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三年困難時期,飯都吃不飽,林縣憑什么敢修紅旗渠?工程巨大,耗資7千萬,林縣憑什么能修紅旗渠?徒手削平1250座山頭,鑿?fù)?11個隧洞,引水1500公里,林縣人憑什么修通紅旗渠?
為什么要?為什么敢?為什么能?記者獲悉,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日前鳳凰網(wǎng)特別策劃大型實景演講《你的成就》。
第一問:為什么要修紅旗渠?
在《你的成就》中,演講人講述了這樣一段歷史:翻開林縣的歷史,有一個字反復(fù)出現(xiàn):旱!大家印象中干旱有幾個等級?在林縣,是5個:旱!大旱!連旱!兇旱!亢旱!旱到什么程度呢?緊跟在“旱”之后的記錄,是“人相食”,人吃人的狀況,發(fā)生過5次。林縣境內(nèi)立著很多明清時期記錄旱災(zāi)的石碑,碑文上對干旱導(dǎo)致的慘狀有著相似的描述:“夫賣其妻”“父棄其子”“尸皆無肉”“樹盡無皮”……
解放前林縣40萬人中,有28萬人常年要翻山越嶺到幾公里甚至十幾里外的地方去挑水吃。
因為缺水,當(dāng)時一些山村人家平時不洗手和臉,長年累月地不洗衣服,只有在趕廟會、婚喪嫁娶這種重大事件的時候,才舍得去缸里舀出一點點水,放在一個洗臉盆里,全家男女老少輪流用。老人用了孩子用,男人用了女人用,水都渾濁了,靜置澄清了接著用,用到黑黢黢,黏糊糊了還要澆在菜地里,發(fā)揮最后的作用。
所以,紅旗渠要修。
第二問:資源匱乏的60年代,林縣人又怎么敢?
在《你的成就》中,演講人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山西引漳水入林必須經(jīng)過太行山的懸崖峭壁,要削掉1250個山頭,鑿?fù)?11個隧洞,長度1500公里。 如果把這些土石壘筑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這是一個預(yù)計投入近7000萬的大工程。而林縣縣委看看家底兒卻只有290萬,測量工具全縣只有少得可憐的兩臺水平儀和一臺經(jīng)緯儀。
有人找到當(dāng)時的縣委書記楊貴,不客氣地質(zhì)問:“你林縣有多大的荷葉,敢包這么大個粽子?!”
楊貴不卑不亢地回?fù)簦骸拔覀冇?5萬人?!?/span>
林縣人太渴望水了,當(dāng)55萬人都有著同一個強(qiáng)烈的渴望,這渴望就可以忽略掉資金不足,技術(shù)不夠,所有現(xiàn)實的不可能的條件。就憑著楊貴一句“重新安排林縣的大好河山”,林縣人說干就干。他們有力氣,有干勁,也有膽量,他們不怕困難,怕的是永遠(yuǎn)沒有機(jī)會改變。
第三問:林縣人為什么能修成紅旗渠?
在《你的成就》中,演講人講述了這樣一段歷史:林縣人相信集體的力量,當(dāng)他們決定干這件事,就會想盡辦法把它干好。
當(dāng)時全縣只有兩臺水平儀和一臺經(jīng)緯儀,對于一個1500公里的大工程來說,顯然不夠。民工看不懂圖紙,有的挖錯了地方,有的炸壞了渠地,一個個山頭被炸成了雞窩。楊貴書記帶著群眾們?nèi)翰呷毫?,找到了林縣盤陽村有一種用來測量水平的工具叫做“水鴨子”,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土造水平儀,筑路、壘墻、修渠都能派上用場。“水鴨子”就是三塊板釘上,中間跨兩腿,絆了兩條線,一條紅線一條白線,在水盆里泡著,兩條線平了就行了。
渠道每前進(jìn)8公里,落差只允許下降1米,這個幾乎難以用肉眼察覺的坡度給工作帶來了極大困難。但借著水鴨子,多少年以后,當(dāng)國家水利部門對紅旗渠工程進(jìn)行驗收的時候,他們驚訝的發(fā)現(xiàn),70.6公里長的總干渠,竟與設(shè)計標(biāo)準(zhǔn)不差毫厘。
在《你的成就》中,演講人這樣說:
所以關(guān)于紅旗渠,不要再問林縣人為什么要、為什么敢、為什么能。
所有的為什么背后,其實是一個個鮮活的人。
紅旗渠的修建,是十萬人的十年 ,總結(jié)出來就是一副畫卷,畫卷上描繪的是一條玉帶懸在太行山的峭壁之間。
如果你能到紅旗渠紀(jì)念館走一走,你會看到一張當(dāng)時慶功大會上的照片,所有勞模手上只抱著一張薄薄的獎狀。十年,十年的付出,一張薄薄的獎狀他們就心滿意足了。從他們充實的笑容里你能感受到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感受到他們那種榮耀,這是他們那代人身上最閃亮的品質(zhì)。
如果你來到紅旗渠,當(dāng)你在夜晚走上林縣的街頭,城市在燈火璀璨中帶著一份自然祥和,每一扇透著燈光的窗戶背后,都是一個個小小的家庭。如今,這里不會再因為干旱而“人相食”,不會再有人因為一擔(dān)水而自殺,他們不會再為水擔(dān)憂。
這就是紅旗渠,這是你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