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五代十國成語故事見于《東軒筆錄》,發(fā)生在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后,相關(guān)人物為宋太祖趙匡胤,陶谷,李崧。原文如下:
陶谷,自五代至國初,文翰為一時之冠。然其為人,傾險狠媚,自漢初始得用,即致李崧赤族之禍,由是縉紳莫不畏而忌之。太祖雖不喜,然藉其詞章足用,故尚置于翰苑。谷自以久次舊人,意希大用。建隆以后,為宰相者,往往不由文翰,而聞望皆出谷下。谷不能平,乃俾其黨與,因事薦引,以為久在詞禁,宣力實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碧嬉姹∑湓雇?,遂決意不用矣。
趙匡胤
陶谷,這個人寫公文書信那是首屈一指的,沒人能夠比得上。但要說起他的為人,那就不敢恭維了,用心邪僻險惡,諂媚逢迎。從后漢初年被李崧從判官之位上提拔起來,累進(jìn)尚書等職位??梢哉f他的升遷若是沒有李崧的提拔,是不可能做到如此高位的。
陶谷
李崧,作為后唐莊宗之子李繼岌的掌書記,在李繼岌與郭崇韜滅前蜀的過程中,出謀劃策,成為股肱,官職也是累進(jìn),在后唐滅亡,后晉建立后更是官至宰相。但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后晉滅亡后漢建立后,他因為舉薦漢高祖的對頭杜重威,也只得夾著尾巴做人。契丹撤離之后,他也被任命為侍中,但他早已被排除在權(quán)力中心。
而李崧之死,則起于一起住房所有權(quán)引發(fā)的糾紛。
李崧
漢高祖在攻克汴京時,曾將李崧的宅第賜予蘇逢吉。這也就成了無頭公案,兩方都是朝廷大員,也不好撕破臉皮。
李崧埋在宅中的金寶器物以及洛陽別業(yè)都被蘇逢吉所得。李崧歸漢后,將兩京房契獻(xiàn)給蘇逢吉,引起蘇逢吉不滿。李崧是識時務(wù),但每一個識時務(wù)人背后總有那么幾個不識時務(wù)的襯托。
李崧之弟李嶼、李鳷好酒無知,與蘇家子弟飲宴時口出怨言,認(rèn)為蘇逢吉奪取自家房產(chǎn),蘇逢吉更加不悅。
李崧憂懼不已,無奈只得在家稱病不出。但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漢948年,高祖病逝后,隱帝繼位,李守貞三節(jié)度使起兵造反(鏈接),蘇逢吉終于抓住機會,
當(dāng)時,李嶼因家仆葛延遇藏匿錢財,而被追責(zé)。如此之下,蘇逢吉便誣李崧打算與李守貞等人里應(yīng)外合,謀反。十一月,李崧被族滅。
而陶谷,在其中扮演了一個什么角色呢?李崧遇害后,李昉(李崧族侄)曾因公事拜訪陶谷。陶谷問道:你認(rèn)識侍中李崧嗎?李昉答道:他是我的遠(yuǎn)房族叔”,陶谷恬不知恥地說:李崧遇害,我還出過力呢?!?/span>
陶谷的為人,如此鮮廉寡恥,可見一斑。這一點上宋太祖趙匡胤其作為同時期人,自然也是知曉的,但礙于其公文書信寫的好,便留為翰林學(xué)士。
而陶谷這個人,可不是這樣想的,便糾結(jié)了黨羽,讓他們來推薦自己做宰相。趙匡胤笑道,“我聽聞起草詔書,也不過是參考他人舊本,依樣畫葫蘆而已,哪里有貢獻(xiàn)。”
反觀陶谷,其在聽聞后寫詩諷刺道,"官職須由生處有,文章不管用時無??靶擦痔諏W(xué)士,年年依樣畫葫蘆。"太祖得知后,更加不愿重用陶谷。
依樣畫葫蘆
依樣畫葫蘆,意思是照著真葫蘆去畫葫蘆,比喻單純模仿,沒有創(chuàng)新。
其實在這里,宋太祖趙匡胤又何嘗不知道陶谷的為人,自然也是不可能重用這樣的兩面三刀奸邪之人,但為什么又能夠留任其為翰林呢?
無它,唯其才。這也是因人而異,帝王馭人之術(shù)的應(yīng)用。一如我們所見的大貪官和珅,為什么能夠平步青云幾十載一般。對權(quán)力的運用也是帝王的終身課。
而關(guān)于陶谷之輩,生活中對于此類宵小之輩我們自然是要望而遠(yuǎn)之,避之,更不要做這樣的人。對于李崧,關(guān)于交友,擇人,則更要慎之又慎。
(圖片均轉(zhuǎn)載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作者必刪)
參考資料:《東軒筆錄》、《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