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亥時—1529年1月9日辰時),漢族,幼名云,五歲更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修道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朝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教育家,精通儒道佛三家,陽明心學(xué)宗師及集大成者。王守仁(心學(xué)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xué)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xué)集大成者)、朱熹(理學(xué)集大成者)合稱為孔孟朱王,公認(rèn)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陽明父親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龍山公王華先生。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jìn)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兩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兩廣巡撫。因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又稱王文成公。萬歷年間,從祀于孔廟,奉祀孔廟東廡第五十八位。
年譜:
1472年 憲宗成化八年壬辰夏歷九月三十日亥時,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府余姚縣龍泉山附近瑞云樓。先生母親懷胎14個月,在祖母岑氏“神仙駕祥云送子”的夢中,先生誕生。祖父竹軒翁給先生取名“云”。
1473年 成化九年癸巳,二歲,余姚。
1474年 成化十年甲午,三歲,余姚。沒有咿呀學(xué)語,父母很著急,爺爺竹軒翁(1421-1490,名王倫,字天敘)堅信“貴人語遲”。
1475年 成化十一年乙未,四歲,余姚。
1476年 成化十二年丙申,五歲,余姚,仍未開口說話。有神僧過而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竹軒翁為先生更名 “守仁”,即能說話,且能背誦竹軒翁所讀之書。
1477年 成化十三年丁酉,六歲,余姚。
1478年 成化十四年戊戌,七歲,余姚,沉迷于中國象棋。母親反對,在一次震怒后把象棋扔進(jìn)河中,先生寫《哭象棋》詩。
1479年 成化十五年己亥,八歲,余姚。
1480年 成化十六年庚子,九歲,余姚。
1481年 成化十七年辛丑,十歲,余姚。父龍山公王華中狀元,入京師。
1482年 成化十八年壬寅,十一歲,入京師。竹軒翁因龍山公迎養(yǎng),攜先生入京師。途經(jīng)金山寺,先生賦詩《過金山寺》和《蔽月山房》。
1483年 成化十九年癸卯,十二歲,京師。請教老師:何為人生第一等事?師說:讀書登第,汝父也。先生說:恐未是,當(dāng)讀書做圣賢耳。
1484年 成化二十年甲辰,十三歲,京師。生母鄭氏去世,先生為母守孝三年。先生嘆生命有限,為先生后來修道家神仙養(yǎng)生術(shù)埋下伏筆。守仁“被窩藏鳥”智斗繼母,迫使繼母態(tài)度大改善。
1485年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十四歲,京師。
1486年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十五歲,京師。先生出居庸關(guān)(今北京昌平區(qū)境內(nèi)),逐胡兒騎射,憑吊古戰(zhàn)場,緬懷先輩于謙,慨然有經(jīng)略四方之志。經(jīng)月始返,夜夢拜謁伏波將軍馬援廟。
1487年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六歲,京師。先生感慨時事,屢次欲上書皇帝,被父龍山公止之。
1488年 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十七歲,洪都。七月,與諸氏完婚于江西洪都(今南昌)。諸氏名“蕓”,浙江余姚人,父諸養(yǎng)和時任江西布政使參議。新婚日,偶入鐵柱宮,與道士相對而坐忘歸。新婚期間,潛心書法,書藝大進(jìn)。
