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環(huán)水繞”——昆侖神話衍生的園林模式(下)
(2)選擇山水俱佳的地點造園
“山環(huán)水繞”園林模式不僅體現在對仙境的構想上,也體現在造園地點的選擇上。
在選擇造園地點時,人們普遍認為,山清水秀的環(huán)境是造園的最佳地點。
明代著名造園家文震亨在《長物志·室廬》中,對各種園林基地作了分析比較和排列,他說:“居山水間為上,村居次之,郊區(qū)又次之”,將山水地評為第一等。
同時代的造園家計成也完全贊同上述觀點,他在《園冶·相地》中寫道:“園地惟山林最勝,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p>
明代兩部重要園林專著
自然山林高低起伏的地形和芳草雜樹、小鳥小獸等動植物對塑造園林景色極為有利,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自成天然之趣。
要是園林濱江、臨湖而建,那么其浩渺的水面也正是造園的絕佳條件。正如計成所說的:“江干湖畔,深柳疏葦之際,略成小筑,足征大觀也?!?/p>
只要看看留存至今的古典園林,凡是處在山林或江湖環(huán)境中的,幾乎都將山水作為著重描繪的主題,它們的景色也比其它園林有更濃郁的山野趣味。
在我國文化名城的郊野山水風景地帶,如揚州瘦西湖及蜀崗,鎮(zhèn)江南山,無錫惠山及太湖之濱,蘇州石湖及靈巖、天平山,杭州西湖等地,自古至今都是園林薈萃之地。
杭州西湖
北京西北郊的昆明湖、玉泉山一帶,從元代和明代開始,就集中了許多園林,到清代中葉,除了所謂“三山五園”等大型山水宮苑之外,光是私家園林便有35座。之所以會如此集中,主要是因為那里有山有水,能造出好景來。
山水風景地并非一定要去郊外尋覓,如果城中有山有水,則更是營建園林的好地方。
例如,江南名城常熟的虞山,“十里青山半入城”,山中清澗奇石、絕壁危峰俱全,自古就是造園的勝地。據史書記載,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當年就選中了這塊城中山林地建造“讀書臺”,作為他選編《文選》的閱讀研究之地,后來這里就成了一個以古遺跡和山林景色著稱的園林。
昭明太子讀書臺
(3)修筑臺、榭等高大建筑
除了“山環(huán)水繞”模式外,昆侖神話對園林的第二個影響是園林中,尤其是早期園林中“臺”的出現。
“臺”是用土堆筑成的高臺,它的用處是登高以觀天象、通神明。
昆侖山山勢雄偉,高聳入云,被古人設想為天神在人間居住的地方,是一座神山,但如前面所說,神山往往是難以企及的,因此統治者就只能模擬神山,筑臺登高,以便和天上的神明溝通。
秦漢及其以前,帝王筑臺之風極其興盛,傳說中的帝堯、帝舜、夏啟都曾修筑高臺以通神靈。殷紂王建鹿臺“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臨望云雨”。周代的天子、諸侯也紛紛建臺,其中如周文王的靈臺、周靈王的昆昭之臺、楚靈王的章華臺、吳王夫差的姑蘇臺等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臺。
姑蘇臺
臺上建造的房屋叫做“榭”,除了通神之外,還可以登高遠眺,觀賞風景。榭建成后,臺的觀賞游覽功能逐漸上升,并逐漸與園林相結合,成為宮苑里面的主要建筑物。
秦漢時期,這種風氣依然長盛不衰。漢武帝在建章宮所建的通天臺,也是受了昆侖神話的啟發(fā),希望以臺體的高峻達到通天的效果。
秦漢之后,園林中再難見到人工堆砌的高臺,取而代之的是假山、樓閣這些象征性的符號。
(4)模擬“仙境”造園林
模擬“下都”瓊樓玉宇,是古代宮苑又一傳統,也是昆侖神話對園林的第三個影響。
據說,夏朝最后一任君主桀和商朝最后一任君主紂,都曾以極大的熱忱復制過昆侖山中的“傾宮”“璇室”,以致耗盡國力。
昆侖山中的玄圃和疏圃更是古代帝王園林所模仿的范本,有時甚至常常直接以“玄圃”“疏圃”來冠名。
南京玄武湖玄圃
例如,南朝“玄圃園”始建于南北朝宋元嘉時期,陳朝末年被毀。經考證,其位置大約在今南京市珠江路河道以南的桃源新村一帶。園內山、水、建筑、動植物繁多,景色精美。從南齊文惠太子蕭長懋到南梁昭明太子蕭統,玄圃園實現了由極盡奢華、縱情聲色的游樂園,到陶冶情操、治學樹業(yè)的文人園的轉變與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