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癥與熱癥反映機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陰盛或陽虛表現(xiàn)為寒癥,陽盛或陰虛表現(xiàn)為熱癥,寒熱辯癥在治療上有重要意義?!昂畡t熱之”,“熱則寒之”兩者在治療上正好相反,必須確切無誤。
寒證和熱證的鑒別
辨別寒癥與熱癥,不能孤立地根據(jù)某一癥狀做判斷,就對疾病的全部表現(xiàn)進行合觀察分析,尤其是寒熱的喜惡,口渴與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涼溫,以及二便,舌相,脈象等方面更應細致觀察。
寒癥
寒癥是疾病本質屬于寒性的癥候,可以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機體自身陽虛陰盛而致。由于寒癥病因與病位不同,又可分別出幾種不同癥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內臟,故有表寒,里寒之別。里寒的成因為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陽虛者,故有又有實寒,虛寒之分。這里先就寒癥的共性進行分析。
(臨床表現(xiàn))各類寒癥的臨床表現(xiàn)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臥,口淡不渴,痰涎,涕清晰,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潤滑,脈遲或緊等。
(癥候分析)陽氣不足或為外寒所傷,不能發(fā)揮其煦(暖和)形體的作用,故見形寒肢冷,蜷臥,面色晃光,陰寒內盛,津液不傷,所以口淡不渴,陽虛不能溫化水液,所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為澄澈清冷。寒邪傷脾胃,或脾陽久虛,則運化失司而見大便稀溏。陽虛不化寒濕內生,則舌淡苔白而潤滑。陽氣虛弱,鼓動血脈運行之力不足,故脈遲,寒主收引,受寒則脈道收縮而拘急,故見緊脈。
熱癥
是疾病的本質屬于熱性的癥候。可以感受熱邪而致,也可以由機體自身陰虛陽亢而致。根據(jù)熱癥的病因與病機不同,亦可分別出幾種不同類型。如外感熱邪或熱邪入里,便有表熱,里熱之別,里熱中,有實熱之邪或自身虛弱造成。則里熱有實熱和虛熱之分。這里僅就熱癥的共性進行分析。
【臨床表現(xiàn)】各類熱癥的癥候表現(xiàn)也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而干燥,脈數(shù)等。
【征候分析】陽熱偏盛,則惡熱喜冷。火熱傷陰,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傷則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飲,火性上炎。則見面紅目赤。熱擾心神,則煩躁不寧,津液被樣熱煎熬,則痰涕等分泌物黃稠。腸熱津虧,傳導失司,勢必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為熱癥,舌干少津為傷陰,陽熱亢盛,血行加速故見數(shù)脈。
寒熱錯雜
患者身體上部與下部的寒熱性質不同,稱為上下寒熱錯雜。包括上寒下熱和上熱下寒兩種情況。上下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比如如以膈為界,則胸為上,腹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為上,下腹膀胱、大小腸等又屬下。
上寒下熱
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xiàn)為寒,下部表現(xiàn)為熱的癥候。例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同時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此為寒在胃而熱在膀胱之癥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熱,就其相對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屬上寒下熱的癥狀。
上熱下寒
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xiàn)為熱,下部表現(xiàn)為寒的癥狀。例如患者胸中有熱,腸中有寒,既見胸中煩熱,咽痛口干的上熱證,又見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證,就屬上熱下寒癥。
寒證、熱證與表里相互聯(lián)系??尚纬啥喾N證候,尚有表寒證,表熱證,里寒證。里熱證。
表寒證
寒邪侵襲肌表所致的一種病證。
【臨床表現(xiàn)】惡寒重,發(fā)熱輕,頭身疼痛,無汗,苔薄白潤,脈浮緊。
【征候分析】寒邪襲表,衛(wèi)陽受傷,不能溫煦肌表而惡寒,正與邪爭,陽氣被遏則發(fā)熱,寒為陰邪,故惡寒重而發(fā)熱輕。寒邪凝滯經脈,經氣不利則頭身疼痛。寒邪收斂,腠理閉塞故無汗,脈浮緊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證是表證之一種,特點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脈浮而緊。
