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郭維琴教授在幾十年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現(xiàn)將其辨治冠心病經(jīng)驗介紹如下。
冠心病根據(jù)其發(fā)病的特點可以歸屬于中醫(yī)學“胸痹”、“心痛”范疇,而急性冠脈綜合征與中醫(yī)學“厥心痛、真心痛、猝心痛”的發(fā)病特征相似。對于胸痹的適應范圍,郭老師認為,冠心病歸屬于中醫(yī)“胸痹”、“心痛”,但“胸痹”所涵蓋的范圍更為廣泛,并不只包括冠心病,還涵蓋了以胸悶、胸痛為主要臨床癥狀的呼吸、肌肉骨骼、食道、腹部等其他方面的疾患。故在討論冠心病胸痹、心痛的病位時首先確定應責之于心,以除外以胸痹、心痛為主要癥狀的其他疾病。
對于胸痹、心痛病因病機的認識,郭老師更強調(diào)正氣虧虛在疾病發(fā)作中的作用?!饵S帝內(nèi)經(jīng)》云:“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郭老師認為,大多疾病的發(fā)生在于正氣不足所引發(fā),正氣虛于內(nèi),虛邪或來自外或生于內(nèi),都會導致虛邪入侵,虛邪或為有形,或為無形,邪正交爭,而出現(xiàn)一系列病理變化,并形成相應的病理性產(chǎn)物,更傷正氣,從而循環(huán)往復導致疾病的發(fā)生和進展。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正氣旺盛,邪氣就不易侵害人體,“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只有在正氣不足,抗病能力低下、機體失調(diào)的情況下,邪氣才能乘虛侵犯人體,導致人體陰陽失調(diào)、臟腑功能紊亂而發(fā)生疾病。
臨床所見,胸痹心痛的患者都有各種導致心氣虛損的因素在先:或久坐少動,煩勞過度;或年邁體弱,五臟漸虛;或肥甘厚味傷及脾胃,后天之本不足;或因情志所傷,氣機不暢,都會不同程度地損耗心氣。“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在心氣虛的狀況下,氣虛不能帥血以行,使血行緩慢,瘀血內(nèi)阻,痹阻心脈而導致“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而心陽不振,心陰不足,心血虧虛,都是患者在心氣虛基礎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氣、血、陰、陽的失調(diào)而共同成為本病發(fā)病之本虛;同樣氣虛不能正?;瘹庑薪?,從而凝為無形之痰痹阻于脈中,與瘀血交織為痰瘀,痹阻于心脈,也會出現(xiàn)心絞痛的癥狀,或為情志不暢,氣機阻滯,或為虛寒體質(zhì),寒凝心脈,都是在瘀阻心脈的基礎上伴隨不同程度的痰濁、氣滯、寒凝而出現(xiàn),標實閉阻心脈,使冠心病胸痹心痛的病機復雜化。
總之該病總的基礎病機為氣虛血瘀,而本責之于“心氣虛”。 1980年《冠心?。ㄐ慕g痛、心肌梗塞)中醫(yī)辨證試行標準》為:氣短乏力、舌質(zhì)淡胖或有齒印,脈濡或沉細結(jié)代、心悸、心慌。必備心悸及其余兩項。至1990年修訂后的該病證診斷標準為:氣虛兼有心悸者。氣虛的共性表現(xiàn)為疲乏、氣短、舌質(zhì)淡胖嫩或有齒痕、脈沉細,目前多沿用此標準。我們臨床所觀察到的大量冠心病心痛胸痹患者,臨床癥狀與該診斷標準完全符合典型的“心氣虛”癥狀,即心悸、氣短、乏力、脈沉細。而舌象更有很強的一致性,舌質(zhì)淡胖大或有齒痕,突出地體現(xiàn)了“心開竅于舌”理論在臨床疾病中的反應。《備急千金要方》言:“舌者,心之官,故心氣通于舌”,《望診遵經(jīng)》云:“舌為心之外候”,心的經(jīng)絡上系于舌,其氣血上通于舌,故舌與心在生理上密切聯(lián)系,在病理上也能反應。從舌質(zhì)、舌體的變化可以察知氣血的運行,并判斷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心氣虛,則氣不化津,津液內(nèi)停,故舌質(zhì)淡胖伴有齒痕;心氣虛,血行不暢,故舌質(zhì)多淡暗或有瘀斑,也提示了冠心病患者心氣虧虛不能行血,血行瘀阻的氣虛血瘀證在舌象中的病理反映。
