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五邑華僑歷史概況2
江門市管轄的新會、蓬江、江海三區(qū)和代管的臺山、開平、恩平、鶴山四個縣級市,通稱江門五邑。它地處南海之濱,海岸線長283公里,海域有大小島嶼70多個。它毗鄰港澳,近距東南亞,早在明代就設有外國船舶停靠點??偯娣e9288平方公里,現(xiàn)有人口395.03萬;海外華僑、華人215多萬,占僑鄉(xiāng)人口的57%;加上港澳同胞149萬多,則達96%。華僑、華人分布在107個國家和地區(qū),其中以美國、加拿大最多,有132萬多人。在鄉(xiāng)有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家屬196.48萬人。
   
五邑地區(qū)向外移民歷史悠久,自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大規(guī)模移民則發(fā)生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迄至新中國成立以前,有兩次移民高潮:一次是1840——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第一個禁止華人入境法案);另一次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到新中國成立。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公元,下同),黃巢起義,從山東一直打到廣州,波及新會,兵敗后逃亡蘇門答臘等地的人流中,相信會有五邑人。
   
南宋祥興二年(1279),元軍在新會崖門海域進行滅宋決戰(zhàn),10萬“勤王”宋軍犧牲,約有3萬敗兵和百姓逃亡南洋,其中有不少五邑人。宋亡以后,五邑地區(qū)發(fā)生多次“抗元復宋”的農(nóng)民起義(如1283年新會林桂芳、黎德分別領導的起義),失敗后也紛紛逃亡海外,成為華僑。
    
明朝初厲行海禁。至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官方以“朝貢”為名進行海外貿(mào)易,廣東設有市舶提舉司,廣州成為主要對外港口之一,新寧(今臺山)設有廣海、望峒、奇潭3個“沃口”(臨時泊岸點)。公元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歷時29年,訪問了東南亞、印度、波斯、非洲東岸等30多個國家。明朝中期,公元1442——1552年,五邑地區(qū)發(fā)生上10起農(nóng)民起義,少則數(shù)千,多則10萬之眾,先后被鎮(zhèn)壓失敗以后,不少人逃往南洋。明穆宗隆慶年間(1567——1572),朝廷廢除海禁,此時就有開平人出洋經(jīng)商。明嘉靖32年(1553),葡萄牙人借口曝曬漬水貨物,開始占據(jù)澳門。十六世紀初,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爭相霸占了非洲、美洲、亞洲、大洋州許多,需要勞動力開發(fā),先是在非洲販賣上千萬黑奴到美洲等地;后來又轉向東方,并早在1519年葡萄牙人就在中國沿海搶掠和拐騙我國人民到葡屬東印度墾殖,并在1519、1523、1556年3次進犯新會,掠賣良民出洋;荷蘭人也同時在閩粵沿海招募華工;后來更演變?yōu)榇笠?guī)模的“苦力貿(mào)易”,澳門成了重要據(jù)點。由于澳門緊靠五邑,因此很多五邑人經(jīng)澳門出國或被騙到澳門“賣豬仔”出國。
  
清朝初期也實行海禁,并厲行“遷界”政策,民間出洋很難,但也不能禁絕。在《新會鄉(xiāng)土志》和那伏高氏族譜中,記載了沙堆人高竹,經(jīng)過“遷界”、“復界”的折騰,回鄉(xiāng)一年又遭賊犯,父母雙亡,年僅10歲(1668),就被迫逃往澳門,后又到了泰國,習醫(yī)16年,回國后當了康熙皇帝的御醫(yī)。這是有文字記載的出國和歸國的五邑華僑第一人。清初,五邑地區(qū)發(fā)生多起“反清復明”的農(nóng)民起義,如:順治2——17年(1645——1660)發(fā)生新會三江、外海、籟竹門的農(nóng)民起義;順治4年(1647)新會獨岡(今鶴山)黃蠻長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新會杜阮人黃公輔和新寧汶村人王興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合10萬眾。這些起義失敗以后,許多人乘船逃往海外。清嘉慶年間(1796——1820),新會潮連人張保仔落草為寇,極盛時達20萬眾,后被清軍“剿”、“撫”兼用而降清,而拒絕投降的六、七萬人,大部分飄洋過海,到了菲律賓、婆羅洲和馬來西亞等地,成了華僑,其中不少是五邑人。
根據(jù)專家綜合史籍統(tǒng)計,到鴉片戰(zhàn)爭前,整個東南亞地區(qū)有華僑100萬人以上,主要是福建和潮汕地區(qū)人民,其中亦有相當多的五邑人士。
    1840
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苦力貿(mào)易”造成第一個出國高潮。據(jù)統(tǒng)計,僅全國被拐賣出洋的“豬仔”就達205萬人之多。

