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一前夕,我們四人結(jié)伴而行, 從萍鄉(xiāng)驅(qū)車前往永新革命老區(qū),探訪仰慕已久的井岡山第一位女紅軍、毛澤東的夫人賀子珍故居。
一、走進黃竹嶺
按照百度導航的指引,我們沿著七拐八彎的盤山公路, 行車兩個多小時,來到了永新縣煙閣鄉(xiāng)煙閣村黃竹嶺自然村。
黃竹嶺自然村坐落在蒼茫的萬年山中和永廈公路旁,這里是羅霄山脈延伸的一支余脈,屬中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四季分明溫差大,雨量充沛光照足,年平均氣溫17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820毫米,常年云霧繚繞。
黃竹嶺四面環(huán)山,進出獨徑, 40多戶人家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谷綠蔭之中。
我們駛?cè)肷介T,只見炎炎盛夏的山村,林木掩映,清溪回流,花香四溢,格外涼爽,空氣清新,風光秀麗,令人心曠神怡。
黃竹嶺距井岡山茨坪35公里,是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28年井岡山革命時期,毛澤東曾親自指示在黃竹嶺成立湘贛蘇維埃政府永新縣東南特委區(qū)政府,任弼時曾在黃竹嶺工作過六個月,并派來蕭克、王震、朱良才,蔡會文等同志率紅軍部隊在此駐扎,朱德、朱良才等在黃竹嶺村開設(shè)了湘贛邊界軍事培訓班,賀子珍及其兄妹曾經(jīng)回到這里,帶領(lǐng)群眾開展革命活動,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村口有一幅巨大的雕塑群像,記載著1928年,毛澤東和賀子珍在永新指導分田運動, 并做永新調(diào)查,制定分田臨時綱領(lǐng)十七條, 開展”打土豪, 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歷史故亊。
二、參觀賀子珍故居
賀子珍故居是一幢磚瓦結(jié)構(gòu)的山區(qū)普通農(nóng)家住宅建筑, 是賀子珍一家的祖居之地。始建于清朝晚期,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當年井岡山失守后,國民黨反動派叫囂著“茅草過火、石頭過刀, 人要換種”,曾經(jīng)七次對黃竹嶺村進行燒殺搶掠,所有的房子被燒毀,其中賀子珍家被燒毀過七次,全村80%的人被殺害。2005年, 賀子珍故居由香港企業(yè)家林永財先生捐資恢復重建。2012年7月,該故居被永新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永新縣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8月, 被永新縣關(guān)公委, 煙閣鄉(xiāng)人民政府設(shè)立為”青少年紅色教育基地”。
游客不多, 也沒有講解員介紹。走進廳堂, 左右墻壁懸掛著賀子珍及家人的歷史照片和文字介紹, 兩側(cè)廂房和廚房陳列著一些簡陋的家具。
我們從展示的歷史照片和文字介紹中得知:賀子珍的父親是賀煥文, 出生于1870年(另一記載為1872年),曾讀過私塾, 原是一名業(yè)余訟師。1927年, 受兒女影響參加革命, 1930年任鄉(xiāng)蘇維埃政府文書、秘書、 后勤科長、贛西特委后方辦事處主任等職,1938年1月在贛南病故, 由贛州地下黨組織安葬于竷縣崗邊排, 享年68歲。賀子珍的母親是溫吐秀, 出生年月不詳, 祖籍廣東梅縣, 與賀煥文結(jié)婚后共生育了兩男三女,1927年受兒女影響投身于革命, 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41年在延安逝世, 由毛澤東料理其后事。
賀子珍的一家是革命的一家。賀子珍的父母親共生育了兩男三女,其中賀子珍、賀怡、賀敏學三兄妹都誕生在黃竹嶺, 被稱譽為”永新三賀”。為推翻反動統(tǒng)治,她們一家投身革命,跟隨毛澤東南征北戰(zhàn),她的父母暮年參加革命,矢志不移,哥哥賀敏學戎馬倥傯幾十載,是最早上井岡山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賀子珍,賀怡兩姐妹分別與毛澤東,毛澤覃兄弟結(jié)為伴侶,志同道合。為革命英勇奮斗,義無反顧,小弟賀敏仁犧牲在長征路上,小妹被敵人剜去雙眼而死亡。
尤其是賀子珍因才貌出眾被譽為“永新一枝花”,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第一位女紅軍戰(zhàn)士、毛澤東的患難妻子的賀子珍,使這個昔日偏僻地區(qū)的小山村聞名中外 。
賀子珍,原名自珍,小名桂圓,于1909年9月28日在此出生。五歲時,其父母攜全家遷居永新縣城,開設(shè)“海天春”茶館維持生計。1925年在永新福音堂女中求學。(圖為故居門前賀子珍的生平簡介) 。
