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代漢語知識大全

古代漢語

一、基本概念

六書——“六書”就是漢字的六種結構類型,包括“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現(xiàn)在一般認為,前四種是造字法,而轉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指事——《說文》解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敝甘戮褪沁@樣一類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細辨察它的結構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兩字就屬于這一類。

象形——《說文》解釋:“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毕笮芜@類字,畫成那個事物的樣子,隨著那個事物形體的彎曲而彎曲,“日”、“月”兩字就屬于這一類。

形聲——《說文》解釋:“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毙温曔@類字,根據事物的類別特點選一個字作為該字的形符,再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為該字的聲符,形符和聲符相配而形成一個新字,“江”、“河”兩字就屬于這一類。

會意——《說文》解釋:“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偽,武信是也?!睍膺@類字,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關的字合成一個字,把這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的意義組合在一起,來共同體現(xiàn)一個新的意義,“武”、“信”就屬于這一類字。

古今字——指不同時代為記錄同一個詞(或語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體的一組字。使用在先的是古字,使用在后的是今字。如:“債”字,本寫作“責”,“債”是在“責”的基礎上產生的,“責”與“債”形成了古今字。

異體字——異體字指形體結構不同,但意義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代的兩個字。如“淚”和“氵戾”、“憑”和“凴”等。

通假字——用甲字來記錄與甲字同音或者近音的字的意義就是通假字。如“說”通“悅”、“昏”通“婚”、“女”通“汝”等。

繁簡字——簡化字與被簡化的繁體字合稱為繁簡字。由繁趨簡是漢字發(fā)展的總趨勢,簡體字的出現(xiàn)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F(xiàn)代說的“繁簡字”有特定含義,“簡化字”特指1956年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所頒布的簡化字;“繁體字”特指與簡化字相應的繁寫楷書字體。如“后”與“後”、“余”與“餘”。

詞的本義——詞的本義是指詞的本來的意義。今天所說的詞的本義,并不一定就是這個詞的原始意義,而是指由漢字的結構形體所顯示出來的而且必須有上古文獻史料所能夠證明的意義。例如“綱”的本義是指網上的總繩,“鄙”的本義是指邊邑。

詞的引申義——所謂引申義,是指由本義引申發(fā)展而來的意義。如“糞”的本義是掃除,引申為掃除的對象——垃圾、穢土,人的糞便也是垃圾,又引申為糞便。

詞類活用——指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某個有固定屬類的詞臨時改變它的語法功能和語法意義,充當別的詞類使用。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敝小八笔敲~活用為動詞。

*古書的句讀——“句讀”是“句”和“讀”的合稱。古書往往沒有標點符號,古人讀書時,根據句意和語氣,在必須停頓的地方,用簡單的符號標記一下,以便識別。如果一句話完了,就加上一個點或圓圈,稱作“句”。如果一句話未完而又需要停頓時,就加上一點,稱作“讀”,讀作“dòu”,二者合稱“句讀”。

反切注音法——反切是訓詁注音術語,簡稱“反”或“切”,就是用兩個字拼合成另一個字的讀音,上字取其聲母,下字取其韻母和聲調,聲母和韻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讀音。如“練,郎甸切”。

四聲——是中古漢語聲調的四種分類,表示音節(jié)的高低變化,包括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不盡相同。

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指古代四聲中的平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指上、去、入三聲。平仄是近體詩、詞、曲等韻文中最重要的格律要素,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于單調。一般要求本句中平仄相間,對句中平仄對立。

注和疏——古書常見的注釋俗語。從訓詁的對象來說,注和疏應分屬兩類。專門解釋古書正文叫“注”;既解正文,又解前人之注,叫“疏”。

詁與傳——古書常見的注釋俗語。西漢時詁與傳有區(qū)別,詁以解釋詞義為主,傳以解說思想內容為主。

箋——古書常見的注釋俗語。作用是闡明古人之義,同時補充、訂正。如漢代鄭玄的《毛詩箋》就是對《毛詩詁訓傳》解釋不明或過于簡略處另加補充說明。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對文字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專著,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作者是東漢的許慎?!墩f文》奠定了“六書”的基本理論,完善了漢字結構分析的理論和方法,首創(chuàng)了漢字的部首分類法,確立了分析漢字的本義的原則。

*《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是我國歷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廣為流傳的最重要的一部韻書。它是研究古音學的階梯,又是《切韻》系(即中古音)韻書的代表。

*《辭源》——成書于公元1915年,是我國現(xiàn)代第一部規(guī)模較大的語文詞書,不僅收錄普通詞語,而且廣泛收錄近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應用技術等方面的名詞術語,因重在溯源,故名《辭源》。1958年起,國家開始了對《辭源》的修訂工作,修訂本《辭源》成了一部閱讀古籍的專用工具書,故專收文言詞語和古代文化知識方面的詞目,而刪去了舊《辭源》中有關現(xiàn)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方面的詞語。