鴉片戰(zhàn)爭失敗以后,清朝政府割地賠款,開放五口通商,香港成了新的“苦力貿(mào)易”中心。1860年,英、法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迫使清廷簽訂《北京條約》,以容許自由移民為名,使“苦力貿(mào)易”合法化。此時,五邑地區(qū)天災頻繁,租稅沉重,民不聊生,農(nóng)民被迫起義,兼之土、客械斗,土匪猖獗,許多百姓走投無路,不得不離鄉(xiāng)背井外出謀生,或被迫“賣豬仔”出國。咸豐四年(1854),五邑發(fā)生10萬人參加的江會紅巾軍起義,失敗后,許多起義者逃亡海外。1864年,太平天國平南王、新會人黃德滋兵敗率余部乘船數(shù)十艘,渡南海抵達澳大利亞達爾文市,后聚居墨爾本,其后代繁衍至今達數(shù)萬人。1855——1867年,發(fā)生在臺山為中心的土、客械斗,持續(xù)12年,僅赤溪外逃者就達10多萬人,其中“賣豬仔”到南美洲的就有二、三萬眾。1848年以后,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先后發(fā)現(xiàn)金礦,掀起了“淘金熱”,接著美國、加拿大修建橫貫東西的太平洋鐵路,開鑿巴拿馬運河以及開發(fā)中南美洲和東南亞都需要大批勞動力,五邑地區(qū)以“契約華工”,“賒單工”等形式或自由移民,出現(xiàn)了出國移民的大高潮。僅1854年美國三藩市當年成立的寧陽會館就接待了8,349名臺山人。據(jù)統(tǒng)計,從1840——1876年移民到美國的華僑有15——17萬人,其中五邑人士12.4萬人;加上到加拿大、古巴、秘魯、澳大利亞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五邑移民,估計超過20萬人。
     1882
年美國國會通過第一個禁止華人入境的法案,排華運動從美國開始向加拿大、墨西哥、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地蔓延,使五邑地區(qū)出國人數(shù)驟減,向外移民走向低潮。少數(shù)人仍冒險偷渡入境,有的則轉向尚未排華的東南亞地區(qū)。1906年美國三藩市大地震,移民資料全部被毀,大批五邑人以“紙面兒子”的名義進入美國,但也使許多移民遭受在天使島被囚禁審訊之苦。1872——1875年,香山人容閎組織4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其中10名為五邑人,同時還有其他自費或公費出國的留學生,自此又有一些留學不歸的華僑。
     19111010武昌起義,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建立了民國,使廣大華僑看到了希望,紛紛歸國辦實業(yè)。但好景不長,袁世凱稱帝,軍閥混戰(zhàn),日本步步進逼,。。。。。。使中國人民仍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致使不少貧苦大眾繼續(xù)出國謀生。1914
——1918年發(fā)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歐洲缺乏勞動力,又有一批香港海員和五邑同胞移民到了英國和歐洲各國。1927年,蔣介石實行“清共”、“剿共”以后,一些共產(chǎn)黨員和其他革命者被迫逃亡海外,當了華僑。這些斷斷續(xù)續(xù)的移民活動,一直到1941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才完全停止。
    1945
8月抗日戰(zhàn)爭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五邑人又一次興起移民高潮。其主要原因是:(1)美國(1943)、新西蘭(1944)、加拿大(1947)、澳大利亞(1965)先后廢除排華法令,尤其是美國,允許華裔復退軍人和單身華僑來中國娶妻帶往美國,允許家庭團聚赴美,于是僑屬紛紛出國,使往美移民的人數(shù)大增;(2)蔣介石政權腐敗,又發(fā)動內戰(zhàn),到處抓壯丁,致使移民出國者眾,不僅去美洲的增加了,有的還到東南亞及歐洲各國。新中國成立前后,有的國民黨官兵和疑懼共產(chǎn)黨當政的人士也紛紛出國,直到1952年對香港、澳門封關以后才減少。
   
