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strong>
“參”,這是孔子在叫曾子,曾子名參。古時只有父母和老師等長輩才能直呼其名,其他人則只能稱字。否則,是失禮的表現(xiàn)。
“貫”,貫穿的意思,朱熹注釋為“貫,通也”。
“唯”,朱熹的解釋很透徹“唯者,應(yīng)之速而無疑者也”,意思就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快速回應(yīng)。
本章的譯文是,孔子對曾參說:“曾參,我所傳授的學(xué)問有一個基本思想貫穿始終?!痹踊卮鸬馈笆堑模颐靼??!笨鬃映鋈ズ?,其他門人弟子問曾子:“老師剛才說的話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貫穿老師學(xué)說的思想總結(jié)起來就是忠恕之道。”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于“忠恕”二字的注釋是“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庇忠昧顺填U的話:“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薄氨M已”就是指為別人作事要盡心盡力,就象曾子自已說過的“為人謀而不忠乎?”,在這個過程中“盡心”又是關(guān)鍵,能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識,才是真正的“忠”?!巴埔选本褪恰耙阉挥?,勿施于人”的意思,也是對“恕”的解釋,《衛(wèi)靈公》篇所記“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這個意思。
其實,“盡己”與“推己”并無實質(zhì)的差別?!氨M己之謂忠”,而“忠”實亦是“推其(己)所欲以及于人”;“推己之謂恕”,而“恕”之“推己”實亦是“盡己”之意?!爸摇迸c“恕”有著相互補充、相互規(guī)定、相互包含的意思。只有把“忠”與“恕”統(tǒng)一起來,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孔子的“一以貫之”的仁道。
南懷瑾先生在其《論語別裁》中對于本間的解釋有一些不同之處。他認為曾子的回答并沒有解釋清楚孔子一以貫之的道,之所以回答為“忠”“恕”兩個好理解的道。是因為其他門人弟子層次還不到。又以禪宗“拈花微笑”進行類比,認為孔子對曾參所講的“一以貫之”是一個傳道的過程,有點象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法門。也就是說它不需要透過文字言語,而能傳達這個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