1489年 弘治二年已酉,十八歲,寓江西,先生始慕圣學(xué)。十二月,攜夫人歸余姚,乘船路經(jīng)廣信(今江西上饒),識理學(xué)大儒婁諒(號一齋),信“圣人必可學(xué)而至”。一改活潑性格,嚴(yán)肅求成圣人。
1490年 弘治三年庚戌,十九歲,余姚。受一齋先生所授“格物致知”之學(xué),遍讀朱熹著作,思宋儒“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格竹七日,無果,患咳嗽病。是年,竹軒翁在京仙逝,王華扶竹軒翁靈柩歸余姚,丁憂三年。龍山公囑咐弟王冕等人為守仁講經(jīng)析義,先生學(xué)業(yè)大有長進(jìn)。
1491年 弘治四年辛亥,二十歲,余姚。王家搬遷至山陰(今浙江紹興越城區(qū)王衙弄19號),余姚老宅由錢氏居住。
1492年 弘治五年壬子,二十一歲,在越城。杭州秋闈,中舉浙江鄉(xiāng)試。孫燧和胡世寧同舉,后寧王造反,“三人好做事”。父王華丁憂期滿,回京復(fù)命。
1493年 弘治六年癸丑,二十二歲。京師春闈,會試不第,首輔李東陽戲曰:待汝做來科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先生拈筆而就。有忌者曰:此子若取第,目中無我輩矣。歸余姚,結(jié)詩社于龍泉山寺,對弈聯(lián)詩。
1494年 弘治七年甲寅,二十三歲。龍泉詩社,吐故納新,吸收了很多當(dāng)?shù)刂R分子。
1495年 弘治八年乙卯,二十四歲,越城。
1496年 弘治九年丙辰,二十五歲,京師。春闈,竟為忌者所抑,會試再不第。先生曰: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是年,錢德洪(1496—1574)出生于余姚瑞云樓,后撰《瑞云樓記》。
1497年 弘治十年丁已,二十六歲。寓京師,時邊關(guān)甚急??鄬W(xué)諸家兵法,以果核列陣為戲,想借雄成圣,但被人譏笑為趙括“紙上談兵”,且無施展舞臺。
1498年 弘治十一年戊午,二十七歲,京師。接受現(xiàn)實,立下探究理學(xué)之志,苦讀朱熹《四書集注》,循序致精,居敬持志,然物理吾心終若判而為二。偶聞道士談養(yǎng)生,產(chǎn)生遺世入山的念頭。
1499年 弘治十二年己未,二十八歲,京師。春闈會試第二名,殿試賜進(jìn)士出身,二甲第七(全國第十名),觀政工部,全國第217名是伍文定。結(jié)交李夢陽等前七子。秋,欽差督造威寧伯王越墓,竣工,出威寧伯寶劍贈先生,與夢相符,欣然接受。是年,因“會試泄題案”,唐伯虎落第,不得為官。
1500年 弘治十三年庚申,二十九歲。在京師,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上書《陳言邊務(wù)疏》。
1501年 弘治十四年辛酉,三十歲,在京師。奉命到直隸、淮安審決積案重囚,平反多件冤案。游九華山,出入佛寺道觀,做《九華山賦》。
1502年 弘治十五年壬戌,三十一歲。五月復(fù)命,八月告病歸越城,筑室會稽山陽明洞天,靜坐行導(dǎo)引術(shù),能先知,后因其簸弄精神,不能成圣,摒去。自號“陽明子”,人稱“陽明先生”。是年,先生漸悟二氏之非。
1503年 弘治十六年癸亥,三十二歲。來杭州西湖療養(yǎng),勸歸虎跑寺已閉關(guān)三年的得道高僧回鄉(xiāng)孝母。
1504年 弘治十七年甲子,三十三歲,京師。秋季,主考山東鄉(xiāng)式,撰寫《山東鄉(xiāng)試錄》,拜謁孔廟,登泰山。九月改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正六品)。是年,穆孔暉(1479~1539,今山東聊城人)中解元。
1505年 弘治十八年乙丑,三十四歲,京師。開門授徒。與湛若水(1466~1560,號甘泉,廣州府增城人)定交,共倡圣學(xué)。后,若水為陽明撰寫墓志銘。
1506年 武宗正德元年丙寅,三十五歲,京師,徐愛拜師,未收。劉瑾擅權(quán),二月,先生為南京言官戴銑上疏,下詔獄,廷杖四十,貶謫貴州修文龍場驛驛丞。父王華明升暗降調(diào)任南京吏部尚書。家庭變故致夫人流產(chǎn),后終身未再孕。
1507年 正德二年丁卯,三十六歲,南下赴謫,劉瑾派刺客追殺,至錢塘江,假言投江脫之,過武夷山,去南京看望時任南京吏部尚書的父親。十二月回越城,正式收徐愛為首席大弟子。
1508年 正德三年戊辰,三十七歲。春,至貴州修文縣龍場,途中收多名弟子,包括冀元亨(1482-1521)。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龍場作《瘞旅文》和《象祠記》收錄于《古文觀止》。
1509年 正德四年己巳,三十八歲,貴陽。受提學(xué)副使席書聘請主講文明書院,始揭“知行合一”之旨。