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東南亞各國先后獨立,隨之實行限制華人入境的政策,加上當時國內政策過左,使五邑僑鄉(xiāng)正當出境者減少,而偷渡到港澳者增加了,尤其在“文革”期間。這些偷渡客有的再由香港出國當了華僑。
   1979
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后,五邑地區(qū)和全國一樣,大抓落實僑務政策,使正常出境的人增加了,除家庭團聚、繼承財產(chǎn)者外,出國留學、經(jīng)商、技術移民者也增加了。據(jù)查,到1998年止,共有38萬人出境到國外和港澳地區(qū)定居,平均每年都在萬人以上。
五邑華僑出國歷盡苦難和犧牲,為當?shù)亟ㄔO作出了重大貢獻。
   
五邑華僑和全國其他地區(qū)華僑一樣,經(jīng)歷了許多磨難和痛苦,其中最悲慘的就是鴉片戰(zhàn)爭前后以“契約華工”、“賒單工”形式“賣豬仔”出去那批老華僑。這些人多被拐騙或誘騙到港澳“豬仔館”,拳打腳踢,強迫你在“賣身契約畫押;上船后又被當囚犯那樣塞進統(tǒng)艙,有的在船上就被折磨致死;到岸后被迫從事超強度的體力勞動,受盡種種虐待,不少人被摧殘致殘、致死。那些幸存者多孤獨一生,客死他鄉(xiāng),少數(shù)送骸骨回鄉(xiāng)安葬。近年新會發(fā)現(xiàn)6處華僑“義冢”,埋葬無人認領的骸骨,其中一處就有387具(1888-1892年)。香港新會商會也安葬313具在新界(原系1935年由美國羅省及古巴、越南運回香港的,因家鄉(xiāng)1938年淪陷,后又發(fā)生太平洋戰(zhàn)爭,故此)。 
   
華僑在各國作出重大貢獻是舉世公認的:
   
在美國。他們開采金礦,僅加州1848——1883年就產(chǎn)黃金12億美元,占全國的三分之二,為美國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財富。他們參加修建中央太平洋鐵路,上萬華人擔負最艱險的路段,犧牲了千人以上。接著又參加建筑南太平洋鐵路和北太平洋路。1964年內達華州建州100周年時,州政府用中英文鐫刻了紀功碑:“華人先驅,功彰績偉,開礦筑路,青史名垂”。他們開良田,僅加州就開墾出1800萬畝。筑路和改良洼地兩項就為美國創(chuàng)造了2.89億美元的財富。因此梁啟超認為:加州的繁榮“實吾國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此外,五邑人還把新會柑移植到美國。如今,和江門市結為友好城市的河濱市人民還十分懷念甘邊(臺山水步)人的功勞。
   
