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明朝抗倭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畢生抗擊外侮、捍衛(wèi)祖國的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余年,掃平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后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余年,保衛(wèi)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蒙漢民族的和平發(fā)展。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與《止止堂集》。 戚繼光還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fā)明多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zhàn)船、戰(zhàn)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yōu)于敵人;他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 馬上作 南北驅馳報主情, 江花邊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 都是橫戈馬上行。 評注:江花邊草,同時象征世俗。本詩是作者戎馬生涯的寫照。 曉征 霜溪曲曲轉旌旗, 幾許沙鷗睡未知。 笳鼓聲高寒吹起, 深山驚殺老阇黎。 評注:阇[shé]黎,梵語高僧之意。 望闕臺 十年驅馳海色寒, 孤臣于此望宸鑾。 繁霜盡是心頭血, 灑向千峰秋葉丹。 評注: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彈劾罷官。 宿阿育王寺 十里青青竹作圍, 連天山色欲西飛。 不因國憤沖雙鬢, 便與支公老翠微。 評注:支公,即晉高僧支遁。精研《莊子》與《維摩經》,擅清談。當時名流謝安、王羲之等均與為友。 題武夷 一劍橫空星斗寒, 甫隨平北復征蠻。 他年覓得封侯印, 愿學幽人住此山。 評注:武夷,即福建武夷山。 過文登營 冉冉雙幡渡海涯, 曉煙低護野人家。 誰將春色來殘堞, 獨有天風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 潮來不見漢時槎。 遙知百國微茫外, 未敢忘危負歲華。 評注:嘉靖32年(1553)作于山東,時年26歲。 “水落”句:傳說秦始皇作石橋,欲渡海看日出處。時有神人驅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輒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 “潮來”句:。漢武帝令張騫使大夏,尋河源,乘槎經月而到一處。又,文登所屬登州故治為山東蓬萊,漢武帝曾于此望海中蓬萊山。 登盤山絕頂 霜角一聲草木哀, 云頭對起石門開。 朔風虜酒不成醉, 落葉歸鴉無數(shù)來。 但使玄戈銷殺氣, 未妨白發(fā)老邊才。 勒名峰上吾誰與, 故李將軍舞劍臺。 評注:盤山在今天津薊縣,古有“京東第一名勝”之譽,山頂有唐開國名將李靖舞劍臺 登石門驛新城眺望 萬壑千山到此寬, 邊城極目望長安。 平生自許捐軀易, 遙制從來報國難。 尚有二毛驚歲變, 偶聞百舌送春寒。 廟堂只恐開邊釁, 疏草空教午夜看。 評注:“捐軀易”而“報國難”,多少忠臣良將的共同心聲! 韜鈐深處 小筑慚高枕, 憂時舊有盟。 呼尊來揖客, 揮麈坐談兵。 云護牙簽滿, 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評注: 韜鈐,古代兵書《六韜》、《玉鈐篇》的并稱,后泛指兵書,借指用兵謀略。題意為:談論用兵韜略引發(fā)的深層志趣。 “云護”句:看兵書一直看到天黑。云護指天黑,牙簽代兵書。 末聯(lián)“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如同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一樣,已成為戚繼光留給后世的勵志名句。 凱歌 萬眾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 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 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 號令明兮,賞罰信。 赴水火兮,敢遲留! 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 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評注:這是一首騷體詩,也是我國第一首軍歌歌詞。
編輯:新文、王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