1510年 正德五年庚午,三十九歲。劉瑾伏誅,三月,任江西廬陵知縣,路過辰州、常州時教人靜坐工夫。十一月入京,住大興隆寺,和若水、黃綰(1477-1551,字宗賢、號久庵,浙江省黃巖縣洞黃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兼翰林學(xué)士)訂終日共學(xué)。十二月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
1511年 正德六年辛未,四十歲,京師。正月調(diào)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二月為會試同考官。十月升文選清吏司員外郎。
1512年 正德七年壬申,四十一歲,京師。三月升考功清吏司郎中,穆孔暉、黃綰、徐愛等幾十人同受業(yè),講學(xué)內(nèi)容由徐愛記錄整理,名《傳習(xí)錄》。十二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赴任南京便道歸省,徐愛升南京工部員外郎,與先生同舟回越城。
1513年 正德八年癸酉,四十二歲,二月回越城。十月至滁州,督馬政。地僻官閑,日與門人游瑯铘山水間。新舊學(xué)生大集滁州,教人靜坐入道。
1514年 正德九年甲戌,四十三歲。四月,升南京鴻臚寺卿,五月至南京,在南京教人“存天理、去私欲”。
1515年 正德十年乙亥,四十四歲,京師。上疏請歸,不允。八月寫《諫迎佛疏》,用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襯托出了佛家思想的各種不足,未上。立正憲為嗣子,時年八歲。
1516年 正德十一年丙子,四十五歲,在南京。九月,經(jīng)兵部尚書王瓊特薦,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十月,回越城看望祖母和父親,祖母岑氏九十七高齡。
1517年 正德十二年丁丑,四十六歲。正月至贛,二月先平漳寇,四月班師駐軍上杭,五月奏設(shè)福建平和縣,六月上疏請疏通鹽法,九月改授提督南贛汀漳等處軍務(wù),得旗牌,可便宜行事。十月平橫水、桶崗等地,行十家牌法,自此,伍文定并肩作戰(zhàn)。十二月班師,閏十二月奏設(shè)江西崇義縣。
1518年 正德十三年戊寅,四十七歲。正月,征三浰,三月上疏乞致仕,不允,平大帽山、浰頭,四月班師,立社學(xué)教化沿途當(dāng)?shù)匕傩?。五月奏設(shè)廣東和平縣。歷經(jīng)一年又三月,危害多年的四省流民暴亂被陽明先生平定。六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世襲百戶,辭免,不允。七月,刻古本《大學(xué)》、《朱子晚年定論》。八月,門人薛侃在贛州刻《傳習(xí)錄》。九月,修濂溪書院,四方學(xué)者云集于此。徐愛卒,先生為之慟哭。十一月,再請疏通鹽法。
1519年 正德十四年已卯,四十八歲,在江西。六月,奉命勘處福建叛軍,至豐城,聞寧王朱宸濠反,遂返吉安,起義兵,平寧王之亂。僅43日,寧王之亂宣告失敗,先生安葬婁妃(婁素珍,寧王妃,一齋先生小女兒,始終勸說寧王勿反)。八月,武宗南下,與前來搶功悅君的宦官張忠、許泰群小周旋。祖母岑氏仙逝,乞便道省葬,不允。
1520年 正德十五年庚辰,四十九歲,在江西。王艮投門下,艮后創(chuàng)泰州學(xué)派。陽明自言在應(yīng)付宦官刁難時全靠良知指引。十二月,武宗回駕入宮。
1521年 正德十六年辛已,五十歲,在江西。正月,居南昌,始揭“致良知”之教。三月,正德崩。世宗嘉靖上臺,冀元亨先前被群小折磨,出獄幾日卒。五月,集門人于白鹿洞。六月升南京兵部尚書。八月回越城,九月歸余姚省祖塋,訪瑞云樓,錢德洪等拜入門下。十二月,歸越城為父王華祝壽,封“新建伯”,特進(jìn)光祿大夫柱國,兼兩京兵部尚書。
1522年 壬午 世宗嘉靖元年。五十一歲,山陰。正月,疏辭封爵,二月,父王華仙逝,享年七十七,丁憂。首輔楊廷和旨意倡議禁遏王學(xué)。
1523年 癸未 嘉靖二年,五十二歲,山陰。來從學(xué)者日眾。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大禮議得寵。九月,改葬龍山公于天柱峰,鄭太夫人于徐山。
1524年 嘉靖三年甲申,五十三歲。山陰。正月,門人日進(jìn),南大吉拜入門下。四月,服闋,朝中屢有薦者,有人以大禮見問,不答。八月中秋,宴門人于天泉橋,盛況空前。十月,南大吉續(xù)刻《傳習(xí)錄》,增五卷。
1525年 嘉靖四年乙酉,五十四歲,山陰。正月夫人諸蕓卒,四月祔葬于徐山。應(yīng)門人紹興知府南大吉邀請為嶯山書院書院撰寫《尊經(jīng)閣記》,收錄于《古文觀止》。六月,禮部尚書席書力薦先生入閣,未果。九月,歸余姚省祖塋,會門人于龍泉山中天閣,決定每月四次在中天閣授課。十月,建陽明書院于越城。