針對冠心病“氣虛血瘀”的基本病機特點,郭老師根據(jù)“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原則,確立以益氣活血為根本之大法,并佐以理氣安神。
基于以上認識,郭老師擬定治療冠心病基本方,以人參(臨床常用黨參代替)、黃芪益氣扶正,丹參、紅花活血化瘀,配合鬼箭羽增強活血通絡的作用;郁金、枳殼、姜黃理氣止痛;磁石、遠志、(炒)酸棗仁安神。黨參配合黃芪為補氣之圣藥,二藥共用,相須相使,可增強補氣培元之功,此外,補脾益肺,還可增強衛(wèi)外之功,元氣足,從而五臟得以給養(yǎng),心氣得以充足,氣血運行通暢,通則不痛,榮則不痛。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對心肌有正性肌力作用,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重構和射血功能,減少氧自由基造成的細胞損傷,并穩(wěn)定細胞膜,能使心肌耗氧量減少,抑制重塑,降低血管阻力,有中等利尿作用。黨參 能改善心肌的收縮和舒張功能,并提高心輸出量、冠脈流量。所以在冠心病氣虛血瘀證的治療中,黨參與黃芪相須配伍“氣行則血行”,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活血藥中郭老師最善用一味活血藥“鬼箭羽”?!侗窘?jīng)逢原》言:“鬼箭,專散惡血?!薄端幮哉摗酚盅云溆小捌脐愌敝Α9谛牟』颊咂涔跔顒用}粥樣斑塊的形成均非“一日之寒”,故需破血祛瘀才能達到血脈通暢的作用,而鬼箭羽的散惡血、破陳血進一步加強了丹參、紅花的活血通絡作用。
郁金、姜黃、枳殼為“組藥”,是由“推氣散”化裁而來,原方本為肝氣郁結(jié)、脅肋脹痛所專設,尤其是肝胃氣滯寒凝之胸脅痛,對于理氣樞機,緩解胸脅部疼痛有很好的理氣止痛作用。姜黃,辛散溫通,苦泄,既入血分又入氣分,能活血行氣而止痛,治胸陽不振,心脈閉阻之心胸痛。郭老師認為,“對于橫向貫胸的疼痛,理氣止痛效果尤佳”。郁金、姜黃本為同一植物的不同藥用部位,均能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用于氣滯血瘀之證。但姜黃藥用其根莖,辛溫行散,祛瘀力強,活血為主,兼以理氣,以治寒凝氣滯血瘀之證為好。郁金藥用塊根,苦寒降泄,行氣力強,且涼血以治血熱瘀滯之證為佳,郁金與姜黃一苦寒,一辛溫;一涼血,一辛散;一長理氣,一善行血,相互補充,無論寒凝氣滯血瘀還是血熱瘀滯所致胸痛,相互彼此配合,相須為用,能夠達到最好的互補協(xié)調(diào)作用,共同理氣活血,止痛化瘀。再配合理氣寬胸的枳殼,更增強其化瘀行血,通絡止痛的作用。單純補氣藥容易導致氣機的壅滯,故加用寒溫適當?shù)男袣馑幰酝苿託庑?,使氣足而血行,行氣而不傷正?/p>
心的兩大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和“主神志”,而兩者密切相關,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是神志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而心主神志,又對心主血脈起到主導和協(xié)助作用。心系疾病中,尤其冠心病心痛胸痹的患者,心氣不足,心脈不暢,則心神失養(yǎng),心神不寧,故多出現(xiàn)心悸、心慌等癥狀,同時心氣不足,血行不暢,導致營血虧虛,不能奉養(yǎng)心神,常會失眠、多夢、睡眠不安,故郭老師常會運用一組安神藥物,佐助君、臣藥物“心主血脈”的主要功效。心神的安定,對于心主血脈的運行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郭老師常選用磁石、(炒)酸棗仁配合遠志。磁石為重鎮(zhèn)安神藥,(炒)酸棗仁為養(yǎng)血安神藥,兩味協(xié)同以補心養(yǎng)血,鎮(zhèn)定安神,加入少量苦辛性溫的遠志化痰定志,寧心安神,從而通過安神以助“行血脈”,體現(xiàn)了“心者,君主之官”的重要作用。
郭老師在此方的基礎上,靈活辨證加減化裁,如胸陽不振,胸痛連及后背,后背怕冷者,加用溫中散寒的蓽茇、干姜溫通心陽,宣痹散寒;伴心氣虛不能固表,汗多、乏力甚者,加入麥冬、五味子、(煅)牡蠣,滋陰斂汗,固澀;伴脾胃虛寒,大便次數(shù)多不成形者,加入白術、茯苓、蓽澄茄溫中健脾散寒;對于心悸、頭暈、面色不華者,加入赤芍、白芍、當歸養(yǎng)血活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