在加拿大,他們除了開采金礦作出重要貢獻外,最大的貢獻是參加修建長達3800公里的太平洋鐵路。1982925,在卑詩省的太平洋鐵路起點耶魯鎮(zhèn),豎立一塊銅質記功碑,用英、法、中三國文字刻著:“19世記80年代初,承包商安德魯·翁得東自中國招來數(shù)以千計之華工,協(xié)助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興建橫越卑詩省華山之鐵路,沿太平洋與先瑞利拉奇之間工段,每4個工人中華人占3名,工作雖優(yōu)異,但每日僅得1元,為白人工人薪給之半。又因工程艱險,由疾病與意外事件而殘廢者甚眾。鐵路建成之后,定居于加拿大之華工,遂成為今日卑詩省華人社團社區(qū)之基石”。為修筑此鐵路1萬華工中(占七成系五邑人士),死亡者達4000多人。
   
在巴拿馬,為修筑巴拿馬運河和巴拿馬鐵路,有2萬多華人華工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其中多數(shù)為五邑人。
   
在東南亞,華僑參加開錫礦、種橡膠、開發(fā)商埠,功績卓著,其中也有五邑人的貢獻。在新加坡原萊佛士博物館前樹立一座紀念老華僑歷史功績的無名銅像,其座基上鐫刻著金字碑文:“華人素以堅忍耐勞著稱,新加坡、檳榔嶼、馬六甲三府暨馬來所屬今日之繁榮,得諸華人能力貢獻者,良非淺鮮”。在新、馬華人歷史上,著名的五邑成功人士有被稱為“新馬華人三杰”的曹亞珠、陳長炎和趙煜,以及華人甲必丹葉觀盛、南洋巨富陸佑等。
   
五邑華僑在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華僑對當?shù)氐呢暙I,不但表現(xiàn)在早期經(jīng)濟建設方面,在華僑內部團結、互助、自強不息,組織社團,發(fā)展教育,開發(fā)唐人街,在逆境中求得生存與發(fā)展;而且與人為善,和當?shù)厝嗣裼押孟嗵?,特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支持所在國反擊法西斯侵略和戰(zhàn)后支持國家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
     1941128,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不得不對日宣戰(zhàn)。在美國的華僑堅決支持美國政府反擊日寇,參軍的華人超過1.3
萬人,占美國華人總數(shù)的17%。有1.5萬華人海員在美國和英國的船上服務。陳納德將軍組織的“飛虎隊”第14服務隊有1300人,幾乎全是五邑華裔。在加拿大,有500多華人入伍;華人購買的國債達1000萬元加幣。在菲律賓,華僑成立了“菲律賓人民抗日軍第48(華僑)支隊”(簡稱“華支”),其中廣東大隊100多名官兵都是五邑人士。“華支”戰(zhàn)斗三年,傷亡110多人,其中五邑華人占38人。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僑成為打擊日寇的主力。不僅在新加坡保衛(wèi)戰(zhàn)中表現(xiàn)英勇,并在馬來西亞進行了長期的抗日游擊戰(zhàn)爭。在其他國家,華僑在反對法西斯戰(zhàn)爭中也有突出的表現(xiàn)。
    
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紛紛起來爭取民族獨立,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在這場偉大的斗爭中,華僑在所在國積極支持當?shù)厝嗣竦莫毩⒍窢?,在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都給予大支持,特別在東南亞地區(qū),尤為突出。例如,越南二戰(zhàn)后的抗法、抗美斗爭,就有許多華人參加,不少人還犧牲了生命。這些國家獨立后的重建中,華僑更是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心難測,世間“過橋抽板”的大有人在。一旦所在國出現(xiàn)經(jīng)濟危機,往往就拿華僑開刀,以轉移人民對當政者不滿的視線。自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美國開始,隨著加拿大、黑西哥、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等國也掀起排華運動。二次大戰(zhàn)后,又發(fā)生馬來西亞英國殖民當局(1950)、印尼(1960)、緬甸(1964)、柬埔寨(1975)、越南(1979)、等國的大規(guī)模排華事件,其中尤其是越南和柬埔寨,華人死的最多、最慘,再移民到美國、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以及返回中國的也最多。這些排華事件,不僅華僑、華人受害,當?shù)厝嗣褚彩艿綋p失。這就使所在國家不得不在若干年之后重新檢討得失,重新發(fā)揮當?shù)厝A僑、華人的作用。
    