1526年 嘉靖五年丙戌,五十五歲,在紹興系統(tǒng)講授心學(xué)理論。十一月,繼室張氏生子正聰,七年后,黃綰為保護(hù)孤幼收為婿,改名正億。十二月為“惜陰會”作《惜陰說》。
1527年 嘉靖六年丁亥,五十六歲,山陰。五月命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征廣西思恩、田州。九月,出征廣西思恩、田州。出發(fā)前夜,天泉橋上證道,與錢德洪、王畿立善惡四句教法,謂“天泉證道”。十二月,抵達(dá)廣西梧州,開府議事。十二月命兼任兩廣巡撫。
1528年 戊子 嘉靖七年,五十七歲,在梧州。二月平定思田之亂,然后興學(xué)校,撫新民。七月破八寨、斷藤峽之亂。九月,馮恩奉欽賜至廣州,賞思田之功。十月,病重,上疏請告,被桂萼壓住。期間,拜謁伏波廟,祀增城先祖廟。
十一月,啟程返家,二十九日辰時 (公元1529年1月9日8時)許,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縣青龍鋪碼頭舟上,年五十七歲,門人周積等人陪伴,留下“此心光明,亦復(fù)何言”臨終遺言。
1530年 嘉靖九年庚寅,十一月魂歸浙江紹興洪溪(今蘭亭),蒼天為之哭泣。洪溪離越城三十里,為先生親自選擇。
1567年 隆慶元年丁卯,五月,下詔贈先生為新建候,謚文成,永為一代之宗臣,實耀千年之史冊。
1584年 萬歷十二年甲申,先生從祀于孔廟,奉祀孔廟東廡第五十八位?!傲⒌隆⒘⒐?、立言”,先生乃“真三不朽”。
文言版:
先生諱守仁,字伯安,姓王氏。其先出晉光祿大夫覽之裔,本瑯琊人,至曾孫右將軍義之,徙居山陰;又二十三世迪功郎壽,自達(dá)溪徙余姚;今遂為余姚人。壽五世孫綱,善鑒人,有文武才。國初誠意伯劉伯溫薦為兵部郎中,擢廣東參議,死苗難。子彥達(dá)綴羊革裹尸歸,是為先生五世祖。御史郭純上其事于朝,廟祀增城。彥達(dá)號秘湖漁隱,生高祖,諱與準(zhǔn),精《禮》、《易》、嘗著《易微》數(shù)千言。永樂間,朝廷舉遺逸,不起,號遁石翁。曾祖諱世杰,人呼為槐里子,以明經(jīng)貢太學(xué)卒。祖諱天敘,號竹軒,魏嘗齋瀚嘗立傳,敘其環(huán)堵蕭然,雅歌豪吟,胸次灑落,方之陶靖節(jié)、林和靖。所著有《竹軒稿》、《江湖雜稿》行于世。封翰林院修撰。自槐里子以下,兩世皆贈嘉議大夫、禮部右侍郎,追贈新建伯。父諱華,字聽輝,別號實庵,晚稱海日翁,嘗讀書龍泉山中,又稱龍山公。成化辛丑,賜進(jìn)士及第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書,進(jìn)封新建伯。龍山公常思山陰山水佳麗,又為先世故居,復(fù)自姚徙越城之光相坊居之。先生嘗筑陽明洞,洞距越城東南二十里,學(xué)者咸稱陽明先生云。
憲宗成化八年壬辰九月丁亥,先生生。是為九月三十日。太夫人鄭娠十四月。祖母岑夢神人衣緋玉云中鼓吹,送兒授岑,岑警寤,已聞啼聲。祖竹軒公異之,即以云名。鄉(xiāng)人傳其夢,指所生樓曰“瑞云樓”。
十有二年丙申,先生五歲。先生五歲不言。一日與群兒嬉,有神僧過之曰:“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敝褴幑颍衩?,即能言。一日誦竹軒公所嘗讀過書。訝問之。曰:“聞祖讀時已默記矣。”
十有七年辛丑,先生十歲,皆在越。
是年龍山公舉進(jìn)士第一甲第一人。
十有八年壬寅,先生十一歲,寓京師。龍山公迎養(yǎng)竹軒翁,因攜先生如京師,先生年才十一。翁過金山寺,與客酒酣,擬賦詩,未成。先生從傍賦曰:“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yáng)水底天。醉倚紗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客大驚異,復(fù)命賦蔽月山房詩。先生隨口應(yīng)曰:“山近月遠(yuǎn)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span>明年就塾師,先生豪邁不羈,龍山公常懷憂,惟竹軒公知之。一日,與同學(xué)生走長安街,遇一相士。異之曰:“吾為爾相,后須憶吾言:須拂領(lǐng),其時入圣境;須至上丹臺,其時結(jié)圣胎;須至下丹田,其時圣果圓?!?/span>先生感其言,自后每對書輒靜坐凝思。嘗問塾師曰:“何為第一等事?”塾師曰:“惟讀書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xué)圣賢耳?!?/span>龍山公聞之笑曰:“汝欲做圣賢耶?”
