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王鐸,不得不提到兩個人,黃道周和倪元璐,王、黃、倪三人為好友,且三人俱工書法,同為明末個性解放思潮下浪漫主義書風(fēng)的代表人物,書風(fēng)各具特色。
然而王鐸同黃道周、倪元璐二人的政治道路卻不盡相同,黃、倪二人雙雙為晚明捐軀,而王鐸卻進入《貳臣傳》,一輩子背負著叛臣賊子的罪名。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相比之下,表面上可能更顯王鐸之軟骨。但是,誰不明白當(dāng)時王鐸也騎虎難下。
大家都知道滿清鐵蹄之下,所到之處,負隅頑抗,很有可能會落得屠城的慘劇,王鐸當(dāng)時身兼滿城百姓的性命,他應(yīng)該怎么做,相信他肯定是思量再三的。
首先說,晚明滅亡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負隅頑抗又能夠撐多久,勢必改變不了清王朝滅亡這個事實,何況還有滿城百姓和將士們的性命。
進一步講,王鐸作為一個久居朝堂的官員也肯定深知,即使投降,也不會被清廷重用。王鐸投降更多的原因是因為看到清廷的殘暴,為顧全大局顧全百姓不得已而投降。
但是他的心里必然極為矛盾,最終寄情與書畫,這一點和元代的趙孟頫極為相似。也正因為這樣,才為后世留下諸多彌足珍貴的書畫作品。相信如果沒有內(nèi)心的矛盾,王鐸書畫的成就,也不會這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