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游牧民族的,是不是覺得他們的騎兵很厲害,還可以無憂無慮的在大草原晃蕩,走到哪都可以“馬兒不吃回頭草”?以前看到草原上的蒙古包,就像在外扎營一樣,覺得游牧民族都是居無定所的,但這是錯的,事實上,游牧民也是換種方式“定居”的。
背景:地理上,草原地帶干冷,雪大,不易植被牲畜存活
草原地帶普遍都偏干冷,尤其是冬天時候,氣溫極低,草會凍死,甚至是直接被大雪所覆蓋。在九月份的時候有些地區(qū)還在享受空調(diào)的涼爽,但在呼倫貝爾就已經(jīng)開始下起雪來了,所以游牧民有大半年都是在固定的冬季營地過冬的。
什么樣的地方適合游牧民族做營地呢?一般都會選擇氣候溫暖,靠近山和森林,大家聚集在一起形成群落居住。
策略:靠山吃山,資源豐富,抵御嚴寒
有人曾說過將羊糞累積起來就可以保溫,但這并不科學(xué),實際上游牧民過冬全靠有大山。大山能夠提供豐富的木材,無論是生活、交通、武器都要靠大山里的資源,比如馬車、蒙古包、弓箭等。另外高大的山脈能夠擋住寒冷的大風(fēng)。
說起歷史上中原和匈奴的各種戰(zhàn)役,也是在各種山上進行的。燕然山南麓有個城叫趙信城,是西漢時候趙信打敗了匈奴,之后讓這些匈奴建造了城池,后來被漢軍攻破了。前幾年有考古學(xué)家發(fā)現(xiàn),游牧民在唐朝的時候在西伯利亞造過城。
冬天讓游牧民們艱難的抵抗。一次特大暴風(fēng)雪就有可能滅到整個部落,就算是現(xiàn)在,牧區(qū)的人也非常害怕過冬,貞觀元年就記載過匈奴們在面臨大雪之際,羊馬多數(shù)都被凍死,匈奴普通百姓都快餓死了,以至于無法抵抗敵軍的來襲,差點就被滅亡了。
“定居”方式:夏季一個營地,冬季另一個營地,來回住
等熬過寒冷的冬天,游牧民們就要離開營地去放牧,當然也不是隨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的,每處草原都是有專門的幫派管理的,大家要按照規(guī)矩放牧,不得到處亂走。游牧地區(qū)夏季短暫,大家必須要抓緊時間收割晾曬牧草準備過冬,所以比起農(nóng)耕的,無非是多了一個地方“定居”,夏季固定一個地方,冬季又是另一個營地,來回住而已。
這也是為什么游牧民喜歡在秋冬季節(jié)南下?lián)尳倭?。夏季因為非常短暫,所以大家為了過冬而收割晾曬;冬季的時候就不需要有勞動力做事情,而中原地區(qū)的冬季剛好是收割儲藏糧食的時候,剛可以派一些男丁去中原搶糧食。
游牧民族的“定居”是中原大軍突襲勝利的有利因素
歷史上非常出名的唐滅東突厥之戰(zhàn),在唐貞觀三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唐王朝為了消除北方邊境的威脅,派出李靖、李勣等人正月出兵突襲,趁著突厥剛遭受了一場大雪災(zāi),還沒有恢復(fù),一舉攻破突厥人的城(突厥人冬天是住城里的),并且順利抓住了頡利可汗,滅亡了東突厥。
漢武帝時期,一般遠征都會挑選春季出兵。中原處于春季,那么草原就是冰天雪地,所以這也是匈奴人最脆弱的時候,牲畜瘦弱糧草最少,而且還沒離開營地,整個草原地帶適合過冬的地方也沒幾個,有經(jīng)驗的人馬上就能推測出來匈奴人在什么位置。
一次,匈奴右賢王以為衛(wèi)青帶領(lǐng)的漢軍不能到這里,于是就放松了警惕,喝醉了酒,誰知晚上漢軍就到了,還包圍了右賢王,右賢王趕緊帶著愛妾逃跑,然而沒多久校尉郭成就找到了右賢王躲藏的地方,還抓住了上萬人,千百萬牲畜,這顯然是早就摸熟悉了他們的位置。
所以說游牧民并不是居無定所的,他們是有固定的營地和城池,所以只要掌握了時間和地理位置,中原軍隊舍得派出足夠強勁的精兵,愿意付出大代價,是完全可以主動打到他們家門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