在內(nèi)憂外患,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賀子珍聰穎好學,自小憐憫窮苦百姓,富有反抗精神,她16歲時就在歐陽洛,劉真等共產(chǎn)黨人的指引下,接受革命思想,帶頭組織并參加各種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1927年6月10曰,她策劃并領(lǐng)導了為營救被捕革命同志的永新武裝暴動,表現(xiàn)出很強的組織才能和犧牲精神。后賀子珍一家人相繼參加革命。(圖為賀子珍閱讀過的進步書刊) 。
1927年8月初,賀子珍隨兄賀敏學上了井岡山,此后與袁文才、王佐以及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一大批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一道,為開創(chuàng)、保衛(wèi)、建設(shè)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艱難奮戰(zhàn),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圖為賀子珍穿過的紅軍服裝) 。
賀子珍認識毛澤東時年僅18歲。賀子珍善于鼓動人心,發(fā)動群眾的能力很強,還寫得一手娟秀端正的好字。賀子珍談吐優(yōu)雅,溫柔賢淑,工作時雷厲風行,潑辣干練,這種剛?cè)嵯酀呐詺赓|(zhì),無疑是毛澤東所看重和喜歡的。在井岡山血與火的戰(zhàn)斗中,賀子珍與毛澤東從相識到相愛,結(jié)成了相濡以沫的革命伴侶。
為了打破湘贛兩省敵人對井岡山的第三次"會剿",1929年1月,賀子珍隨紅四軍主力離開了井岡山,開始了長達六年創(chuàng)建中央蘇區(qū)的偉大斗爭,這時,她除了完成機要科長的本職工作,以及宣傳動員群眾參加反"圍剿"之外,還要為毛澤東收集謄寫大量的資料,期間,在毛澤東受到左傾錯誤領(lǐng)導者的排擠,打擊及身患疾病之時,賀子珍晝夜操勞,對丈夫精神上安慰,生活上體貼關(guān)懷,做了一個妻子和戰(zhàn)友能做的一切。(圖為賀子珍撰寫的文件資料) 。
1934年10月,賀子珍懷著身孕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路上,賀子珍隨同中央紅軍跋山涉水,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經(jīng)受了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在貴州盤縣突遇敵機猛烈轟炸時,她不顧自己的安危,用身軀掩護傷員,表現(xiàn)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無私無畏,敢于犧牲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崇高精神。
紅軍到達延安后,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37年8月,賀子珍為了系統(tǒng)地學習革命理論,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水平,同時為了治病,她不顧毛澤東多次勸阻和挽留,仍然離開延安,前往西安,準備再從那轉(zhuǎn)赴上海,“去治病”,“去學習”,“去休息”。她沒理會毛澤東的勸阻和召喚,當她在西安見到毛澤東派來送信并接她回延安的勤務(wù)兵時,她只是請他給毛澤東捎回了一塊手帕,上面寫了四個字:“從此訣別”,從而造成了與毛澤東分手的愛情悲劇。
從1928年至1937年,毛澤東與賀子珍的婚姻保持了10年。這10年,毛澤東歷經(jīng)了政治上的起起落落,在他最艱難的時期,賀子珍始終伴隨著他,同生共死,不離不棄。這10年,賀子珍還為他生了6個孩子,在極其惡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盡著為人妻為人母的責任。也是這10年,賀子珍的精神和肉體承受了太多的傷痛:與父母和兒女生離死別,慘失弟妹,艱苦條件下頻繁生育帶來的病痛,還有長征中為掩護戰(zhàn)友被敵機轟炸留下的17塊常讓她陣陣作痛、刺激神經(jīng)的彈片……
賀子珍在蘇聯(lián)遭遇到太多的艱辛和磨難,不幸接踵而至,使她精神受到重大的打擊,加上生活極度困難,賀子珍身心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但她堅強地挺過來了。她自己織衣種菜,節(jié)衣縮食,對女兒嬌嬌,以及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盡心照顧,他們艱難地活了下來。
1947年8月,賀子珍從蘇聯(lián)回國后,歷任東北局財政部黨總支書記、哈爾濱工會干部學校政治教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她誠懇而迫切地要求工作,由于歷史及健康原因,在幾十年的日子里,除了在浙江省杭州市婦聯(lián), 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工作過一段時間外,她的大部分時間只能在治療和休養(yǎng)中度過。在這期間,她有和親人們在一起的歡樂,也有在沉寂生活中的悲愴,更多的是對毛澤東不盡的思念…….
