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面對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圖謀,慈禧太后作為當時的掌權(quán)者,決定允許義和團進駐北京,希冀能夠“借刀殺人”。但是在西方列強先進的武器面前,義和團員的肉身以及一腔熱血顯然并不能抵擋八國聯(lián)軍的攻勢。
于是北京城危在旦夕,而慈禧太后則只得攜光緒帝倉皇外逃,但就在逃亡之際,慈禧太后還不忘將光緒帝的寵妃珍妃處死,命太監(jiān)崔玉貴和宮女王德環(huán)扔入丼中。那么又是何種原因,導致慈禧太后非要處死珍妃呢?
珍妃,出身自滿洲鑲紅旗,父親長敘曾就任戶部右侍郎。但是從小之時珍妃便跟隨身為廣州將軍的伯父長善長大,自幼聰慧的珍妃也并沒有傳統(tǒng)的滿洲女性的繁文縟節(jié)、呆板,既能夠開眼看世界,又有對新事物的不排斥,儼然是一派新女性的形象。
直到回到北京之后,出落得清秀俊美的她也在光緒十四年被選入宮闈。但是雖然光緒帝名為皇帝,大權(quán)卻都掌握在慈禧之手,為了能夠更好的掌握權(quán)力,慈禧太后也將外甥女封為光緒帝的正宮太后。
珍妃也只得妃子封號,但是這并不妨礙光緒帝對珍妃的喜愛,反之皇后靜芬則長相丑陋,性格上也古板無情,自然對于意欲有所作為的光緒帝是不合適的。而喜歡接受新事物,又長的秀美的珍妃則得以長期與光緒帝耳鬢廝磨,卿卿我我。
這顯然與慈禧太后掌控后宮的意圖相悖,更有皇后向其告狀,自然也讓慈禧太后大為不滿。因此,數(shù)次責罰珍妃。但是年輕氣盛的她,自然也是仗著皇帝的喜愛,頗為布順從?;屎髣t趁機克扣她的俸銀。于是珍妃便有樣學樣的學起了賣官鬻爵的勾當,接受了河南巡撫裕長饋金若干。 這在慈禧眼中顯然是一個極好的出氣借口,因此將其“褫衣廷杖”,降為貴人,作為懲戒。
而當中日甲午戰(zhàn)爭失敗的消息傳到京師,自然也讓光緒帝以及慈禧太后大為震驚。光緒帝自然深感痛心,便得以說服慈禧,進而啟用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推行洋務(wù)運動。
作為一場試圖自救的王朝變法,戊戌變法從政治上希望裁汰冗員,啟用維新人士,經(jīng)濟上鼓勵私人興辦企業(yè);文化上吸引人才,廢除八股文,創(chuàng)建報刊。這些舉措顯然嚴重的危害到了頑固派的利益,也引起了頑固派的反撲,而雖然只是一個女子,珍妃對于光緒帝這些舉措也都是及其支持。但是在改革之中手無大權(quán),自然便會陷入被動,于是如果奪回被慈禧太后掌握的權(quán)力,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維新派的首要目標。
但是盡管譚嗣同前往袁世凱處,希冀他能夠率兵相助。但是袁世凱還是選擇了慈禧太后,于是這場戊戌變法只維系百日便被慈禧太后終結(jié),最終光緒帝被囚禁瀛臺,而康有為、梁啟超則狼狽逃竄,譚嗣同等六君子以身殉國。
若說宮闈之事,尚且只是棍棒、名分之爭,但在國政之爭上,珍妃顯然觸碰到了慈禧太后的禁忌,于是當面臨八國聯(lián)軍的大軍,危在旦夕之際慈禧太后也不忘除掉珍妃。
參考史料:《國聞備乘》《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