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極只取一極,行得通嗎?
你和你認識的人里面,有沒有這樣的情況:
朋友圈正能量爆棚,生活看起來無比精彩令人艷羨,私下交流時,聽到的卻滿滿都是痛苦與掙扎,好像根本不是同一個人。
經(jīng)常高喊“我足夠好”,可ta的自卑感,你在三米以外都能聞得到(此處為刻意練習接納我壓抑多年的毒舌特質(zhì)……)
很多時候,我們那么努力地顯得自己很好,試圖把自己變得更好,其實都是在竭盡全力地掩蓋那個“我不夠好”的感覺。
這種努力掩蓋與內(nèi)在分裂,被中醫(yī)JT叔叔稱之為“修道病”——病入膏肓的一種病。
我們以為這份努力是“不夠好”的解藥,以為增強力量就能解決無力,增長愛就能消除恐懼,其實,在這個維度,兩極必然相伴相生,如同陽光與陰影,我們不可能只取其中一極。
“療愈(healing)”這個詞的本意,是“使……完整”,不是消滅所謂負面的那一極,而是重新接納過往被我們拒絕壓抑的那一極,讓兩極得以重新整合。
被你扔掉的內(nèi)在部分屬于什么垃圾?
現(xiàn)在,就跟我一起玩一個游戲:想一想你最引以為傲的、別人夸贊最多的所謂正面特質(zhì),然后,去連結(jié)它的對立面。對于它們,你是感到排斥,還是同樣引以為傲?
我先玩為敬:
很多人夸我充滿愛與共情,而我同樣有非常冷漠的一面,對于他人的幸福與痛苦毫不關心。
很多人認為我非常強大,而我同樣有非常脆弱無力的一面,不知道拿自己的人生怎么辦好。
我非常為自己的智慧驕傲,而我同樣有非常愚蠢的一面,逃避真相,自設枷鎖,還以為那是聰明。
這個游戲的變式,是觀察你特別討厭的人都有什么特質(zhì)(從我們最討厭的人身上,找回自己遺失的碎片)。
這些所謂負面特質(zhì),跟它們對應的正面特質(zhì),本質(zhì)上是100%平等的。只有當我們同等地接納它們,才有可能在每一個當下,做出真正的選擇。
創(chuàng)傷與分裂,源于我們某些真實存在的特質(zhì)不被外界(父母/其它養(yǎng)育者)接納,于是,我們決定把那些可接納的部分挑出來做成面具,把那些不可接納的部分扯出來扔進垃圾桶。
但是,這些真實存在的部分,在垃圾桶里屬于“不可降解垃圾”——即使被丟進了陰暗的垃圾桶,它們還是會一直在那里。
如果不分裂呢?
當我們與特定的特質(zhì)認同,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認為“我就是這樣的人”,就形成了一個固化的自我概念,否認了我們內(nèi)在的小宇宙其實包括了萬事萬物。
再棒的特質(zhì),一旦成為一種自我身份認同,就成了枷鎖。整天擔心別人會怎么想非常累,整天擔心自己會怎么想自己簡直更累。
我們都渴望被他人無條件地愛著,而內(nèi)在的分裂,會讓我們時時刻刻覺得,自己是被自己有條件地愛著的。
還有什么可能性?
如果,對于各種各樣的負面特質(zhì)和感受,我們都只是和它們在一起,不試圖改變呢?
如果我們可以簡單地承認,而不試圖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去正當化、合理化呢?
如果我們愿意看到,所謂的好與不好,可以就像吸氣與呼氣那樣相輔相成,而非彼此沖突呢?
那我們是否就不會再花那么多力氣去解釋(如何將沖突與分離,轉(zhuǎn)化為親密與狂喜?)、去試圖把自己打造成一個足夠好的樣子?
我們可以體驗到多少的輕松、釋然、奇跡與流動?
還有什么比這更好呢?
如果你想與我一起,在誠實完整面對自己的基礎上落地夢想,歡迎查看:七天聚焦,用行動落地夢想!
Crystal的奇跡山谷
催化你成為生命的100%創(chuàng)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