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蘇軾
中國在世界上都算得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禮儀之邦,而這種禮儀不僅僅在我們的行為處事方面,同時也在遍布于我們的生產(chǎn)生活,在諸多的禮儀規(guī)范中非常受人重視的必然有喪葬文化,因為古代的人們對于封建迷信思想深信不疑,相信有鬼神的存在,而人死后也不會徹底的消失,肉身雖然會腐爛,但是魂魄會去往另一個世界。
正因這種思想,也進而延伸出了相對應的喪葬文化,這種文化可以說自中華文明建立之初便隱隱的存在并經(jīng)過歷朝歷代發(fā)展起來,雖說這喪葬文化有著封建玄學和諸多迷信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人們的思想解放和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可在另一方面,這種喪葬文化,卻是一種情感的傳承,寄托著人們對于逝去親人的懷念。
而在喪葬文化中有這樣一句俗語“墳頭塌消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這是我們老祖宗留給后世子孫的一句警語,那這句警語真的有其深刻的道理嗎?還是只是一種迷信思想的衍生物而已?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從古至今,在中國的喪葬文化中,逝去的親人死去,一般都會火化隨后會安葬在一個人們口中的“風水寶地”之上,并且會建造一定規(guī)模的陵墓,就比如古代的皇帝會為自己建造皇陵,皇宮貴族也會修建具有一定規(guī)模且與身份相匹配的陵墓,以用來安葬自己死后的尸身,而平民百姓自然也會遵照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不過他們并沒有如此巨大的資金來效仿這些貴族,但也會盡量修繕逝去親人的墳墓。
除此之外,一般在親人死后,他的后代也會為其守墓三年,最短的也要三個月,這個期間被稱為喪期,無論你是為官還是經(jīng)商都必須放下手中所有的事務,回到家中為故去的先輩守墓,離家近的還好能夠天天回到家中。
倘若墳墓離家較遠,這些守墓人便只能選擇在墳墓旁搭建一個臨時的住所,并且在守孝期間要吃齋,目的就是為逝去的親人積陰德,這段日子對于這些守墓的人來說是非常的艱苦,可卻是一種孝道的傳承和表現(xiàn),備受世人的推崇和傳承。
而守墓這一行為也是根據(jù)喪葬文化中的規(guī)定所進行的,同時這種行為已經(jīng)不只局限于緬懷之情的表達,更多的是一種孝義和道德的塑造,即便是到了今天,這種思想和做法也深深的影響著現(xiàn)在的人,那既然在喪葬文化中有如此之多先輩們規(guī)定的講究,那前面所說的祖宗流傳下來的警語又有怎樣的道理呢?
對于這句俗語我們拆開來看,先看前半句墳頭塌消子孫稀,表面上看感覺很像迷信的一種說法而已,可實際上這句話有著頗深的道理,因為在古代人們基本上都是用土葬的方式來安葬失去的親人,而土葬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埋葬棺槨的土壤會隨著風吹雨打產(chǎn)生一定的流失,久而久之很可能會被雨水沖刷掉,致使棺槨裸露在外。
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fā)生,讓死者入土為安,后人一般都會定期或者在特定的節(jié)日為先人的墳墓填土,這在民間也被稱為“圓墳”,那這一做法和老祖宗留下來的警語有什么關聯(lián)呢?其實我們可以把這句話反過來看。
如果子孫稀少的話那么在日后的歲月中,前來上墳祭祖的子孫也會越來越少,甚至這些子孫后代很可能將祖先的墳墓所遺忘掉,這樣一來自然也就不會有人會為先祖的墳墓繼續(xù)填土,最終墳墓也就塌消不見,所以說這句話是有著一定的道理的。
相比于前一句,這句警語的后一句墳上無草絕家資基本上就偏向玄學迷信了,所謂墳上無草是指逝去先輩的墳上寸草不生,前面講到古人埋葬都會選擇土葬的方式,既然是用土,那么必然會生長草木,甚至長出參天大樹也是很有可能的,而且這種情況也很符合人物自然生長的規(guī)律。
而這樣的情況在玄學文化中也被認為是一種比較吉祥的象征,這寓意著子孫后代會有很大的福澤,同時這些草木的生長對于穩(wěn)固墳墓的水土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再加上這些植物在古代會被當作木柴來使用,而柴又與“財”諧音,如果墳上生長很多草木的話,意味著這個家族將會財運興旺,反之則代表著子孫后代難有財運。
所以說這后半句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完全沒有科學依據(jù)可言,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道理,只不過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種訴求罷了,并將它寄托于這種文化之中,希望能夠得到先祖的庇佑,保佑子孫后代繁榮昌盛。
對于這種喪葬文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其中很多的說法已經(jīng)被人摒棄并遺忘掉,這種文化畢竟是封建王朝下的一種產(chǎn)物,充斥著腐朽沒落的思想,影響著人物科學,理性價值觀的塑造,有時候也束縛著人們對于很多事物的看待,所以這樣文化發(fā)展的大潮流趨勢下,這種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逐漸走向衰敗。
可是反過來,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文化曾經(jīng)對于整個中華文明的影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也不可否認喪葬文化在塑造一個人的家國情懷和思想價值觀念上面,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更何況這種文化是我們老祖宗研究并不斷發(fā)展的智慧結晶。
所以對于這種文化,我們不能一味否定,而是要批判繼承,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讓這種文化能夠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著更多的存在價值,讓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夠了解并認識到祖先所傳承下來的文化結晶。
在如今物欲橫流,社會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漸漸淡忘了家族的情感,更多的時候會被利益所驅使,甚至有些時候會為了家產(chǎn)與親人反目成仇,這不由得讓我們深思,古人在這一方面要比我們現(xiàn)代的人好,而這其中很大的功勞還是文化思想的影響,當今的社會正需這樣正確的觀念樹立,重現(xiàn)中華民族一直傳承的道德情操。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