二、基本原理

(一)造字法

1.象形造字。

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畫出來創(chuàng)造漢字。有的是描畫輪廓,如“日、月、鳥、魚、車、舟、衣、冊、弓、心”,有的是描畫具有特征的部分,如“牛、羊”。

2.指事造字。

是一種用記號指出事物特點的造字法。有的是純符號的指事字,如“三、上、下、中”,有的是象形字上加符號,如“曰、亦、本、末、朱、刃”。

3.會意造字。

是由兩個以上的形體組成,把它們的意義組合成一個新的意義,讓人們看了可以體會出其意義的造字法。如:“牢,閑養(yǎng)牛馬圈也。從牛、冬省,取其四周帀也”?!氨?,械也。從廾,持斤并力之皃。”又如“益、逐、秉、采、北、休”等。

4.形聲造字。

由意符和聲符兩部分組合造字,意符表示意義范疇,聲符表示讀音類別。如“杞、換、物、江、論、創(chuàng)、梨”等。

(二)本義與引申義的關系

詞的本義是指在文獻語言的幾個意義中作為引申派生起點的那個意義,或者說在詞的若干互相關聯(lián)的義項中,其中能夠體現(xiàn)當初造字意圖的而且又能在古代書面語言材料中找到引證意義的,就是詞的本義。如“綱”的本義指網上的總繩,“鄙”的本義是指邊邑。詞的引申義就是由本義派生出來的其他意義,如“鄙”有“粗俗”的引申義。從本義與引申義的關系來看,詞義引申有兩種不同的類型。

1.輻射式引申。

這是指從本義出發(fā),向著不同的方向引申出新的意義,所有引申義都與本義之間有直接的關系。如“節(jié)”的本義是竹節(jié),《說文》:“節(jié),竹約也?!庇蛇@個本義引申出下列引申義:A.用于樹木,指木節(jié)?!安挥霰P根錯節(jié),何以別利器乎?”(《后漢書·虞詡傳》)B.用于動物,則指關節(jié)。“人之身有三百六十節(jié),四肢,七竅,其大具也?!?《韓非子·解老》)C.用于時日,指節(jié)氣、節(jié)令、季節(jié)?!昂钜坠?jié),始一反焉?!?《列子·湯問》)D.用于音樂,指節(jié)奏、節(jié)拍?!笆迮馁夤?jié)調促,氣填胸兮誰識曲?”(《胡笳十八拍》)E.用于社會制度,指法度?!岸Y不踰節(jié)”。(《禮記·曲禮》)F.用于道德方面,指節(jié)操?!皶r窮節(jié)乃見”。(《正氣歌》)G.用于倫理方面,指禮節(jié)?!伴L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論語·微子》)H.用于規(guī)律,指節(jié)度?!胺e憂憤,寢食違節(jié),及病,又無醫(yī)藥,故往往至死?!?《獄中雜記》)I.用于動作,指節(jié)制、節(jié)省。“節(jié)用于內,而樹德于外”。(《左傳·昭公十九年》)

2.鏈條式引申。

指以本義為起點,向縱深發(fā)展,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形成一個詞義系列。這些引申義與本義的關系,除了甲義是直接的以外,其他都是間接的。如“要”的本義是“腰”。《墨子·兼愛》“昔楚靈王好士細腰。”由此引申出:A.中間?!笆峭踔匾唤泝珊?,要絕天下也?!?《戰(zhàn)國策·秦策》)B.半路攔截?!皡侨艘鴵糁?。”(《左傳·襄公三年》)C.要挾?!半m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論語·憲問》)D.求得?!胺撬砸u于鄉(xiāng)黨朋友也?!?《孟子·公孫丑上》) E.需要?!暗夭恢艘?,莫取人衣作地衣?!?《紅線毯》)用圖表示就是:腰─→中間─→半路攔截─→要挾─→求得─→需要。

(三)古今詞義的異同

1.古今詞義異同的基本情況。(1)古今詞義基本相同而沒有變化,主要是“天、地、人、牛”等基本詞匯。

(2)古今詞義迥然不同。如“該”現(xiàn)在是“應該”的意思,但在上古和中古是“完備”的意思。如:“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莊子·天下》)