表熱證
熱邪侵襲肌表所致的一種病證。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口干,微渴,或有汗,舌邊尖紅赤,脈浮數(shù)。
【征候分析】熱邪犯表,衛(wèi)氣被郁,故發(fā)熱惡寒。熱為陽邪,故發(fā)熱重而惡寒輕且伴口干微渴。熱性升散,肌肉紋理疏松則汗出,熱邪上擾則頭痛。舌邊尖紅赤,脈浮數(shù)均為溫熱在表之征。表熱證也是表證之一種,特點是發(fā)熱重惡寒輕,常常有汗,脈浮而數(shù)。
里寒證
是寒邪內侵臟腑或陽氣虛衰的病癥。
【臨床表現(xiàn)】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靜而少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潤,脈沉遲。
【證候分析】寒邪內侵臟腑損傷陽氣,或臟腑機能減退,陽氣虛衰,均不能溫煦(暖和)形體,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陰寒內盛,津液不傷,故口淡不渴喜熱飲。寒屬陰主靜,故靜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潤,脈沉遲,均為里寒之征。
里熱證
是熱邪內侵臟腑或陰液虧損致虛熱內生的病證。
【臨水表現(xiàn)】面紅身熱,口渴,喜飲冷水,煩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質紅,黃苔,脈數(shù)。
【征候分析】里熱亢盛,蒸騰于外,故見面紅身熱,熱傷津液,故口渴冷飲。熱屬陽,陽主動,故躁動不安而多言。熱傷津液,故小便黃赤。腸熱液虧,傳導失司,故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脈數(shù),均為里熱之征。
表里寒熱錯雜
患者平素脾胃虛寒,又感風熱,或因外邪未解而過服寒涼而致脾胃陽氣不足。表現(xiàn)為既有發(fā)熱、頭痛、惡風等表熱癥。又同時出現(xiàn)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肢冷、不渴等里寒證。
表寒里熱
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熱在里的一種癥候。常見于本有內熱,又外感風寒,或外邪傳里化熱而表寒未解的病癥。例如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身痛,氣喘、煩躁、口渴,脈浮緊即是寒在表而熱在里的癥狀。
表熱里寒
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熱里有寒的一種癥候。常見平素有里寒而復感風熱;或表熱癥未解,誤下以致脾胃陽氣損傷的病證。如平素脾胃虛寒,又感風熱,臨床上既能見到發(fā)熱,頭痛、咳嗽、咽喉腫痛的表熱證,又可見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長,四肢不溫的里寒證。
寒癥和熱癥的關系
寒癥和熱癥雖有本質的不同,但又相互聯(lián)系,他們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時出現(xiàn),表現(xiàn)為寒熱錯雜,正好又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出現(xiàn)寒癥熱化,熱癥寒化。
寒癥轉化熱癥
患者先有寒癥,后來出現(xiàn)熱癥,熱癥出現(xiàn)后,寒癥便漸漸消失,這就是寒癥轉化為熱癥,多因機體陽氣偏盛,寒邪從陽化熱所致,也可見于治療不當過服溫燥藥物的病人,例如感受寒邪,開始為表寒癥,見惡寒發(fā)熱,身病無汗,苔白脈浮緊。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寒邪入里熱化,惡寒癥狀消退而壯熱,心煩口渴,苔黃,脈數(shù)等癥狀相繼出現(xiàn),這就是表示其癥候由表寒而轉化為里熱。
熱癥轉化寒癥
先有熱癥,后來出現(xiàn)寒癥,寒癥出現(xiàn)后,熱癥便漸漸消失,就是熱癥轉化為寒癥,多因邪盛或正虛,正不勝邪,機能衰敗所致,也見于誤治,失治,損傷陽氣的患者。這種轉化可緩可急,如熱痢日久,陽氣日耗,轉化為虛寒痢,這是緩慢轉化的過程,如高熱的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陽從汗瀉,或吐瀉過度,陽隨津脫,出現(xiàn)體溫驟降,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的虛寒癥(亡陽),這是急驟轉化的過程,寒熱癥的轉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況,由寒癥轉化為熱癥,是人體正氣尚盛,寒邪郁而化熱,熱癥轉化為寒癥,多屬邪盛正虛,正不勝邪。
這次著重講了寒,熱,表,里,熱化寒,寒化熱,的臨床辨別以及相互聯(lián)系!下回我們接著講?。?/span>
關注御夫子公眾號在線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