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被人們熟知的“絲綢之路”,是一個聯系希臘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中華文明等文明體的重要媒介。近年來,得益于眾多史學家對絲綢之路傾注的熱情與精力,在大歷史的觀照下,重新審視歷史的斷面,使得我們對絲綢之路的認知得以不斷更新,日益清晰。有鑒于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將于8月17日(周六)下午兩點半在上海書城(福州路店)七層舉辦“獨特的文明交融景觀——重新發(fā)現‘絲綢之路’”(二講)專題系列講座。講座將邀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葛承雍教授和清華大學歷史系張國剛教授為讀者講述“絲綢之路”的最新研究成果,為我們今天面對的中西文化關系,提供歷史的借鑒,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當下的“一帶一路”倡議。
縱觀人類文明史的發(fā)展演進,完全依靠自身發(fā)展起來的文明是不多見的,文明的發(fā)展必須仰賴不同文明間的互動交流、融會創(chuàng)新。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物質和商貿之路,更是一條信仰和思想之路,同時也是各大國縱橫捭闔的征服和對抗之路。絲綢之路上,商業(yè)貿易、物質交換帶來的影響是現實的、暫時的;而族群凝聚、人口遷徙所蘊含的文化傳播與融匯卻是持久的、深刻的。為了尋求未來的答案,人們把目光投向歷史,投向建構了古代中國與世界的絲綢之路。近現代以來,對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的探索,因其無窮的魅力和獨特的研究旨趣,一代又一代東西方學人為此奉獻終身。通過他們艱苦卓絕的努力,在考古、宗教、語言、人類學、歷史學、文獻學、藝術史諸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形成了國際性的“顯學”,但與此同時,由于復雜而久遠的歷史變遷,絲綢之路一直是少數從事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專家學者埋首書齋,坐冷板凳的專深工作和冷僻的著書立說。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絲綢之路的話題在公眾視野不斷凸顯。而坊間關于絲綢之路的書籍雖然不少,但或過于俚俗不經,或過于嚴肅難讀,更有不少拼湊匯抄之作。在“一帶一路”倡議帶動的對于古代絲綢之路熱情關注時風下,這些圖書難以滿足廣大社會讀者的巨大需求。三聯書店近年來推出了《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葛承雍著,2019年)、《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張國剛著,2019年)、《圖說犍陀羅文明》(孫英剛、何平著,2019年)、《圖說敦煌二五四窟》(陳海濤、陳琦著,2017年)、《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榮新江著,2014年)等一系列面向社會精英和知識大眾講述絲綢之路最新研究成果的讀物。這些讀物將專家的視野與曉暢的文字相結合,高屋建瓴,又接觸前沿;提供知識,又觸碰思想;不僅描繪出了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縱深,更提出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通過講座和圖書,希望拓展人們的歷史視野,將中國歷史和現實問題與世界格局和人類文明相結合,做出跨越時間和地域的思考,理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歷程以及與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流的歷史過程,了解中國文化對于西方文明的貢獻和影響。
*本場講座為為三聯書店“書店里的大學公開課”系列講座之一。
“書店里的大學公開課”,旨在促進閱讀、普及學術,讓學者的研究成果走出書齋面向大眾。每季公開課,邀請人文社科領域一線學者,選取學術專題,精心設計 “濃縮版選修課”——內容上堅持嚴謹性、原創(chuàng)性,表達上避免學院化、專業(yè)化;以三到四講對專題作較為系統(tǒng)、深入的介紹。歡迎每一位熱愛思考的讀者,到書店聽課,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更新觀念、啟發(fā)思想。縱觀人類文明史的發(fā)展演進,完全依靠自身發(fā)展起來的文明是不多見的,文明的發(fā)展必須仰賴不同文明間的互動交流、融會創(chuàng)新。被人們熟知的“絲綢之路”,正是一個聯系希臘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和中華文明等文明體的重要媒介。