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快樂旅行之三
老城集市廣場就在華沙老城的中心,也絕對算得上華沙地標性的廣場,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700多年前的中世紀,直到18世紀初,老城集市廣場一直是華沙的城市中心。集市廣場被色彩艷麗的老房子包裹著,四周遍布眾多的店鋪、酒吧和餐館,禮品商店和手工作坊大多也云集其中。青石鋪就的小街巷,從廣場的各個方向伸展開去,盤格交錯,曲徑通幽。清脆的馬蹄聲不時從廣場外傳來,仿佛一次次地傳遞著中世紀的華沙氣息。
廣場當中最吸引游客的當屬美人魚雕像了,這座手持利刃和盾牌的美人魚是華沙的標志,雖歷經戰(zhàn)火卻完好無損,真好像波蘭人堅強不屈的性格一樣。關于這座美人魚雕像,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16世紀末,老國王齊格蒙特三世為了尋找國都地址,游遍全國也沒找到如意之處。有一天,他拖著疲憊的身子來到維斯瓦河畔,被這里波光粼粼、芳草滿地的美景所吸引。就在他陶醉于景色之中時,一條美人魚從水中躍出,坐在河中的巖石上,唱了一首一對兄妹華爾和沙娃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唱罷之后,便領著老國王去看望這對兄妹。華爾和沙娃向國王提議,就把您的首都建在這里吧!老國王居然愉快地接受了,并決定把新首都就取名為“華爾沙娃”。新首都確立之后,波羅的海王便賜給美人魚一把利劍和一個琥珀盾牌,讓她永遠保衛(wèi)這座城市。華爾沙娃慢慢被簡稱為華沙,而美人魚自然也就成為500多年來華沙的象征了。
華沙老城里85%的建筑都是二戰(zhàn)以后修復和重建的,但這絕對不會降低人們欣賞它的興趣度。老城中值得觀賞的建筑、雕塑、教堂、博物館比比皆是,我們就是用一天時間來慢慢品它的。
華沙老城的重建要從二戰(zhàn)前說起,當時希特勒狂言,要用最短時間消滅波蘭。事實證明,這還真就并非狂言,德國占領波蘭確實僅用了一個月零一天的時間。盡管在開戰(zhàn)前,波蘭人不屑希特勒的狂言,但他們也非常清楚波蘭政府的懦弱無能。出于對國家建筑文化遺產的熱愛,華沙大學建筑系的師生們,把華沙古城的主要街區(qū)、重要建筑物都作了測繪記錄。戰(zhàn)爭一爆發(fā),他們便把這些圖紙資料全部藏進山洞。盡管戰(zhàn)爭將房屋街道毀了,但這些建筑的形象資料卻保存了下來。
據(jù)說,華沙老城被國際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一件特例,因為世界遺產絕對拒絕接受重建的東西。但華沙人民自發(fā)起來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為世界所有古城的保護作了示范,也對歐洲各國古城的修復和重建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自然也就理所應當了。下面第一張照片是華沙老城里一座教堂的鐘塔,花差不多兩歐元就可以登上塔頂俯瞰華沙城市風貌。在歐洲旅行,只要有登高的機會,本老頭是絕對不會放過的。俯瞰歐洲各個國家的古城,絕對是一件特別快樂的事兒。
下面這組照片是我在華沙老城里拍的門窗。在我心里,這些建筑中的細微之處,即訴說了歷史,也蘊含了文化,更隱喻著藝術和風俗。它在告訴過往的人們,時間久的東西,味道更濃。
下面幾張照片我不說您也應該知道她是誰了吧!在波蘭歷史上,應該說在世界歷史上,最為偉大的女科學家,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居里夫人。照片里的這棟房子是居里夫人在華沙老城里的故居,因為對居里夫人的生平和成就多少有些了解,我們也就沒再多花時間進去參觀。這是華沙老城里非常普通的一棟街邊三層小樓,看上去既樸素又簡陋,仿佛在詮釋著居里夫人一生的節(jié)儉。據(jù)說,原來的老房子在二戰(zhàn)時被夷為平地,今天看到的房子是二戰(zhàn)后按原貌重新翻蓋的。
波蘭,在世界上發(fā)聲的幾率非常低,但這一點也不說明這個國家在歷史上對世界的影響和給世界文明的進步沒有做出貢獻。居里夫人僅僅是其中之一,還有哥白尼,還有肖邦,還有很多著名人物,接下來的旅行日記我就想講講肖邦的故事吧!
華沙,比我想象的好很多,空氣清新,植被茂密,街道整潔,路人友善。街道兩旁掛滿野果的大樹,街心花園懶散閑游的野鴨,隨處可見的追憶二戰(zhàn)死去將士和民眾的紀念碑,包括記錄歷史的那些老房子、古建筑,仿佛都在告訴人們,這是一座古老城市,也是一座歷經磨難的城市,更是一座走向新生的城市。盡管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時間并不長,居民的生活水準與周邊的很多國家相比還有很大距離,但歐洲文明的基因早已扎根在城市之中。當然,我們還要繼續(xù)游走華沙,我就想,“親眼所見”才能引發(fā)“心有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