(3)古今詞義有同有異,這種現(xiàn)象最多。如“敵”今天主要是指“敵人”,而古代主要是指“匹敵”。

2.古今詞義的變化。

(1)詞義的擴大:古義的范圍小于今義。如:①“皮”,帶毛的叫“皮”,沒有毛的叫“革”,例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后來,“皮”的詞義擴大,不管帶毛的不帶毛的,只要是事物的外表,都可以稱之為“皮”,如“皮鞋、皮革、皮膚”。②“醒”,本指由酒醉的狀態(tài)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今指睡眠狀態(tài)的結束。③“睡”,本指坐著打瞌睡,現(xiàn)在范圍詞義擴大了。④“布”,指用麻織成的衣料,現(xiàn)在指麻、棉以及用化纖織成的布料的總稱。⑤“理”,本義是治玉,引申為整治一切東西皆為“理”。⑥“網”,用繩子編織成的捕魚或鳥獸的工具,引申為廣泛搜求的意思。

(2)詞義的縮小:古義的范圍大于今義。如:①“禽”,原是鳥獸的總名,現(xiàn)在僅僅是鳥類的總名,即“飛禽”的意思,不再指“獸”。②“金”,在先秦,泛指各種金屬,現(xiàn)在單指黃金。“朕”,本是第一人稱代詞,秦始皇以后專用為皇帝的自稱。③“瓦”,本義指用土燒成的器皿,今天僅指蓋房用的“瓦”。④“妻子”,本義指“妻”和“兒女”,今天僅指男人的配偶。⑤“丈夫”,本義指年滿二十歲的成年男子,今天專指妻子的配偶。

(3)詞義的轉移:詞義由甲范圍轉移到乙范圍。如:①“墳”,本指大的土堆、河堤,后來轉指墳墓。②“向”,本來指向北的窗子,后來本義廢了,詞義發(fā)生了轉移,指方向。③“湯”,本義指熱水,今指帶有食物煮成的湯。④“樹”,本義種植、栽植,今指栽植對象“樹木”。⑤“寺”,本義官署、官舍,今也稱僧侶所居住的地方為“寺”。⑥“難”,本義鳥名,今指“困難”的“難”。⑦“西”,本義是鳥棲在樹上,今指“東西南北”的“西”。⑧“豆”,本指一種盛食物的器皿,今指豆類植物。

3.古今詞義感情色彩的差異。

(1)褒貶色彩的不同。如:“復辟、爪牙”,在古代是褒義,現(xiàn)在是貶義。而“鍛煉”,在古代是貶義,現(xiàn)在變?yōu)榘x。

(2)詞義輕重的不同。如:“誅”,古義輕,只是責備的意思;今義重,表“殺戮”。而“感激”的情況則相反,古義重,是“憤激”的意思;今義輕,表“感謝”。

(四)常見副詞的用法特點

這里根據意義和用法把副詞分成程度、范圍、時間、情態(tài)、否定和表敬六類。

1.程度副詞:表動作行為或狀態(tài)的程度。

(1)“少”:古代漢語“少”作副詞,表“稍微、略微”的意思。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2)“頗”:在古代有兩種意義,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另一個意思是“稍、略”。例如:

唯袁盎明絳侯無罪,絳侯得釋,盎頗有力。(《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臣愿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2.范圍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主體或客體的范圍。

(1)“皆、悉、盡、咸”:表示總括全部,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全”“都”“總共”。例如: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左傳·隱公元年》)

齊悉復得其故城。(《史記·燕召公世家》)

(2)“但、徒、特、第、直”:常用來表示“只”的意思。例如: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樂府詩集·木蘭詩》)

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3)“僅”:表示“只、才、剛夠”的意思時,古今是一致的。例如:

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史記·樂毅列傳》)

3.時間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

“且、將”等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fā)生;“方、適”等表示正在進行;“嘗、曾”等表示已經過去;“長、常”表示經常發(fā)生;“稍”表示緩慢地發(fā)生變化等。例如: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記·孟嘗君列傳》)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戰(zhàn)國策·魏策四》)

4.情態(tài)副詞:放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一定的情態(tài)或語氣的副詞。和現(xiàn)代意義差別較大的有“且、固、蓋”等。

(1)“且”:在古代漢語常作連詞用,和現(xiàn)代漢語“而且”意義相當。此外,還常作副詞表示情態(tài),有“姑且、尚且”的意思。例如:

先生且休矣,我將念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2)“固”:作為情態(tài)副詞是“本來、當然”的意思,和現(xiàn)代漢語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例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蓋”:是表示語氣的情態(tài)副詞,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和推測性論斷的語氣,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例如: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篇》)

(4)“豈、其、寧”:表示反問語氣,意思是“難道、怎么”。例如: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5.否定副詞。

(1)“不”和“弗”:都是表示一般的否定。古代“不”的用法基本和現(xiàn)代相同:既可以否定動詞,又可以否定形容詞?!案ァ弊趾竺娴膭釉~只能是及物動詞,但動詞后面卻不帶賓語。這是和“不”的用法顯著不同的。例如:

