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心為火與諸陽會合,而手少陰心經也。若諸陽氣虛,少陰之經氣逆,謂之陽虛陰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
劑量:一般可用15―20克。若過量,則有滑腸通便作用。故對本品汪昴《本草備要》中,有“潤燥滑腸”一說。
但歷史上,對這些問題也有爭論,如王肯堂《證治準繩》就提出:“凡風痹、偏枯,未有不因真氣不固而病者。治之不用黃芪為君,人參、歸芍為臣,防風、桂枝、鉤藤、竹瀝、姜汁、梨汁、乳汁為佐,而徒雜沓乎烏、附、姜、獨,以涸營耗衛(wèi)。如此死者,醫(yī)殺之也”。這種提法不無道理,當予之借鑒。
以上,僅是我臨床上的初淺體會。
三患者因頭暈不適五六年,近來加重,于2016年4月16日來院門診。
11. 伴見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用藥后心絞痛不能緩解者,可加蒲黃10克,郁金15克。
1. 腦血栓形成后,或肢體運動障礙,或麻木較甚者,可加赤芍25克,紅花12克,絡石藤45克,片姜黃15克。
《魏氏方藏方》說 “人有患頭目眩,口眼瞤動,非痰,乃風之漸也”。李東垣也指出:“非外來之風,乃本藏自病?!?/p>
患者神清合作,語言清楚,心肺聽診陰性。血壓90/60毫米汞柱。腦血流圖顯示腦血管緊張度增強。
王老仿此意治療下列病證。
5. 脈沉肢冷伴陽虛者,可加黃芪30-90克。如素體陰虛,見五心煩熱,汗出多夢,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可酌加白薇、石斛適量。
第二,病因與風冷寒邪有關。
我在臨床上常用羌活、當歸、五靈脂、葛根、菖蒲、遠志、生熟地為基礎方藥,隨證加減,治療腦動脈硬化,或急性閉塞性腦血管病,確有一定效果。
五靈脂:性味咸溫。具有通利血脈,散瘀止痛之功效。
劑量:可用10-12克。用量過大,可致嘔吐,口鼻干燥,目眩。倘若陰損明顯,宜配伍玉竹、白薇。
考中風病證方劑,《千金要方》小續(xù)命湯,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斜,語言蹇澀,風濕腰痛。
8. 心率快,下肢浮腫,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可加附子10克,豬苓15克,也可不用附子,選用北五加皮10克,心衰控制后,改用3克維持量。
此病證治療,通常可用加味逍遙丸法論治,可王老取許氏芎羌湯施治。
對此,我同王發(fā)謂、高青山、金麗蓮等同志,曾一道在《新中醫(yī)》(1975年第2期)雜志上,發(fā)表了“腦動脈硬化癥中醫(yī)治療的體會”一文,現(xiàn)略加整理摘錄于下,供參考。
本方藥味如下:川芎,羌活,當歸,旋覆花,細辛,蔓荊子,石膏(生),藁本,荊芥穗,半夏曲,防風,熟地,甘草(炙)。
腎之經足少陰是也,與膀胱合,膀胱之經足太陽是也。此二經俱虛逆,逆氣乘心而痛者,其狀下重、不自收持,苦泄寒中為腎心痛?!?/p>
所以,我們認為本病屬于祖國醫(yī)學“風證”之“內風”病證類。
見其舌苔黃垢且膩,脈細無力。證屬胃中蘊熱,熱灼血津,肝郁不解。
第一,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表現(xiàn),有各種多樣之區(qū)別,但大體上講與上面記載頗相符合。
《藥性論》一書中較早地提到“羌活”治療“賊風,失音不語,……手足不遂,口面斜,遍身頑痹?!?/p>
處方:羌活6克,五靈脂12克,玉竹24克,川芎9克,當歸15克,白薇12克,石斛12克,水煎服。
至2016年6月1日復查腦血流圖,結果變?yōu)檎D型,說明自覺癥狀的改善與腦供血好轉相平行。于1979年8月下旬,又隨訪病人,病情仍平穩(wěn),并已全日上班。
患者某,女,58歲。
10. 膽固醇偏高者,可酌加草決明30克。
關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問題把羌活引入防治冠心病,是基于中醫(yī)理論“寒邪客于脈中”令“五藏卒痛”的學說。
結合臨床的不同兼證,再以本方為基礎酌情加味:
上述此方僅供參考,如需使用請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