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聽了一檔音頻節(jié)目。
講述者是一家傳媒公司的負責人。他說,他曾親自把關公司所有面試的最終環(huán)節(jié)。在面試新員工和實習生時,他經(jīng)常會問:西紅柿炒蛋該怎么做?
應聘者支支吾吾回答不會做的、結結巴巴報流水賬似的,都沒能通過這一關。
但有一個小伙子是這樣回答的:“老師您這問題真有意思,我猜您應該不會真想考驗我的廚藝吧。我廚藝不行,但我對如何調(diào)出一杯好的雞尾酒倒是頗有心得,我和您說說?”
這成了打動他的滿分回答。
一個節(jié)目內(nèi)容公司當然不是真的在招廚師,而是想考察對方的表達能力、思維邏輯和抗壓能力。小伙子遇到奇葩題目后能夠想深一步,反客為主,把被動化為主動,把劣勢變成優(yōu)勢,才翻盤了面試的走向。
一個在面試中能化被動為主動的人,在工作中能做到同樣主動的概率更大。
二
這些年,不要習慣被動,要化被動為主動,是盤踞在我心中的職場鐵律。
見過許多人因主動得福。比如與我同齡的小丁,她的職場躍遷史就像蕩秋千,蕩到最高點時果斷跳上一個更高的秋千,如此循環(huán)。
起初從小公司跳到“大巨頭”,我好奇她如何找到那么好的機會。她告訴我,一次聚會上認識了一個在“大巨頭”上班的朋友,斗膽問朋友有沒有內(nèi)部推薦的機會。朋友覺得她挺適合,就向公司推薦了她。
小丁的筆試和幾輪面試都發(fā)揮出色,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公司,介紹她進去的朋友也獲得了內(nèi)部獎勵。
有次某領導崗位出現(xiàn)空缺,公司采用了內(nèi)部競聘的玩法。小丁覺得自己符合條件,就報名爭取。站在一眾領導面前,她大方陳述自己的理念和經(jīng)驗,最終成了崗位黑馬。
三
當然,見過太多人因被動而吃虧。
面試時什么問題都不敢問,什么要求都不敢提,全程等著HR主動發(fā)問;面試沒接到通知,就不好意思打聽自己哪些環(huán)節(jié)沒做好,以爭取接下來有針對性地改進;轉正以后,面對任何超綱的工作難題,要么去求別人,要么消極等待,很少主動解決;工作一段時間了,有適合的崗位,內(nèi)心再想要也不會去爭??;所在行業(yè)雖有夕陽氣息,也不會抬頭看看發(fā)展所趨,看看自己有沒有主動突圍的可能性……
越來越選擇被動,越來越習慣被動,在職場上缺乏存在感,游離在升職加薪外。被動等待的是他們,覺得不甘的也是他們。他們的被動,錯過了機會,增添了臆想,最嚴重的是,反芻著遺憾。
而一個有追求的人,從不會眼巴巴等著機自己降臨,等著領導主動認可,等著薪資自動上漲。他們沒時間埋怨懷才不遇,沒時間感慨時運不濟,因為他們深知,主動一點,才夠盡情。而一直被動下去,哪天被淘汰了都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