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墨子·兼愛上》)

(2)“毋(無)”和“勿”:都經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意思是“不要”或“別”。這是和“不、弗”的重要區(qū)別?!盁o”和“毋”是一個詞的不同寫法。例如:

茍富貴,無相忘。(《史記·陳涉世家》)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孟子·梁惠王上》)

(3)“未”:表示對尚未實行的某種動作、行為或狀況的否定。例如: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4)“非”和“否”:“非”和“否”都是特殊的否定副詞?!胺恰彼穸ǖ牟恢故莿釉~,而是后面整個謂語。“否”和表肯定的應答之詞“然”對立,相當于“不”或“不是的”。例如:

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韓非子·五蠹》)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薄霸S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孟子·滕文公上》)

6.表敬副詞:可以分尊人和自謙兩類。

(1)尊人的有“請、幸、謹、敬、惠、辱”等。例如:

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史記·蘇秦列傳》)

(2)自謙的表敬副詞,常用的有“竊、忝、猥”等。例如: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李斯《諫逐客書》)

太守忝荷重任,當選士報國。(《后漢書·史弼傳》)

(五)常見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分析

1.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也就是主語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物發(fā)出這個動作。例如:

使華元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起之。(《左傳·宣公十五年》)

“起之”是“使之(子反)起”,“起”是主語使賓語“之”發(fā)出的動作?!捌稹保梢话銊釉~活用成了使動詞,“使……起來”。

從詞類的角度來看,有動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使動用法、數(shù)詞的使動用法。如:

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左傳·隱公元年》)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戰(zhàn)國策·趙策四》)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史記·項羽本紀》)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詩經·衛(wèi)風·氓》)

“生”是動詞使動用法,“無生民心”就是不要讓老百姓產生二心?!白稹笔切稳菰~的使動用法,“尊長安君之位”就是使長安君的地位很顯貴?!巴酢笔敲~的使動用法,“王之”即“使之為王”。“貳”同“二”,是數(shù)詞的使動用法,“貳其行”即使他的行為變成兩樣;“二三”也是數(shù)詞的使動用法,“二三其德”即使他的心意多次發(fā)生變化。

2.意動用法。

又稱作“處動用法”。指的是謂語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或者“把賓語當做什么”的意思。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三個“美”都是形容詞,后面帶上了賓語,活用成了意動詞,“認為……美麗”。

意動用法的來源有兩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例如:

時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漢書·趙充國傳》)

孟嘗君客我。(《戰(zhàn)國策·齊策四》)

“上老之”:漢宣帝認為趙充國年紀老了?!懊蠂L君客我”:孟嘗君把我當做客人(來對待)。

3.為動用法。

指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是為了賓語而發(fā)出的,即“為賓語而動”的意思。如:

夫人將啟之。(《左傳·隱公元年》)

“啟之”是動賓結構,表達的意思是“為他打開城門”,是一種狀謂結構。賓語不是謂語動詞所支配的對象,而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產生的目的或原因。

動詞的為動用法最常見,其次是名詞、形容詞的為動用法。

(1)動詞的為動用法。

指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是為賓語而產生的。賓語不再是動詞的支配對象,而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所產生的目的或原因。例如:

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諸葛亮《出師表》)

“死節(jié)”即“為節(jié)操、節(jié)義而死?!?/p>

(2)名詞的為動用法。

指名詞活用為動詞時,它所表示的相關的動作行為是為賓語而產生的。其翻譯格式為:“為+賓語+名詞+相關動作”。例如: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屈原《離騷》)

“名”即“為……取名”;“字”即“為……取字”?!懊唷奔础盀槲移鹆嗣帧?“字余”即“為我取了字”。

(3)形容詞的為動用法。

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時,它所表示的性質和狀態(tài)是為賓語而產生的。其翻譯的格式為:“為了(因為)+賓語+形容詞+相關動作”。例如:

天下苦秦久矣。(《史記·陳涉世家》)

“苦”是“因為……而苦”的意思,“苦秦”即“為秦而苦(苦于秦的統(tǒng)治)”。

4.名詞活用作動詞。

包括名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這里僅指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例如:

吾不能以春風風人,以夏雨雨人。(《說苑·貴德》)

后一個“風”和“雨”都活用為動詞,“風人”,即吹拂人,“雨人”即滋潤人。

5.名詞用作狀語。

現(xiàn)代漢語里,一般只有時間名詞才用作狀語,普通名詞不用作狀語。但在古漢語中,不但時間名詞可以用作狀語,就是普通名詞也可以用作狀語,這是古今漢語的名詞在語法作用上的一個明顯不通。例如: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失期,法當斬。(《史記·陳涉世家》)

