuǎn)動,
于是每次去的時候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表面每兩小時轉(zhuǎn)動一次,具體安排見官網(wǎng)。
K1. The Waterhouse
水舍
Neri & Hu
K2. Blossom Pavilion
花草亭
Atelier Deshaus
L1. Power Station of Art
當代藝術(shù)博物館
Original Design Studio
L2. UBPA Shanghai
世博會最佳實踐區(qū)
M. Modern Art Museum
藝倉美術(shù)館
Atelier Deshaus
N. Shipyard 1862
船廠1862
Kengo Kuma & Associates
O1. The Silo of 80,000 Tons
八萬噸筒倉
Atelier Deshaus
O2. Minsheng Wharf Waterfront
民生路碼頭連廊
ALYA
P. Yong’an Warehouse
永安棧房
Archi-Union Architects
混凝土的尺度與光線讓建筑產(chǎn)生了木構(gòu)的感覺。
其中有觀賞楊浦大橋的最佳位置。
Q1. Himalaya Centre
喜馬拉雅中心
Isozaki + HuQian Partners
Q2. Envision Pavilion
遠景之丘
Sou Fujimoto Architects
白色腳手架的森林。
這個方案更應(yīng)該被稱為藝術(shù)裝置。
開在其中的藝術(shù)品店因為不堪漏水與高能耗早已搬遷。
R1. Rui’an Building
瑞安樓
DAI Fudong & WU Lusheng
在如此莊嚴的一個空間中,太極小組在上課還不時發(fā)出笑聲。
這種空間氛圍與使用的錯位十分有趣。
R2. Yunchou Building
運籌樓
ARCHEA & TJAD
R3. Sino-German Department Building
中德學院大樓
ZHUANG Shen
從某個角度看特別像一條沖出水面的鯊魚。
R4. Sino-France Centre
中法中心
Atelier Zplus
R5. Tongji University Library
同濟大學圖書館
WU Jingxiang
R6. Tongji Museum
同濟博物館
TJAD
R7. Wenyuan Building
文遠樓
曾經(jīng)的“遠東第一樓”
S. Parametric Structure Experiments
參數(shù)化結(jié)構(gòu)試驗裝置
Archi-Union Architects & ETHz
T. Jiading Museum
嘉定博物館
ZHUANG Shen
U. Museum of Glass
玻璃博物館
Tilman Thürmer
V. Shanghai Global Concrete Company
環(huán)球混凝土公司辦公空間
Archi-Union Archit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