賀子珍與毛澤東生三子三女,1936年冬生于陜北保安的李敏,是賀子珍和毛澤東唯一在世的孩子,深受毛澤東的喜愛。全國解放后, 生活在毛澤東身邊的李敏,就成為了來往于北京、上海之間的家庭“全權(quán)大使”,為父母親之間的情感交流架起了”橋梁”和”紐帶”。
22年的闊別,22年的等待,終于有了相見的機會。1959年7月9日晚,根據(jù)毛澤東的意愿,在時任江西省副省長汪東興的安排下,在陶鑄夫人曾志、楊尚奎夫人水靜和方志純夫人朱旦華的幫助下,在“美廬”二樓會客廳,毛澤東與賀子久別重逢。見到毛澤東的最初一刻,賀子珍有些恍恍惚惚,只是不停地哭,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毛澤東勸慰道:“我們見面了,你不說話,老哭,以后見不到了,又想說了” 。百感交集的賀子珍更加哭得不行……短短90分鐘的相逢匆匆結(jié)束。此后,他們再也沒有相見。
1976年9月9日,一代偉人毛澤東在北京逝世。1979年9月3日,中央用專機把賀子珍接到北京,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來到北京。同年9月8日,賀子珍坐在輪椅上,在女兒女婿的陪同下,走進毛主席紀念堂, 瞻仰毛澤東的遺容, 并向毛澤東坐像獻上了一個心形花圈,左右緞帶上分別寫著:“永遠繼承您的革命遺志 ,戰(zhàn)友賀子珍率女兒李敏、女婿孔令華敬獻。” 10年的相濡以沫,42年的思念與期盼,如今卻是一生一死,陰陽相隔。賀子珍強忍住嗚咽和淚水,把一生的痛苦與快樂,一起吞進了肚子里。
在中國革命最艱難的時期,賀子珍和毛澤東結(jié)為革命伴侶,一起度過了崢嶸的戰(zhàn)斗歲月,在通往中國革命勝利的道路上,留下了她那閃耀光輝的足跡,在中國革命歷史的豐碑上,將永遠鐫刻著她熠熠生輝的英名。(圖為位于永新縣城的賀子珍紀念館)。
三、邂逅賀子珍侄孫賀曉慶
參觀黃竹嶺賀子珍故居后, 我們沿著村里的柏油路散步觀光。黃竹嶺村簡直就是一個天然的生態(tài)公園,村民住宅品相好、顏值高,房前屋后鳥語花香,置身其中,移步景新,美不勝收。
經(jīng)過村里一座古色古香的黃竹嶺公祠, 只見大門緊閉, 這里平時不開放,可能是村民聚會議事的場所。
我們走進一家現(xiàn)代時尚的小洋樓, 門楣上懸掛著”海天春客棧”的廣告牌。“海天春”這個名號, 歷史悠久, 這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賀子珍的父母親攜全家遷居永新縣城后,為維持生計,以及設(shè)立中共地下聯(lián)絡(luò)點而開設(shè)茶館的店鋪名號。
走進客棧接待室, 只見墻壁上掛著幾幅不同尋常的照片,我們猜想這家客棧的主人身份非同一般。
接待我們的小尹非常熱情, 她揚手指著門外說: “他就是與李敏合影的賀曉慶, 我們公司的老板”。賀曉慶正在門外忙碌著搭建涼亭,等他忙完后, 有空我們聊了起來。
據(jù)賀曉慶介紹: 現(xiàn)在村里主要是賀、鄺兩姓村民雜居,47戶人家203人。追根溯源,賀氏家族的十九世祖宗利與宗咸是從江西蓮花縣遷徙至此地,共為黃竹嶺的開基祖,在此安居樂業(yè),繁衍生息,開枝散葉,到賀敏學、賀子珍這一代人,已經(jīng)是賀氏家族的第34代了,到李敏這一代是35代,到賀曉慶已是36代傳人了。