二次大戰(zhàn)以后,特別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變化,華僑社會也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根本的變化就是絕大多數(shù)華僑已經(jīng)取得當?shù)貒?,暫時持有中國護照的新移民,過幾年也將取當所在國國籍,由華僑變成了華人。思想觀念上也從落葉歸根變?yōu)槁涞厣?。?jīng)濟條件也上升了,小康之家增多,并有相當部分人已發(fā)展成為大財團、大企業(yè)家甚至是跨國公司老板。由于受教育的程度提高,華人的文化質素和參政意識也大大提高了,出現(xiàn)了許多教授、學者、醫(yī)生、律師、工程師,甚至出現(xiàn)了一大批知名的科學家和政治活動家,如美國華盛頓州州長駱家輝(臺山人)、加拿大總督伍冰枝(女臺山人)、秘魯前總理許會(開平人)等。據(jù)調查,在367.93萬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中,知名人士有27659人,其中政界有569人,,經(jīng)濟界有 25,253人,科技文體衛(wèi)生領域有1,837人,對當?shù)刈鞒鼋艹龅呢暙I。
     
愛國愛鄉(xiāng)是所有華僑的光榮傳統(tǒng)(對華人來說是愛祖籍國和愛原籍鄉(xiāng)),五邑華僑也不例外。一是政治上關心國家的命運,二是經(jīng)濟上大力支持,尤其熱心家鄉(xiāng)的各項建設事業(yè)。縱觀華僑愛國行動的歷程,共有三次愛國主義熱潮:一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時期,二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三是新中國改革開放至今。
    
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以推翻清朝封建主義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體、實行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工農(nóng)”三大政策為基本鋼領,他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第一大偉人。為了貫徹他的主張,他先后組建了“興中會” 、“同盟會”和國民黨,我五邑華僑都踴躍參加。如1894年,“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最初會員有20多人,五邑華僑為數(shù)甚多。臺山籍華僑劉祥被推舉為第一任會長,開平籍華僑鄧蔭南為值理。1895年孫中山先生又與外海人陳少白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機關。并創(chuàng)辦了《中國日報》。為了推翻清朝政權,孫中山組織了10次武裝起義,所需經(jīng)費全靠華僑支持,五邑華僑貢獻很大。如新會港胞李紀堂、開平華僑鄧蔭南為支持革命幾乎傾家蕩產(chǎn)。為了籌備1911年廣州起義的經(jīng)費,在開平僑領司徒美堂的提議下,加拿大致公堂將多倫多、溫哥華和維多利亞三所黨部大樓典押出去。直接參加和領導起義的五邑華僑為數(shù)不少,其中開平華僑鄧蔭南和謝纘泰還參與指揮,臺山美國華僑馬湘擔當孫中山警衛(wèi),幾次參加戰(zhàn)斗,出生入死,置個人安危于度外。在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多位五邑華僑。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國以后,華僑愛國熱情更加高漲。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都大力支持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權,積極參加討伐袁世凱和叛賊陳炯明。由于支持革命有功,有的華僑被邀回國參加政權建設。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等機構中任要職的五邑華僑有:黃三德、梅喬林、黃佰度、李是男、黃蕓蘇、朱卓文、馬超俊、馬湘、黃湘、黃光銳、鄧蔭南、謝纘泰、陳軍平、鄧澤如、趙公璧、伍廷芳、陳少白、李一諤等。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特別在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抗戰(zhàn)以后,到194589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期間,海外華僑愛國主義達到了巔峰,不論發(fā)動的廣度和深度,還是人力、物力、財力對祖國的支持,以及華僑本身的團結和犧牲精神方面,都是空前的。面對日本法西斯亡我中華最危險的時候,所有華僑都以“國家興亡、匹 夫有責”的使命感,挺身救國。其主要表現(xiàn)有:
    