二十年甲辰,先生十三歲,寓京師。母太夫人鄭氏卒。居喪哭泣甚哀。
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歲,寓京師。先生出游居庸三關(guān),即慨然有經(jīng)略四方之志:詢諸夷種落,悉聞備御策;逐胡兒騎射,胡人不敢犯。經(jīng)月始返。一日,夢謁伏波將軍廟,賦詩曰:“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云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span>時畿內(nèi)石英、王勇盜起,又聞秦中石和尚、劉千斤作亂,屢欲為書獻(xiàn)于朝。龍山公斥之為狂,乃止。
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先生十七歲,在越。
七月,親迎夫人諸氏于洪都。外舅諸公養(yǎng)和為江西布政司參議,先生就官署委禽。合巹之日,偶閑行入鐵柱宮,遇道士趺坐一榻,即而叩之,因聞養(yǎng)生之說,遂相與對坐忘歸。諸公遣人追之,次早始還。官署中蓄紙數(shù)篋,先生日取學(xué)書,比歸,數(shù)篋皆空,書法大進(jìn)。先生嘗示學(xué)者曰:“吾始學(xué)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后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xué)?!确且趾?,又何學(xué)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xué),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后與學(xué)者論格物,多舉此為證。
二年己酉,先生十八歲,寓江西。十二月,夫人諸氏歸余姚。
是年先生始慕圣學(xué)。先生以諸夫人歸,舟至廣信,謁婁一齋諒,語宋儒格物之學(xué),謂“圣人必可學(xué)而至”,遂深契之。明年龍山公以外艱歸姚,命從弟冕、階、宮及妹婿牧,相與先生講析經(jīng)義。先生日則隨眾課業(yè),夜則搜取諸經(jīng)子史讀之,多至夜分。四子見其文字日進(jìn),嘗愧不及,后知之曰:“彼已游心舉業(yè)外矣,吾何及也!”先生接人故和易善謔,一日悔之,遂端坐省言。四子未信,先生正色曰:“吾昔放逸,今知過矣。”自后四子亦漸斂容。
五年壬子,先生二十一歲,在越。舉浙江鄉(xiāng)試。是年場中夜半見二巨人,各衣緋綠,東西立,自言曰:“三人好作事?!焙霾灰?。已而先生與孫忠烈燧、胡尚書世寧同舉。其后宸濠之變,胡發(fā)其奸,孫死其難,先生平之,咸以為奇驗。是年為宋儒格物之學(xué)。先生始待龍山公于京師,遍求考亭遺書讀之。一日思先儒謂“眾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賢有分,乃隨世就辭章之學(xué)。
明年春,會試下第,縉紳知者咸來慰諭。宰相李西涯戲曰:“汝今歲不第,來科必為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先生懸筆立就。諸老驚曰:“天才!天才!”退有忌者曰:“此子取上第,目中無我輩矣。”及丙辰會試,果為忌者所抑。同舍有以不第為恥者,先生慰之曰:“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弊R者服之。歸余姚,結(jié)詩社龍泉山寺。致仕方伯魏瀚平時以雄才自放,與先生登龍山,對弈聯(lián)詩,有佳句輒為先生得之,乃謝曰:“老夫當(dāng)退數(shù)舍?!?nbsp;
十年丁己,先生二十六歲,寓京師。是年先生學(xué)兵法。當(dāng)時邊報甚急,朝廷推舉將才,莫不遑遽。先生念武舉之設(shè),僅得騎射搏擊之士,而不能收韜略統(tǒng)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書,莫不精究。每遇賓宴,嘗聚果核列陣勢為戲。