彼秦者,虜使其民。(《戰(zhàn)國策·趙策》)

“廷”即“在朝廷上”?!胺ā奔础鞍凑辗伞??!疤敗奔础跋駥Υ`一樣地”,“虜使其民”即“把秦國的人民當做俘虜(奴隸)來對待”。

(六)古代漢語的特殊句式

1.倒序句。

語序是漢語的重要表達手段之一。漢語的一般詞序是:主語在謂語之前,賓語在動詞之后,定語、狀語等修飾語在被修飾語之前。有時為了強調或突出句子的某個成分,加強語氣,句子的語序往往和上述規(guī)則不同,這叫做倒裝句或叫倒序句。古漢語的倒裝句,一般有主謂倒序(謂語前置)、謂賓倒序(賓語前置)、定中倒序(定語與名詞中心語倒裝)、狀中倒序(狀語與動詞或形容詞中心語倒序)、介賓倒序(介詞與賓語倒序)。

(1)主謂倒序。

謂語提到主語之前,以強調、突出謂語所表達的意義,加重謂語的語氣和感情色彩。

①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而把謂語提前。例如:

誰歟?哭者。(《禮記·檀弓下》)(正常語序應是:哭者誰歟?)

美哉!室。(《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順說應是:室美哉!)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順說應是:汝之不惠甚矣。)

來,尸蟲!(柳宗元《罵尸蟲文》)(順說應是:尸蟲來!)

②為了押韻而把主語挪后。例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周南·桃夭》)(順說應是:其華灼灼。)

(2)謂賓倒序(賓語前置)。

在古代漢語中,謂語后面的賓語,由于種種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謂語的前面,這種現(xiàn)象叫做賓語的前置。這種賓語前置是有一定的語法條件的,也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主要有以下三條規(guī)律:

①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一定要前置。

疑問代詞有三類:指人的——誰、孰;指物的——奚、曷、胡、何;表示處所的——安、焉、惡。這些詞作賓語時,賓語一定要前置。例如: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正常語序應是:吾法孰焉?)

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也要放在介詞的前面。例如:

子歸,何以報我?(《左傳·成公三年》)(正常語序應是:以何報我?)

②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要前置。

在古代漢語里,否定句中的代詞作賓語,往往可以前置,放在動詞之前。但一般只有“不字句、未字句、毋字句、莫字句”這樣四類句子,才存在代詞賓語前置的問題。例如:

“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不吾知”是否定句,“吾”是“知”的賓語,提前。

鄰國未吾親也。(《國語·齊語》)

“未吾親”就是“未親吾”,代詞“吾”作賓語而前置。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意思是: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盁o”通“毋”,代詞“爾”和“我”作賓語而前置。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

“莫之或欺”就是“莫或欺之”。代詞“之”作賓語而前置。

③動詞賓語前置,用“是”“之”等詞作標志。

還有一種賓語前置,它的特點是在賓語前置的同時,還要在前置的賓語和動詞之間插入一個標志詞“是”字,或“之”字,或“焉”字,或“斯”字,其作用是用來復指前面的賓語。例如:

秉國之均,四方是維。(《詩·小雅·節(jié)南山》)(“是”用來復指前置的賓語“四方”,即“維四方”。)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宋國有什么罪?)

(3)狀謂倒序。

現(xiàn)代漢語表示行為數(shù)量時一般把數(shù)量詞放在動詞后面,作為數(shù)量補語;古代漢語一般把數(shù)詞放在動詞前面作狀語。例如:

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輸》)(“九距之”即“抵擋了他九回”。)

在古代漢語中,表示動作行為的數(shù)量時,還有一種方式:數(shù)詞作謂語,用“者”字復指,使“者”字前面的成分成為全句的主語。例如:

于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戰(zhàn)國策·趙策三》)

這種句式是為了強調動作行為的數(shù)量,才把動詞后置的。數(shù)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雖然與現(xiàn)代漢語相似,但句法結構卻很不一樣。在“魯仲連辭讓者三”這句話里,“魯仲連辭讓者”作主語,“三”作謂語。但是,在譯文中,“多次”只是補語,而不是謂語。

(4)定名(中)倒序。

古代漢語中,定語后置,就是把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這種后置的定語,有個特殊標志,后置的成分總是用復指代詞“者”來煞尾。如: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意思是:主意還沒有拿定,想找一個可以回報秦國的使者,沒有找到。者:復指“人”。

(5)介賓倒序。

①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一定要前置。

②有復指代詞“之”“是”作標志的句子,介詞的賓語必定提前。例如:

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直譯:難道是為了不谷嗎?是為了繼承先君的友好關系。

③方位名詞和時間名詞作介詞的賓語,往往提前。例如:

沛公北向座,張良西向座。(《史記·項羽本紀》)

“北”“西”都是方位名詞,作介詞“向”的賓語而提前,意為“向北”、“向西”。

④介詞“以”的賓語往往可以提前。

古漢語中,介詞“以”有“用、把、拿”等意義,其賓語往往可以提到“以”前面。例如:

蛹以為母,蛾以為父。(《荀子·賦·蠶》)

意思是:(蠶兒)把蛹當做母親,把蛾當做父親。

2.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是用名詞或者名詞性詞組作謂語的句子,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就是“某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有六類。

(1)主語+謂語+也。主語和謂語之間不是用判斷詞“是”,而是在謂語的后面加上句尾語氣詞“也”來幫助判斷。例如: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公元年》)

(2)主語+者+謂語+也。就是在主語之后加上“者”,再加上謂語和“也”。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游》)

(3)主語+者+謂語。就是在主語之后加上“者”,再加上謂語。例如:

夫禮者,民之紀。(《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4)主語+謂語。就是在主語之后作語音停頓,加上謂語。例如:

荀卿,趙人。(《史記·孟軻荀卿列傳》)

(5)主語+副詞+謂語+(也)。就是在主語之后加上副詞,再加上謂語和“也”。例如:

溫衣美食者,必此家也。(《韓非子·六反》)

(6)主語+為+賓語。就是在主語之后加上“為”,再加上賓語。例如:

余為伯鯈。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

3.被動句。

被動句是語義上表示被動的句子,句中主語是謂語動詞的承受者、被動者、受事者。古代漢語被動句式的基本類型有五類。

(1)“于”字句。在謂語動詞后面,用介詞“于”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2)“為”字句。在主語后面,用介詞“為”引進動作的發(fā)出者、主動者。例如: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3)“見”字句。在主語后面,用介詞“見”引進謂語動詞。例如:

厚者為戮,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

(4)“為……所……”句:把“為”和“所”結合起來運用,用“所”表示被動,“為”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

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剪所戮者也。(《史記·項羽本紀》)

(5)“見……于……”句:把“見”字和“于”字結合起來運用,用“見”字表示被動,用“于”字引進行為的主動者。例如: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6)“被”字句。在主語后面,用介詞“被”引進謂語動詞。例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七)詩詞韻律運用的基本要求

1.古體詩和近體詩。

漢魏六朝至唐代的詩歌,根據其有無格律,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大類。唐代以前的詩歌,通常稱為古體詩,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一時期的文人詩作。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指萌芽于南朝齊、梁時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具有嚴整格律的詩體。

古體詩和近體詩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qū)別:

(1)句法差別。

古體每句字數(shù)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shù)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句式,律詩規(guī)定為八句,絕句規(guī)定為四句,多于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2)用韻差別。

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只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shù)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shù)句押韻,也可以奇數(shù)句、偶數(shù)句都押韻;近體詩只在偶數(shù)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數(shù)句都不能押韻。古體詩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3)平仄差別。

古、近體最大的區(qū)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

*2.律句。

近體詩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近體詩的基本句型是以兩個音節(jié)為單位讓平仄交錯,稱為律句。對于五言來說,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

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若要制造點變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變成了:“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

除了一些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再加一個節(jié)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些句型有一個規(guī)律,就是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復就形成了節(jié)奏感。

*3.粘對。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lián),同一聯(lián)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lián)的下句和下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近體詩的構成規(guī)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1)對句相對。

指一聯(lián)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

(2)鄰句相粘。

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shù)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shù)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聯(lián)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毕乱宦?lián)的上句要跟上一聯(lián)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收尾,就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對仗。

律詩的四聯(lián),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lián)叫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叫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叫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叫尾聯(lián)。按照規(guī)定,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可不對。絕句的兩聯(lián)也是可對可不對。排律的首聯(lián)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lián)都必須對仗,最后一聯(lián)不對,以便結束。

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边@是首、頷、頸都對仗。首聯(lián)第一句沒有謂語,第二句也用無謂語句式相對。頷聯(lián)上句的句式是“主謂定賓狀”,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對。頸聯(lián)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于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shù)目對數(shù)目,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

三、綜合運用部分

(一)字形結構與漢字本義的探求

古漢字在造字之初,一般是因形示義,不管是純表意字還是形聲字,詞的較初始的意義都不同程度地寄寓在字形結構中,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字形結構來探求詞的本義。