組織各種救國團體。把廣大華僑組織起來。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成立了以陳嘉庚為首的“南洋華僑救國總會”。在印尼司徒贊(開平人)為首成立了類似團體。在美國,以五邑人司徒美堂、鄺炳舜、阮本萬等為首的救國團體,其分處達92個之多。……
    
用辦報、辦電臺、辦文藝演出形式,向廣大華僑進行深入持久的宣傳發(fā)動,激勵大眾奮起抗日。
    
捐款、捐物、認購國債,在經(jīng)濟上大力支持祖國抗戰(zhàn)。早在1931年“9.18”事變和19321.28”松滬戰(zhàn)役中,華僑就紛紛捐款支援東北義勇軍和抗日聯(lián)軍,支持蔡廷楷將軍領導的十九路軍。經(jīng)過1936年的“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改變“先安內后境外”的政策,在1937年“7.7事變”后,我國進行全面抗戰(zhàn),華僑捐款、捐物和認購國債的熱情更為高漲。僅193719458月,美國華僑捐款達5,600萬美元以上,加拿大500萬美元以上,全美洲達69,156,115美元。美國致公堂領袖、臺山人阮本萬本人捐了30.5萬美元,募捐3,500萬美元,僑領、臺山人鄺炳舜本人捐款10萬美元,募捐500萬美元。新西蘭華僑抗日捐款達3209,020,澳大利亞僅19411——9月,寄回的捐款達1,911,766.37元。當時國民政府共發(fā)行6期救國公債,總額達30億元,海外華僑認購了,11.1億元。新會旅美華僑認購救國公債和航空公債即達3,630萬美元。北婆羅洲新會華僑鄭潮炯,從1937——1942年,一邊義賣瓜子,一邊發(fā)動華僑捐款,共得18萬元,全部交給“南僑救總”。1940年,他與夫人鐘彩合商量,將剛出世的男嬰賣給別人,得款80元,悉數(shù)捐給祖國抗戰(zhàn)。此外,廣大華僑還捐物(包括飛機、汽車、藥品、醫(yī)療器械、衣服、糧食等等),僅抗戰(zhàn)初頭3年,美洲華僑捐物折款達國幣250萬元??箲?zhàn)初期紐約華僑就捐獻了100部汽車。在印尼,司徒贊等從19377月——194212月,就捐了5000萬港元,購買物資寄往貴陽。
為了抗日,美國華僑還開辦飛機工廠,幫助祖國生產(chǎn)戰(zhàn)機與日軍作戰(zhàn)。為了阻止美國賣廢鋼鐵給日本,僑胞們開展“不供給運動”,攔阻運載廢鐵的輪船裝貨、啟航到日本。
    
為了抗日,許多熱血青年回國參軍,僅日本就有8000人,緬旬160人,其中不少五邑子弟,臺山人林基路烈士就是代表人物之一。美國五邑華僑青年參加空軍的人數(shù)甚多。其中有9名臺山籍的飛行員黃新瑞等就擊落日機22架,另與僚機合作擊落8架。在抗日戰(zhàn)爭后期,陳納德將軍組建“飛虎隊”,其航空地勤人員、飛行員有很多五邑美國華僑青年。19964月,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園內建立一座是抗日航空紀念碑,上面刻著881位抗日烈士英名,其中有23名是五邑華僑子弟,他們?yōu)榭谷站葒I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此外,為了突破日軍的封鎖、開辟中緬之間的陸路運輸線,“南僑總會”組織2000多名華僑青年司機參加運輸戰(zhàn)爭物資,其中也有不少五邑華僑青年。
   
