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是孔子的學(xué)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還有一種說法是比孔子小33歲。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xué)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許多人認(rèn)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孝弟”,“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鮮”是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務(wù)本”就是致力于根本的意思。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guī)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shí)際生活的體現(xiàn)。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在這里展開說一下道的幾種含義,一是道路的意思?!墩f文》意義的注釋就是:“道者,徑路也。” 第二種意思是代表法則、規(guī)律。如孫子兵法中的:“兵者,詭道也。”,也就是“本立而道生”這句話中“道”的含義。第三種是指形而上的道,老子開篇第一句“道可道”中的第一個“道”就是這個意思。第四種是話說的意思,便是一般所謂“常言道”的意思,有一種說法認(rèn)為說話或話說用“道”字來代表,那是唐宋以后才有的,但也有不認(rèn)同的,認(rèn)為在《詩經(jīng)》中就有用作說話意思的地方,如《詩經(jīng).鄘風(fēng).墻有茨》中“中冓之言,不可道也”中的道字就是“說”的意思。
“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xué)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zhǔn)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rèn)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本章的譯文是,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wù),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
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shí)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jié)構(gòu),其基礎(chǔ)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guān)系,孝悌與社會的安定就有了直接的關(guān)系,孝、悌正反映了當(dāng)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論語集注》中程頤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是:“仁主于愛,愛莫大于愛親,故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钡綕h以后,各朝各代大都會提倡“以孝治天下”,電視劇中經(jīng)??梢钥吹酱蟪紕裰G皇帝經(jīng)常會以一句“圣朝以孝治天下”開頭,然后才說具體的事。
魯迅曾非常尖銳的指出:“魏晉,是以孝治天下的,……為什么要以孝治天下呢?因為天位從禪讓,即巧取豪奪而來,若主張以忠治天下,他們的立腳點(diǎn)便不穩(wěn),辦事便棘手,立論也難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這是一針見血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