十一年戊午,先生二十七歲,寓京師。是年先生談養(yǎng)生。先生自念辭章藝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師友于天下又不數(shù)遇,心持惶惑。一日讀晦翁上宋光宗疏,有曰:“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蹦嘶谇叭仗接戨m博,而未嘗循序以致精,宜無所得;又循其序,思得漸漬洽浹,然物理吾心終若判而為二也。沉郁既久,舊疾復(fù)作,益委圣賢有分。偶聞道士談養(yǎng)生,遂有遺世入山之意。
十有二年己未,先生二十八歲,在京師。舉進(jìn)士出身。是年春會試。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jìn)士出身第七人,觀政工部。疏陳邊務(wù)。先生未第時嘗夢威寧伯遺以弓劍。是秋欽差督造威寧伯王越墳,馭役夫以什伍法,休食以時,暇即驅(qū)演“八陣圖”。事竣,威寧家以金帛謝,不受;乃出威寧所佩寶劍為贈,適與夢符,遂受之。時有星變,朝廷下詔求言,及聞達(dá)虜猖獗,先生復(fù)命上邊務(wù)八事,言極剴切。
十有三年庚申,先生二十九歲,在京師。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十有四年辛酉,先生三十歲,在京師。奉命審錄江北。先生錄囚多所平反。事竣,遂游九華,作《游九華賦》,宿無相、化城諸寺。是時道者蔡蓬頭善談仙,待以客禮請問。蔡曰:“尚未?!庇许暎磷笥?,引至后亭,再拜請問。蔡曰:“尚未?!眴栔猎偃淘唬骸叭旰筇煤笸ざY雖隆,終不忘官相?!币恍Χ鴦e。
聞地藏洞有異人,坐臥松毛,不火食,歷巖險訪之。正熟睡,先生坐傍撫其足。有頃醒,驚曰:“路險何得至此!”因論最上乘曰:“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兩個好秀才?!焙笤僦?,其人已他移,故后有會心人遠(yuǎn)之嘆。
十有五年壬戌,先生三十一歲,在京師。八月,疏請告。是年先生漸悟仙、釋二氏之非。先是五月復(fù)命,京中舊游俱以才名相馳騁,學(xué)古詩文。先生嘆曰:“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也!”遂告病歸越,筑室陽明洞中,行導(dǎo)引術(shù)。久之,遂先知。一日坐洞中,友人王思輿等四人來訪,方出五云門,先生即命仆迎之,且歷語其來跡。仆遇諸途,與語良合。眾驚異,以為得道。久之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又屏去。已而靜久,思離世遠(yuǎn)去,惟祖母岑與龍山公在念,因循未決。久之,又忽悟曰:“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span>
明年遂移疾錢塘西湖,復(fù)思用世。往來南屏、虎跑諸剎。有禪僧坐關(guān)三年,不語不視,先生喝之曰:“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么!終日眼睜睜看甚么!”僧驚起,即開視對語。先生問其家。對曰:“有母在?!痹唬骸捌鹉罘??”對曰:“不能不起?!毕壬粗笎塾H本性諭之,僧涕泣謝。明日問之,僧已去矣。
十有七年甲子,先生三十三歲,在京師。秋,主考山東鄉(xiāng)試。巡按山東監(jiān)察御史陸偁聘主鄉(xiāng)試,試錄皆出先生手筆。其策問議國朝禮樂之制:老佛害道,由于圣學(xué)不明;綱紀(jì)不振,由于名器太濫;用人太急,求效太速;及分封、清戎、御夷、息訟,皆有成法。錄出,人占先生經(jīng)世之學(xué)。九月改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
十有八年乙丑,先生三十四歲,在京師。是年先生門人始進(jìn)。學(xué)者溺于詞章記誦,不復(fù)知有身心之學(xué)。先生首倡言之,使人先立必為圣人之志。聞?wù)邼u覺興起,有愿執(zhí)贄及門者。至是專志授徒講學(xué)。然師友之道久廢,咸目以為立異好名,惟甘泉湛先生若水時為翰林庶吉士,一見定交,共以倡明圣學(xué)為事。
