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類人,我稱之為“國學(xué)造謠家”。他們?yōu)榱梭w現(xiàn)先民的智慧或者自己的博學(xué),總要牽強附會出去許多說法來,甚至捏造事實。
關(guān)于筷子,他們也有一套說辭:筷子長七寸六分,代表了人有七情六欲;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對應(yīng)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這是中國人對人和世界的關(guān)系理解。
不少人看到以上的話時,心底總會不由自主產(chǎn)生自豪感。但我們只要稍微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以上全是在瞎說。
一、筷子的起源
關(guān)于筷子的起源,現(xiàn)在流傳有多種說法,但普遍認為筷子的出現(xiàn)與熟食有關(guān)?!翱曜幼钤绲碾r形當(dāng)是人們發(fā)明陶器開始煮食后,為便于在燙水中攪動食物,以避免黏貼、煮得不均勻而用的樹枝或竹棍。有時為了看看有沒有煮熟,也會夾而嘗之,由此逐漸演化為后來的進食之器。”相比其他近于神話的說法,這種說法當(dāng)是比較接近事實的。其他說法也暫未能找到文獻出處,只是說流傳于各地。
二、筷子長七寸六分
從筷子的起源來看,筷子長七寸六分就完全不可能了。隨手取用的樹枝,怎么可能每根都是七寸六分?只需要用起來順手,不為食物所燙傷即可。即使制作成木棍,也不可能每根是七寸六分。
而且,這還涉及一個度量衡制度的問題。關(guān)于長度,不同時期,就會有不同的制度,同一時期,不同國家,制度也不一樣。所以秦始皇才要統(tǒng)一度量衡。在古今各種制度中,最長的與最短的,計算出來能相差一倍。
再從出土或收藏家收藏的筷子來看,不同一雙筷子長度也相差甚大。
據(jù)《筷子春秋》一書介紹出土或流傳下來的筷子,兩漢時期,長度一般為25厘米至27厘米,最短的16厘米;從唐代中期以后筷子長度明顯增加,一般都達30厘米上下;而宋、遼、金、元時期,筷子長一般為20至25厘米上下;明代竹箸、木箸、骨箸、牙箸的長度比前代明顯增加,一般長為27至30厘米左右,銅箸在25厘米左右。清代竹、木箸長一般為27厘米左右,銀、銅、牙箸多為長20至25厘上下,也有長30厘米左右的。
據(jù)《筷子三千年》一書介紹,筷子收藏家藍翔先生收藏的筷子有長達37.5厘米的,而最短的僅有6.8厘米。
可以看出,筷子長度為七寸六分是不正確的,更不可能代表什么七情六欲了。你們家里買有有兩副筷子的,它們的長度都不一定相等。
三、筷子對應(yīng)天圓地方
筷子并不是必須要一頭圓一頭方的。難道古人要先給你們想好七情六欲、天圓地方、天地人三人,陰陽八卦這些東西,然后才來發(fā)明筷子?
古人最先使用樹枝或木棍的時候,筷子就是樹枝或木棍的形狀。從文物上來看,筷子也是有多種形制的。
直接看實物,事實勝于雄辯。
“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對應(yīng)天圓地方”的說法便不攻而破了。
四、持筷子的方法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和其他
這些說法就更是更是玄之又玄了,代表天地人三才,還有諸如筷子一動一靜代表一陰一陽。
古人一開始使用筷子,說不定就像孫悟空吃面一樣拿筷子的。拿筷子時,兩手指在上,兩手指在下,一手指在中間,代表天地人,為什么上下是兩個手指,中間只有一個手指呢?又哪個是天,哪個是地,哪個是人呢?
筷子的長度是不一的,筷子的形狀是多樣的,拿筷子的方法也肯定是慢慢調(diào)整變化的,筷子的適用場合也是在發(fā)生變化的。
《禮記·曲禮》: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梜,就是筷子?!肚Y》中還說:飯黍毋以箸。
筷子有一些民俗寓意是后來賦予的,比如與“快子”諧音,用來祝福新人。但筷子的叫法出現(xiàn)得很晚,這種寓意也肯定很晚才出現(xiàn)。至于七情六欲、天圓地方,那幾乎就是牽強附會的瞎扯了。
參考:藍翔《筷子三千年》
劉云、朱碇歐《筷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