例如:“斤”字,篆文、金文是一把斧子的形狀,是個象形字。這種象形證明了“斤”的本義是砍伐樹木的工具。但這樣通過分析字形結構所得出的本義是否是正確的呢?這就必須得到古文獻資料的證明。在《孟子·梁惠王》中有“斧斤以時入山林?!币馑际恰案锇凑找欢ǖ募竟?jié)由人們帶到山林里去砍伐?!笨梢姟敖铩钡谋玖x確是“砍伐樹木的工具”。

再如:“解”字,是一個會意字,從“角”,從“刀”,從“?!保硎居玫度シ纸馀=呛团5闹w。所以,“解?!?、“分解動物的肢體”是它的本義。考察文獻語言用例,《莊子·養(yǎng)生主》有“庖丁為文惠解牛”,《左傳·宣公四年》有“宰夫將解黿”,這都證明了這個本義是正確的。

通過分析字形結構來了解字的本義,掌握部首是一種簡便有效的方法。部首是字書用來歸屬漢字的一種體例,字書把具有相同的偏旁的字歸納在一起,立為一部,每部的第一字,通常是該部所屬字共有的偏旁,就稱之為部首。部首往往標志著該部字的本義所屬的意義范圍,如果掌握了常用部首的表意功能,就不難通過字形分析來了解常用字的本義。如:

殳——多與打擊有關。彳——與行走有關。

行——與道路有關。耒——與農業(yè)活動或者農具有關。

巾——與布有關。隹——與鳥類有關。

從部首去考察意義應該注意三個方面:

1.對部首注意從類別上去考察。

斤:是一種砍伐工具,所以從“斤”的字與砍伐、截斷有關。如斧,斬,斫,斷,所,斯。

頁:指頭,從“頁”的字與頭有關。如頸,題,額,項,領,顏,顛,頂,碩,頒。

宀:指房屋,含“宀”的字大都與宮屋有關。如宇,安,宅,家,宮,室。

欠:指人呵氣,從“欠”的字大都與吸氣、呵氣有關。如吹,歌,歡,欣。

酉:古象酒樽,借為酒字,凡從酉之字大都與酒有關。如酋(掌管酒的長官),醴(名酒),醇(酒質厚),釀,酌,酬,酹(以酒沃地),醉,醒,酣(酒喝得很暢快),酷(酒味濃)。

2.有些楷書部首不能獨立成字,注意這些部首的變形。

阝(左):阜,大山。從阜之字多與山有關。陵阿(大陵),隅(山角),隘(險要的地方),阻(山路難走),陰,陽。

阝(右):邑,居民點。從邑之字多與行政區(qū)劃或地理名稱有關。鄙(五百家),鄰(五家),都,郊,邦,郡,郭,鄂,鄭,郢,郴。

3.有些部首在楷書里形體相近,甚至混淆,要注意區(qū)別。

月——朔期望朦朧;肉——胃腴膏膳。

示——礻;衣——衤。

*(二)古今詞匯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探求

1.古今詞匯的變化。

(1)大量新詞的產生。

詞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在詞匯中反映出來。如:以“玉”為偏旁的字在《甲骨文集釋》中僅收了三個,而《說文》則收“玉”部字126個,可見,在甲骨文時期“玉”還沒有被大量使用,但到漢代則普遍使用了。

由于語言交際的需要,單音詞的復音化也帶來了大量新詞的產生。如:

負——辜負、擔負、負累、虧負、負荷、負擔。

節(jié)——竹節(jié)、符節(jié)、節(jié)令、節(jié)度、節(jié)操、節(jié)制。

(2)舊詞的消亡。

有些詞匯會隨著舊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由于奴隸制度的消亡,“皂、輿、隸、僚、仆、臺”等表示各種奴隸等級的詞也就隨之而消亡了;“劓(割去鼻子)、黥(在臉上刺字,并加墨于其上,又叫墨刑)”等反映古代酷刑的詞也隨著舊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有時,舊詞所表示的事物、觀念都在后世存在,但是后代改變了說法,例如“倡優(yōu)”被“演員”、“藝人”等詞語所代替。

(3)詞義的變化。

有古今詞義基本相同沒有變化的,主要是基本詞匯,如“山、水、天、地”;也有古今詞義迥然不同的,如“該”,現(xiàn)在表示“應該”,但在上古和中古表示“完備”;更多的是古今詞義有同有異,如“裁”,古義“裁衣”,現(xiàn)在表示“裁斷、裁削”等。

2.古今詞匯演變的發(fā)展趨勢。

(1)由少到多,即詞匯的量在不斷增多。

(2)表達思想的功能,由粗疏變得越來越精密。

古漢語的一個詞常常有較多的義項,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多義詞的幾個義項分別被幾個不同的詞來分擔了。如古漢語的“要”對應于今天的“腰、要求、邀請”。