武宗正德元年丙寅,先生三十五歲,在京師。二月,上封事,下詔獄,謫龍場驛驛丞。是時武宗初政,奄瑾竊柄。南京科道戴銑、薄彥徽等以諫忤旨,逮擊詔獄。先生首抗疏救之,其言:“君仁臣直。銑等以言為責(zé),其言如善,自宜嘉納;如其未善,亦宜包容,以開忠讜之路。乃今赫然下令,遠(yuǎn)事拘囚,在陛下不過少示懲創(chuàng),非有意怒絕之也。下民無知,妄生疑懼,臣切惜之!自是而后,雖有上關(guān)宗社危疑不制之事,陛下孰從而聞之?陛下聰明超絕,茍念及此,寧不寒心?伏愿追收前旨,使銑等仍舊供職,擴(kuò)大公無我之仁,明改過不吝之勇;圣德昭布,遠(yuǎn)邇?nèi)嗣耨銗偅M不休哉!”疏入,亦下詔獄。已而廷杖四十,既絕復(fù)蘇。尋謫貴州龍場驛驛丞。
二年丁卯,先生三十六歲,在越。夏,赴謫至錢塘。先生至錢塘,瑾遣人隨偵。先生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脫之。因附商船游舟山,偶遇颶風(fēng)大作,一日夜至閩界。比登岸,奔山徑數(shù)十里,夜扣一寺求宿,僧故不納。趨野廟,倚香案臥,蓋虎穴也。夜半,虎繞廊大吼,不敢入。黎明,僧意必斃于虎,將收其囊;見先生方熟睡,呼始醒,驚曰:“公非常人也!不然,得無恙乎?”邀至寺。寺有異人,嘗識于鐵柱宮,約二十年相見海上;至是出詩,有“二十年前曾見君,今來消息我先聞”之句。與論出處,且將遠(yuǎn)遁。其人曰:“汝有親在,萬一瑾怒逮爾父,誣以北走胡,南走粵,何以應(yīng)之?”因為蓍,得《明夷》,遂決策返。先生題詩壁間曰:“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fēng)?!币蛉¢g道,由武夷而歸。時龍山公官南京吏部尚書,從鄱陽往省。
十二月返錢塘,赴龍場驛。是時先生與學(xué)者講授,雖隨地興起,未有出身承當(dāng),以圣學(xué)為己任者。徐愛,先生妹婿也,因先生將赴龍場,納贄北面,奮然有志于學(xué)。愛與蔡宗兗、朱節(jié)同舉鄉(xiāng)貢,先生作《別三子序》以贈之。
三年戊辰,先生三十七歲,在貴陽。春,至龍場。先生始悟格物致知。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鳺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舊無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時瑾憾未已,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灑灑。而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郁,則與歌詩;又不悅,復(fù)調(diào)越曲,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jīng)》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jīng)臆說》。居久,夷人亦日來親狎。以所居湫濕,乃伐木構(gòu)龍岡書院及寅賓堂、何陋軒、君子亭、玩易窩以居之。思州守遣人至驛侮先生,諸夷不平,共毆辱之。守大怒,言諸當(dāng)?shù)馈C珣椄笨屏钕壬堉x,且諭以禍福。先生致書復(fù)之,守慚服。水西安宣慰聞先生名,使人饋米肉,給使令,既又重以金帛鞍馬,俱辭不受。始朝廷議設(shè)衛(wèi)于水西,既置城,已而中止,驛傳尚存。安惡據(jù)其腹心,欲去之,以問先生。先生遺書析其不可,且申朝廷威信令甲,議遂寢。已而宋氏酋長有阿賈、阿札者叛宋氏,為地方患,先生復(fù)以書詆諷之。安悚然,率所部平其難,民賴以寧。
四年己巳,先生三十八歲,在貴陽。 提學(xué)副使席書聘主貴陽書院。是年先生始論知行合一。始席元山書提督學(xué)政,問朱陸同異之辨。先生不語朱陸之學(xué),而告之以其所悟,書懷疑而去。明日復(fù)來,舉知行本體證之《五經(jīng)》諸子,漸有省。往復(fù)數(shù)四,豁然大悟,謂“圣人之學(xué)復(fù)睹于今日;朱陸異同,各有得失,無事辯詰,求之吾性本自明也。”遂與毛憲副修葺書院,身率貴陽諸生,以所事師禮事之。后徐愛因未會先生知行合一之訓(xùn),決于先生。先生曰:“試舉看。”愛曰:“如今人已知父當(dāng)孝,兄當(dāng)?shù)芤樱瞬荒苄⒌?,知與行分明是兩事?!毕壬唬骸按吮凰接魯喽?,非本體也。