華僑在建設祖國和建設家鄉(xiāng)的貢獻也是非常突出的,特別在上世紀辛亥革命以后到抗日戰(zhàn)爭以前和新中國成立、尤其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后,其貢獻最為巨大。其表現(xiàn)主要有3個方面:
首先是僑匯,它是僑眷的主要生活來源,也是僑鄉(xiāng)經(jīng)濟建設的資金支柱,亦是國家外匯收入的重要渠道。“契約華工”、“賒身工”挨過賣身期限以后,通過艱苦創(chuàng)業(yè),節(jié)衣縮食,從清朝同治年代(1861——1874)起臺山等地就有了僑匯收入。據(jù)專家統(tǒng)計,從1864——1949年的85年間,全國僑匯總額達35.1億美元,平均每年4200萬美元,五邑地區(qū)約占20%左右。其中臺山最多。臺山1930年達3000萬美元,1937年達1.8億美元。新中國成立之后,僑匯收入仍然源源不斷,在改革開放以前,其作用非常突出。實行改革開放以后,國家貿(mào)易外匯增加了,僑眷生活改善了,僑匯收入及其作用才有所下降。
   
第二是回國、回鄉(xiāng)投資,支持國家和僑鄉(xiāng)的建設,共有三次高潮,辛亥革命后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二十多年間,是第一個高潮。當時華僑在外積累了一些資金;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在歐洲爆發(fā)使歐洲老牌帝國主義無暇東顧,又給華僑一個機遇,因此就紛紛回到香港、家鄉(xiāng)和祖國各地投資。回香港發(fā)展的五邑華僑,有一批成了巨富,如馮平山、利希慎、林裘謀、李石朋、陳瑞祺、伍時暢、黃潤棠、張子芳以及黃克兢、呂志和等,他們事業(yè)有成之后,又積極支持家鄉(xiāng)和國家的建設。這個時期,由于有許多華僑回鄉(xiāng)建房、商埠,辦工廠,建公路。使五邑真正形成了僑鄉(xiāng)。這個時期,有的五邑華僑還在廣州、海南島、廣西、上海等地進行投資,其中廣州愛群大廈就是最大的一項,至今天仍然完好。新中國成立以后,許多華僑回國參加建設工作,同時也有一批華僑回來投資,但由于當時政策所限,主要是通過華僑投資公司來辦理,其規(guī)模較小。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港澳同胞回國、回鄉(xiāng)投資最多,唱了主角;華僑、華人的投資比前也有很大的增加,并且還引薦不少外國財團前來投資,其作用也是空前的。1979——1998年,江門五邑共有外資企業(yè)(“三資”企業(yè)和“三來一補”企業(yè))15,322家,實際外用外資40.30億美元;其中“三資”企業(yè)3,850家,實際利用外資38.48億美元。而港商“三資”企業(yè)就有3,050家,實際利用外資28.03億美元;澳門商投資“三資”企業(yè)354個,實際利用外資2.48億美元。
   
第三是捐資興辦公益事業(yè)。這是華僑和港澳同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對家鄉(xiāng)幫助很大,其中以捐資辦教育最為突出。臺山從1912——1945年,華僑捐建的中小學校就有78所之多。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捐資興辦公益事業(yè)掀起新高潮,從1979——1998年,五邑港澳同胞和華僑捐資總額達42.23億港元。興建學校2,117間(278M2),醫(yī)院297間(68M2),敬老院324間(14.58M2),影劇院、圖書館、文化室177間(17.61M2),橋梁825座,道路3,549公里,自來水工程778宗。接受捐資最多的是五邑大學,近2億港元。捐資最多的港澳同胞是利國偉、陳經(jīng)綸、譚兆、伍舜德、黃克兢、黃祖棠、黃球等。捐資最多的華僑華人有李盤石、黎耀華、謝文啟、伍求登等。
   
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對家鄉(xiāng)的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表彰他們,江門市共授予四批417人為江門市榮譽市民。 (作者:吳淡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華僑華人
排華法案被廢除70年后,美加華人是否得到了平等?
臺山華僑史((4)
日照市東港區(qū)僑情
中國人在美國的歷史,史上第一批到達美國的中國人
雙陽評《堂斗》︱從“堂斗”到“共存”:唐人街的華人社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