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解表藥
名詞解釋:
荊芥原名“假蘇”,土名“姜芥”,是唇形科植物,入藥用其干燥莖葉和花穗。鮮嫩芽小兒鎮(zhèn)靜最佳,荊芥葉黃綠色,莖方形微帶紫色,橫切面黃白色,穗子稍黑紫黃綠色。
防風,古代傳說中部落酋長名;也是一種藥草的名字,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主產(chǎn)于黑龍江、四川、內(nèi)蒙古等地。
荊芥與防風皆味辛而微溫,同人肝經(jīng),都是辛溫解表藥,都有祛風解表的作用,性皆微溫而不燥烈,藥性平和,為風藥中之潤劑。均可用治外感表證(風寒或風熱感冒皆可用之)以及風瘙癢之證,常并用于方中。如《攝生眾妙方》中所載之荊防敗毒散。對于外感表證,寒熱之癥并不特別明顯時,若用麻、桂則嫌偏熱,若用銀、翹則嫌偏涼,這時若用荊、防則最為適宜。
荊芥與防風的功效區(qū)別:
1、荊芥辛香質(zhì)輕宣透,辛散力強,且兼人肺經(jīng),善散肌表之風邪,其發(fā)汗之力較防風為勝,故感冒之證常用之,并可借其宣散之力散血中之風熱毒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疏》謂:“假蘇(即荊芥),人血分之風藥也?!薄兜は畏ㄐ囊氛f:“咽痛,必用荊芥。”
防風質(zhì)松而潤,兼入膀胱經(jīng),其祛風之力較荊芥為強,祛風范圍也較大,可通治一切風邪,為風病之主藥。既散肌表風邪,又除經(jīng)絡(luò)風濕?!侗静菡x》說:“防風,通治一切風邪,故《本經(jīng)》以‘主大風’三字為提綱。頭痛惡風,及風邪而目盲無所見,其外感風邪之盛可知,風行周身,而骨節(jié)為之痛痹,亦風邪之深且重者,而防風皆治之,誠風藥中首屈一指者矣。”
2、荊芥兼入血分而理血,炒炭長于止血,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證?!妒備洝酚们G芥湯治嘔血,該方以單味荊芥穗為末,水煎冷服,不拘時候。
防風專人氣分,止痙、止痛作用較好,用于產(chǎn)后發(fā)痙、破傷風以及風濕痹痛,偏正頭痛、腹痛等。如《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疏》謂其“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周身骨節(jié)疼痹,脅痛、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即生育)、金瘡因傷于風內(nèi)痙”。
3、荊芥可消瘡腫,用治瘡瘍初起?!侗静菥V目》謂其能“散瘀血,破結(jié)氣,消瘡毒”。有人用荊芥配茄梗、辣椒梗,加水煮沸,趁熱熏洗患處,每天1次,治療凍瘡,一般3~4天即可痊愈。
防風入脾經(jīng),能升脾之陽氣而勝濕止瀉,可用治肝郁脾虛之泄瀉,如《景岳全書》所載之痛瀉要方主治腹痛泄瀉,方中配伍防風以散肝舒脾。
4、荊芥可治“二便秘淋”(《本草述鉤元》)?!镀諠健分休d有倒換散,由荊芥配伍大黃組成,治“無問久新,癃閉不通,小腹急痛”。
防風配伍實表補氣之藥能“斂自汗、盜汗”(《長沙藥解》),如玉屏風散(《丹溪心法》)用防風配伍白術(shù)、黃芪治自汗,防風散(《世醫(yī)得效方》)用防風配伍川芎、人參治盜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