當我們問起他與賀子珍之間的親情關(guān)系時,他說:賀子珍的父親賀煥文,是我的曾祖父,我們家里叫賀子珍為老姑,叫她丈夫毛澤東為老姑父。叫李敏為表姑,我是賀子珍的侄孫,是李敏的侄子, 孔東梅的表弟。我曾祖父娶了兩個老婆,二房是賀子珍媽生了五個孩子,兩男一女,大老婆生了一男二女。最大的叫賀敏宣。井岡山革命時期賀敏宣在吉安清源山,井岡山電視劇里有賀子珍去吉安找大哥賀敏宣這個情節(jié)。解放后,賀敏宣在安徽工作,退休以后一直生活在永新,對我爸特別好,常常叫我爸去他家里改善一下伙食。
當問起在賀子珍故居有文字介紹他曾祖父賀煥文的職業(yè)是"業(yè)余訟師",我們對此有些不理解時,賀曉慶說:在賀子珍故居中有關(guān)我曾祖父賀煥文的文字簡介有待完善,我家里老人說他是個舉人,清朝末年在安福做過縣令,然后回到黃竹嶺,再然后舉家遷徙到永新縣城,辦起了私塾,做教書先生,并開設(shè)茶館兼做訟師,給別人寫寫狀紙,后來還被官司牽連,搞得本來比較好的生活日益衰落。
他指著墻上照片說: 這是姑姑李敏去井岡山時,在永新縣城賓館住了兩晚,我去看她時合影留念。
筆者問賀曉慶: 你作為賀子珍的嫡親后裔,紅三代傳人,2005年從繁華都市返回家鄉(xiāng)黃竹嶺村后有什么想法?賀曉慶說: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我的家鄉(xiāng), 這里翻開了新的歷史發(fā)展篇章,我回到家鄉(xiāng),就是要扎根家鄉(xiāng), 繼承我老姑賀子珍,老姑父毛主席的的遺志,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帶領(lǐng)家鄉(xiāng)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當談及黃竹嶺的脫貧攻堅工作情況時,賀曉慶胸有成竹侃侃而談:近年來在上級領(lǐng)導和有關(guān)部門的關(guān)心重視和幫扶下,黃竹嶺村舊貌變新顏,主要是充分利用當?shù)刈匀毁Y源優(yōu)勢, 通過打造硬件設(shè)施和開發(fā)軟件配套,著力打造好黃竹嶺紅、古、綠特色旅游精品示范點,推動美麗鄉(xiāng)村建設(shè)。現(xiàn)已成立了江西黃竹嶺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和霧莊鄉(xiāng)村旅游專業(yè)合作社,積極拓展山區(qū)生態(tài)游新項目,形成了集紅色教育、旅游觀光、休閑避暑、綠色產(chǎn)業(yè),以及餐飲民宿于一體的一條龍服務(wù)產(chǎn)業(yè)。我們還將進一步完善,吸引更多的游客來這里參觀體驗,旅游觀光,
比如, 我們利用山地資源, 組織農(nóng)戶種植有機茶葉、黃桃、飼養(yǎng)牛羊, 還辦起了礦泉水廠等扶貧產(chǎn)業(yè)基地,不斷增加農(nóng)民收入,全村8戶貧困戶,貧困人口27人,現(xiàn)已全部脫貧。我們還將進一步提升旅游項目衍生附加值,增加農(nóng)民收入,鞏固脫貧成效。
次日上午臨別時,我們一起合影留念,賀曉慶(左三)満懷深情的說:安源是我老姑父工作過的地方,歡迎萍鄉(xiāng)安源的朋友光臨惠顧黃竹嶺做客!筆者補了一句話,說:按本照片上的電話預約,餐飲住宿可以優(yōu)惠哦。賀曉慶爽快地連聲答應(yīng)道:對!非常期待,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