它不僅僅是一條商路,更是一條信仰和思想之路,是一個多文明、多層面交流互動的網絡。絲綢之路上,商業(yè)貿易、物質交換帶來的影響是現實的、暫時的;而族群凝聚、人口遷徙所蘊含的文化傳播與融匯卻是持久的、深刻的。近年來,得益于眾多史學家對絲綢之路傾注的熱情與精力,在大歷史的觀照下,重新審視歷史的斷面,使得我們對絲綢之路的認知得以不斷更新,日益清晰。胡漢歷史問題是歐亞大陸上民族史、邊疆史、文化史、語言史的前沿研究課題,反映了中國歷代王朝與域外周邊國家以及西亞、地中海沿岸之間的往來互動,從廣闊無垠的草原到茫茫無際的戈壁,從峻嶺奇峭的大山到河川交叉的平原,都留下胡漢碰撞演繹的歷史與胡漢融合的文化遺痕。在中古時期出現的“胡人”不僅是指某一個族群,而是一個分布地域廣泛、民族成分復雜的群體,包括西域、中亞、西亞甚至更遠的人群?!昂恕币庾R是當時一種非常重要的多民族意識,在其背后隱藏著域內域外互動交流的潮流。它深刻影響著中國中古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科技、文化諸方面,深刻影響著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進程。第二講 無問西東:文明發(fā)展的內在理路與外緣張力 中華文明的特性首先有其本土根據,同時也有應對外在張力的因緣。絲綢之路上的交光互影,恰恰是描述這種文明對話的最佳場景之一。如果說周秦到漢代的文化整合,構建了中華文明的基本骨架,那么西域宗教文明和歐美科技文化,在漢唐及明清時代的來華,則成為刺激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外緣力量之一。深入探討“一帶一路”上這些中西文化碰撞的生動軌跡,將為我們勾勒出一道獨特的文明互鑒交融的景觀。
【課前預習】張國剛:玄奘之前的“西游記”
葛承雍,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特聘教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西北大學雙學位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雙一流”建設特聘教授。中央美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敦煌研究院等院校兼職教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漢唐文明、絲綢之路、宗教文物、藝術考古、古代建筑等。張國剛,歷史學博士。1987年初任南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曾作為德國洪堡學者、漢堡大學研究員和特里爾大學教授,在歐洲工作多年。現為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中西文化關系史等。清華大學及國家級“精品課程”《中西文化關系史》的主講導師。著有《唐代家庭與社會》《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文明的對話:中西關系史論》《資治通鑒與家國興衰》等。《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五卷本
葛承雍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即出
ISBN978-7-108-06672-5 定價:138.00元ISBN978-7-108-06670-1 定價:128.00元ISBN978-7-108-06673-2 定價:138.00元ISBN978-7-108-06674-9 定價:138.00元ISBN978-7-108-06671-8 定價:138.00元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fā)展,始終伴隨著對外來文明的借鑒與吸納,漢唐時代是中華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國力強大,人口眾多,文化發(fā)達,胡漢交往頻繁。其中,大量胡人(泛指中國以外的外國人)通過貿易、出使將本國的工藝品、器物、食物乃至動植物帶到中原內陸,同時將外來文明中的宗教、文化、藝術、習俗也帶到漢地。最重要的是,大量胡人生活在唐代中國的宮廷、城市,潛移默化中將他們的文化植入了中原文化,逐漸使得中華文明中有了外來文明的因素。
本書作者20多年來始終堅持從歷史學、考古學的角度開展對漢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互動問題研究,本書為其多年研究成果的總結。作者縱論胡漢文化如何在漢唐時期進行深入交流互動,具體考察了入華胡人的生活狀況,探討外來文明對中原建筑、書法、繪畫、雕塑以及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影響,挖掘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在中原地區(qū)的傳播。作者長期工作于考古文博的一線,親身接觸大量新出土但尚未刊布的考古文物及文獻成果,其研究文章對于推動歷史學、考古學的研究,對于建立中國學者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作者關注的地域空間大多與漢唐以來絲路沿線的族群、政權相關聯,對于這些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宗教、藝術的基礎性研究,對于扎實推進“一帶一路”構想有著積極作用。