(3)在構詞方式上,由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變?yōu)橐噪p音節(jié)詞為主。

3.怎樣掌握古今詞義的差異。

(1)從字形上分析。

例如:“勸”從“力”、“不”從“言”,可以知道它的古義不是用“言語勸說”,而是“勉力、奮力”。

(2)從語境上分析。

語境就是上下文。它也包括詞語之間的搭配關系。

(3)從成對使用的反義詞、同義詞上分析。

例如:“富”與“貧”是反義詞,可以知道“貧”是表示金錢或者生活資料缺乏。

(4)從今語中保存的古詞古義上去考察。

例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中的“池”古義是“護城河”。“若即若離”中的“即”古義是“接近、走近”?!昂籼鞊尩亍敝械摹皳尅惫帕x是“觸、碰”?!安⑿胁汇!敝械摹般!惫帕x是“違反”?!梆堄酗L趣”中的“饒”古義是“富裕”。“舉世無雙”中的“舉”古義是“全”?!翱犊ぐ骸敝械摹翱犊惫帕x是“意氣奮發(fā)”。

(三)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準確判別與把握

一詞多義也叫多義詞,指一個詞包含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如“解”有八種意思: A.分割動物肢體;B.把系著的東西解開;C.分解,融化;D.和解,調解,排解;E.消除;F.解釋;G.理解,懂得;H.懈怠,松弛。要準確把握一詞多義現(xiàn)象,就必須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假借義的知識。詞義的衍生是有基本規(guī)律的,后起義往往是以原有義為基礎擴展衍生的,與原有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意義聯(lián)系。

1.詞的本義是最初造字時表示的意義。如:

“斤”,象形字,本義是指一種砍伐的工具。

2.引申義是由本義引申出來的意義。如:

“字”,本義是“生孩子”,引申為“撫育、撫養(yǎng)”。如“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殺之?!?《左傳·成公十年》)

“糞”,本義是“掃除”,引申為掃除的對象“垃圾、穢土”。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論語·公冶長》)

3.比喻義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詞義。如:

“崩”,本義是“山倒塌”,古代的統(tǒng)治者把天子的死說成是猶如大山倒塌一樣的變異災難驚天動地,所以后來“崩”就產生出“死(專指皇帝)”這個比喻義。

“股肱”,“股”指大腿,“肱”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二者合起來比喻得力的大臣。如“君之卿佐,是謂股肱;股肱或虧,何痛如之!”(《左傳·昭公九年》)

4.假借義是借用作另外一個同音的詞的意義。如:

“莫”,本義是“黃昏、傍晚”,假借為否定性無定代詞,假借之后本義用后起字“暮”來表示。

“其”,本義是“畚箕”,假借為代詞或者語氣詞,假借之后本義用后起字“箕”來表示。

(四)一般程度文言文的準確理解、標點與注解等

1.標點文言文的要求。

(1)正確斷點句子。

(2)所斷的每句必須各自成立。

(3)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原意。

(4)注意引語的起訖。

(5)注意句子的層次結構。

2.怎樣標點文言文。

(1)識字辨義。

(2)熟悉詞法句法。

(3)掌握古代文化知識。

(4)利用虛詞。

(5)考慮行文特點。

3.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1)“信”。翻譯時要忠實反映原文的意思,表達要準確。

(2)“達”。翻譯的文章的表達要通順、曉暢。

(3)“雅”。翻譯時語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語言風格。

4.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1)“對”。逐個對譯文言語句中的字詞。

(2)“換”。把文言語句中的字詞轉換成與之不同的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語。

(3)“調”。調整原文語序。

(4)“留”。保留原文中的詞語不譯。

(5)“增”。增加詞語來翻譯。

(6)“刪”。刪去無法翻譯的詞語。

5.“直譯”和“意譯”。

(1)直譯。

按照原文的語序和語法結構進行翻譯。直譯重視譯文中詞語與原文中詞語間的對應關系,要求譯文和原文盡量做到詞詞相關聯(lián),句句相對應。直譯忠實于原文的語言,古今詞語基本對應,可以幫助讀者對應理解原文的語言結構,能有效保留原文的語言風格。但往往顯得語句拘謹,有時會表達不清。

(2)意譯。

按照原文所表達的意思去翻譯。重點是傳達原文的思想內容。為了更好地、更清楚地將原文的思想內容表達出來,意譯可增刪、調換詞語,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結構。意譯不拘泥原文字句,對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細致挖掘,便于讀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內容。但不利于讀者理解原文的字句,有時會喪失原文的語言風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復習資料
文言語法常識
最全古代漢語筆記(一)
文言實詞詞義推斷技巧
古代漢語重點難點復習資料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