圣賢教人知行,正是要人復(fù)本體,故《大學(xué)》指出真知行以示人曰:‘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蛞姾蒙珜僦?,好好色屬行。只見色時已是好矣,非見后而始立心去好也。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只聞臭時,已是惡矣,非聞后而始立心去惡也。又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此便是知行之本體。”愛曰:“古人分知行為二,恐是要人用工有分曉否?”先生曰:“此正失卻古人宗旨。某嘗說知是行之主意,行實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實知之成;已可理會矣。古人立言所以分知行為二者,緣世間有一種人,懵懵然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是之為冥行妄作,所以必說知而后行無繆。又有一種人,茫茫然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是之為揣摸影響,所以必說行而后知始真。此是古人不得已之教,若見得時,一言足矣。今人卻以為必先知然后能行,且講習(xí)討論以求知,俟知得真時方去行,故遂終身不行,亦遂終身不知。某今說知行合一,使學(xué)者自求本體,庶無支離決裂之病?!?nbsp;
五年庚午,先生三十九歲,在吉。升廬陵縣知縣。先生三月至廬陵。為政不事威刑,惟以開導(dǎo)人心為本。蒞任初,首詢里役,察各鄉(xiāng)貧富奸良之實而低昂之。獄牒盈庭,不即斷射?;鼑跖f制,慎選里正三老,坐申明亭,使之委曲勸諭。民胥悔勝氣囂訟,至有涕泣而歸者。由是囹圄日清。在縣七閱月,遺告示十有六,大抵諄諄慰父老,使教子弟,毋令蕩僻。城中失火,身禱返風(fēng),以血禳火,而火即滅。因使城中辟火巷,定水次兌運,絕鎮(zhèn)守橫征,杜神會之借辦,立保甲以弭盜,清驛遞以延賓旅。至今數(shù)十年猶踵行之。
語學(xué)者悟入之功。先是先生赴龍場時,隨地講授,及歸過常德、辰州,見門人冀元亨、蔣信、劉觀時輩俱能卓立,喜曰:“謫居兩年,無可與語者,歸途乃幸得諸友!悔昔在貴陽舉知行合一之教,紛紛異同,罔知所入。茲來乃與諸生靜坐僧寺,使自悟性體,顧恍恍若有可即者?!奔扔滞局屑臅唬骸扒霸谒轮兴旗o坐事,非欲坐禪入定也。蓋因吾輩平日為事物紛拿,未知為已,欲以此補(bǔ)小學(xué)收放心一段功夫耳。明道云:‘才學(xué)便須知有用力處,既學(xué)便須知有得力處?!T友宜于此處著力,方有進(jìn)步,異時始有得力處也?!?nbsp;
冬十有一月,入覲。先生入京,館于大興隆寺,時黃宗賢綰為后軍都督府都事,因儲柴墟巏請見。先生與之語,喜曰:“此學(xué)久絕,子何所聞?”對曰:“雖粗有志,實未用功?!毕壬唬骸叭宋┗紵o志,不患無功。”明日引見甘泉,訂與終日共學(xué)。
按宗賢至嘉靖壬午春復(fù)執(zhí)贄稱門人。
十有二月,升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論實踐之功。先生與黃綰、應(yīng)良論圣學(xué)久不明,學(xué)者欲為圣人,必須廓清心體,使纖翳不留,真性始見,方有操持涵養(yǎng)之地。應(yīng)良疑其難。先生曰:“圣人之心如明鏡,纖翳自無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駁蝕之鏡,須痛刮磨一番,盡去駁蝕,然后纖塵即見,才拂便去,亦不消費力。到此已是識得仁體矣。若駁蝕未去,其間固自有一點明處,塵埃之落,固亦見得,才拂便去;至于堆積于駁蝕之上,終弗之能見也。此學(xué)利困勉之所由異,幸勿以為難而疑之也。凡人情好易而惡難,其間亦自有私意氣習(xí)纏蔽,在識破后,自然不見其難矣。古之人至有出萬死而樂為之者,亦見得耳。向時未見得里面意思,此功夫自無可講處,今已見此一層,卻恐好易惡難,便流入禪釋去也?!?nbsp;
按先生立教皆經(jīng)實踐,故所言懇篤若此。自揭良知宗旨后,吾黨又覺領(lǐng)悟太易,認(rèn)虛見為真得,無復(fù)向里著己之功矣。故吾黨穎悟承速者,往往多無成,甚可優(yōu)也。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