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
張國剛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2
ISBN: 9787108064035 定價:72.00元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在東方文化與異域文化相互碰撞與交融的過程中,激發(fā)并形成了更加燦爛的多元文明。本書從歷史與文化視角,闡述“一帶一路”的歷史演進,圍繞“中華文明的獨特品質(特殊性)、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文明之間的普遍性)、中西文化交融的復雜性”三個核心問題,重點講述上古、漢—唐、宋—明、晚明—盛清各個階段中西交往的歷史。時間跨度數千年,涉及眾多地理區(qū)域,較為深入地描述了表現在人物、事件、器物、藝術諸方面的文明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將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用時間脈絡一一串起,展現出一幅幾千年來不同文化交往的畫卷,啟發(fā)青年一代反思歷史,關照現實。 圖說犍陀羅文明
孫英剛 何平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5
ISBN:9787108065605 定價: 98.00元
犍陀羅文明是古典時代人類文明的熔爐,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臘文明、北方的草原文明,乃至東方的漢文明都在這里相遇、碰撞和融合;可以說,大約從公元前400年到公元400年之間,犍陀羅,就是世界的中心,是人類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這里也造就了獨一無二的具有世界主義色彩的犍陀羅藝術。
本書共四章,400余幅圖,聚焦在希臘化時代和犍陀羅文明中的希臘元素、貴霜帝國的王朝藝術、佛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在犍陀羅的再造、佛像與菩薩像的興起等四個方面。著重揭示佛教如何在犍陀羅發(fā)生了全面的、革命性的變化,獲得新的活力,飛躍進入東亞,與中國的儒家、道教、陰陽五行等思想融合,成為中國文明的固有組成部分,更進一步發(fā)展成為世界性宗教。本書是廣大讀者了解貴霜藝術、犍陀羅歷史、佛教藝術淵源的上佳讀本。
ISBN 9787108060273 定價:96.00敦煌莫高窟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寶庫,完整保存了自北涼到元代綿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藝術,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畫及彩塑。《圖說敦煌二五四窟》旨在以一座曾令張大千、常書鴻、董希文等藝術家為之動容、潛心臨摹的北魏經典洞窟為例,引領普通觀眾去了解敦煌石窟的歷史文化與藝術成就。
本書的兩位作者陳海濤和陳琦,分別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余年。在以歷史敘述的方式鋪陳了254窟開鑿的時代背景之后,他們從細讀254窟南北兩壁的三鋪美術史上的經典壁畫入手,有序地循著窟內空間展開,結合建筑形制與壁畫、彩塑內容,對石窟的營建和構思做了整體解讀。借助美術工作者的視角和新穎的數字動畫闡釋影片,讀者得以更深入地去欣賞和觀看,發(fā)掘一座石窟的精神內涵,體驗敦煌藝術的永恒魅力。
ISBN: 9787108050502 定價: 67.00元
近十多年來,隨著安伽、史君等粟特首領墓葬在中原出土和大量漢文墓志的新刊,來華粟特人及其歷史文化成為絲綢之路研究中的熱點。本書深入探討了入華粟特人的遷徙路線和聚落分布;粟特人在農牧交界地帶的生活形態(tài),以 及從聚落到鄉(xiāng)里的社會變遷;書中更聚焦于粟特商隊的構成、商隊首領薩保如何轉變?yōu)榫勐涫最I并入仕中國;祆祠的社會功能諸問題。并闡發(fā)安祿山的種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亂基礎;強調入華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特性。
作者立足本土,兼具國際視野,力圖以陳寅恪所倡導的“通識”方法,對前所不詳的粟特文明,做出富有新意的探索。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