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機會能提前了解自己未來的人生,你覺得你會將自己已經(jīng)走過的人生推翻重來嗎?如果現(xiàn)實中,你看到的和聽到的經(jīng)常令你沮喪,你還會堅守本心,義無反顧地選擇走自己來時的路嗎?很多時候,世俗就是這樣強大,強大到我們根本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
面對人生,面對世俗,我們很多人最終都會選擇妥協(xié)。到最后,我們多數(shù)人都會逐漸失去自我,迷失在現(xiàn)實的洪流中;但也有些人卻能始終堅持自我,在塵埃中開出一朵屬于自己的花。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就屬于后者。
據(jù)《唐才子傳》記載,王昌齡不拘小節(jié),放蕩不羈,因此遭世人非議,名聲很差。甚至連他的一些親朋好友都開始對他頗有微詞,把他當(dāng)成醉生夢死的狂徒。那么事實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或許能告訴我們。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唐)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開元27年,王昌齡頂撞上官,被貶嶺南。從嶺南歸來后,他被任為江寧縣丞??墒菦]過幾年,他又被貶謫到更遠(yuǎn)的龍標(biāo)。由此可見,他當(dāng)時正處于舉世謗毀的惡劣環(huán)境之中。面對世人的誹謗和親友的誤解,王昌齡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詩是王昌齡被貶為江寧縣丞時寫的,是一首送別詩。與一般送別詩不同的是,王昌齡這首詩中的“離愁別緒”并不濃重,它重在表明自己的冰清玉潔。其大意是說:一個冷雨灑滿江天的夜晚,我來到吳地送別朋友。天明送走他后,天地間似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zhuǎn)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全詩意境闊大,情景交融,蘊含了無窮的韻味。在這首詩里,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來自比,向遠(yuǎn)在洛陽的親人朋友表明自己的一片赤誠。而這是基于他與洛陽親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這不是他想要洗刷自己的一番說辭,而是不懼世俗蔑視誹謗的宣告。
這首詩的前兩句“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是寫?/span>。詩人用蒼茫的江雨和雨中孤獨的楚山來烘托送別朋友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楚山屹立在江天之中,既烘托了友人離去之后詩人心中的孤寂,也讓人聯(lián)想到詩人如孤山一樣傲岸清高的品格。
詩的后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抒情。詩人以晶瑩剔透的冰心玉壺來自比,將洛陽親友的關(guān)切之情寄寓在他不懼毀涪的自我表白中,表達(dá)了詩人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胸懷。其實,以冰心和玉壺來比喻自身人格的詩句非常多,例如李白的“白玉壺冰水,壺中見底清”,李商隱的“空余雙玉劍,無復(fù)一壺冰”等等,但是唯有王昌齡的這句詩流傳最廣。
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一樣,當(dāng)今社會,世俗的力量也依舊強大。面對世俗的強大,我們很多人會退縮會妥協(xié),甚至?xí)撑炎约骸?span style="margin: 0px;padding: 0px;border: 0px;outline-style: initial;outline-width: 0px;vertical-align: baseline;background: transparent;font-weight: 700;">但我相信無論何時,總有一些人不懼世俗,不懼他人的眼光,堅守本心, 傳承正義,保留自己最初的“一片冰心",活出最真實的自己。所以,王昌齡雖然屢次遭貶,并不是因為品行有問題,而是因為不愿向世俗低頭罷了。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