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家長在和孩子對話中,不理解孩子為什么要這么說。其實孩子在說話時很少是無知的,他們的話語里經(jīng)常有隱含的意義。
(1)
小麗五歲時,她的媽媽第一次送她去幼兒園,她看著墻上有小朋友畫的畫,大聲問道:“誰畫了這么難看的畫?”小麗的媽媽感到很尷尬,告訴她:“無論小朋友畫的怎么樣,你這樣說都很沒有禮貌。”
一個明白小麗問題含義的老師笑著說:“在這兒,你沒有必要一定要畫漂亮的畫,只要你喜歡,你怎么畫都可以?!毙←惸樕下冻隽藸N爛的笑容,現(xiàn)在她已經(jīng)得到了她隱藏的問題的答案:“如果我畫得不好看會怎么樣呢?”
接下來,小麗拿起一個壞了的玩具,問道:“誰弄壞了這個玩具?”她的媽媽回答說:“誰弄壞了它跟你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兒你誰都不認(rèn)識。”
事實上,小麗并不想知道是誰,她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孩子會有什么樣的后果。理解了這個問題之后,老師給了一個恰當(dāng)?shù)幕卮穑骸巴婢呔褪悄脕硗娴?,有時候它們會壞,沒關(guān)系的?!?/p>
小麗看上去很滿意。她得到了必要的信息:這里很好,這個老師也很好,即使畫畫得難看,即使玩具弄壞了,她也不會馬上生氣,我不需要害怕,待在這里很安全。小麗和她的媽媽揮手告別,走到老師身邊,開始了她在幼兒園的第一天。
(2)
小紅,十二歲,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女孩,她最喜歡的表姐和她一起度過了一個暑假之后要回去了,但是,不幸的是,她的媽媽對小紅的傷心一點也不理解。
小紅(眼里含著淚水):表姐要走了,我又要獨自一個人了。
媽媽:你可以找別的朋友呀。
小紅:可是我還是會很孤獨。
媽媽:過一段時間你會好起來的。
小紅:哦,媽媽!(啜泣)
媽媽:你都已經(jīng)十二歲了,還這么愛哭。
小紅狠狠地瞪了她媽媽一眼,然后就跑回自己的房間里,關(guān)上了門。
這件事本來應(yīng)該有一個更愉快的結(jié)局。孩子的感受必須認(rèn)真對待,即使家長認(rèn)為情況本身并不嚴(yán)重。在小紅媽媽的眼里,與表姐的分離是很小的一件事,不值得傷心得掉眼淚,但是她的反應(yīng)卻沒有同情心。小紅的媽媽可以對自己說:“小紅很難受,我應(yīng)該盡力幫助她,讓她知道我明白是什么讓她傷心。我該如何做呢?先把她的感覺向她說出來?!币虼?,她說下面的任一句話都行:
“你是不是覺得,沒有表姐會很孤單的?!?/p>
“你是不是已經(jīng)開始想她了。”
“當(dāng)你們習(xí)慣在一起的時候,分開是很痛苦的?!?/p>
這樣的回答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產(chǎn)生親密之感。
當(dāng)孩子感到被理解時,他們的痛苦和孤獨感就會減少。當(dāng)孩子感到被理解時,他們對父母的愛也更深了。對孩子受傷的情感來說,父母的同情心是療傷最好的藥。
(3)
下面的對話說明了爸爸是如何通過同情消除兒子的怒氣的,他只是簡單地承認(rèn)了兒子的抱怨和情緒。
小明的父親上夜班,當(dāng)媽媽在白天上班時,就由父親照料家里。一天,當(dāng)父親從超市購物以后回到家時,發(fā)現(xiàn)八歲的兒子怒氣沖沖的。
父親:我看到一個生氣的男孩。事實上,我看到了一個非常生氣的男孩。
小明:我很生氣,事實上,我非常生氣。
父親:為什么?
小明(非常小聲):我想你,我從學(xué)校回家后,看到你不在家里,我很害怕。
父親:我很高興你告訴了我,你希望從學(xué)?;丶液笪以诩依?。
小明擁抱了一下父親,然后出去玩了。小明的父親知道如何改變兒子的情緒,他并沒有說明自己不在家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護(hù):“我要去買東西,如果我不買食物,你吃什么呢?”他也沒有問:“你為什么生氣?”他采取的做法是承認(rèn)兒子的情緒和抱怨。
大多數(shù)父母試圖說服孩子,想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抱怨很沒有道理,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父母們意識不到這種做法沒有用,這樣做只會導(dǎo)致爭論。
看了上面幾個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是不是也認(rèn)識到以后在與孩子的對話中,首先要想想孩子的話語中有沒有隱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