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是他,就是他,我們的朋友,小哪咤!”去電影院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時,我的耳畔一直響著這首童年熟悉的歌曲,卻沒想到,我們的好朋友小哪吒,以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姿態(tài)出現在熒幕。
這個小哪吒的模樣,并不好看,據說當初制片方在N多張手稿里面,挑選了最丑的一版形象。他是怎么來的呢?影片開始,天地靈氣孕育出一顆能量巨大的混元珠,由于混元珠吸收的能量過雜,有正有邪,于是,元始天尊將混元珠提煉成靈珠和魔丸。
天尊命令太乙真人將靈珠托生于陳塘關李靖家的兒子哪吒身上,然而,由于太乙真人的玩忽職守,靈珠在投胎前被申公豹用魔丸調換了,本應是靈珠投胎的小哪吒,成了魔丸投胎的混世小魔童。
而靈珠,則轉生為龍王三太子敖丙。比靈珠變魔丸更扎心的是,因為擔心魔丸為禍人間,元始天尊啟動了天劫咒語,3年后天雷將會降臨,摧毀魔丸。
既然你們都不認可我,那我就壞給你們看
因為是魔丸轉世,哪吒生來就被當作異類,當作妖怪。父親為了避免他出去傷害人,將他圈在一個小小的結界里,派人看管,他的母親,為了給他積更多的善,忙著去斬妖除魔,能給予他的陪伴也少,他一個人在這個小小的世界孤獨地長大。
有時候,他會搗亂,偷偷跑出去,然而,沒有一個人愿意親近他,唯一的一次,哪吒回憶起,一個小女孩想要跟他一起玩,她友好地看著他,他臉上出現欣喜的笑容,然而,小孩子的家人大駭,不由分說地抱走了小女孩。 所有人都覺得他是妖怪,只要他出現的地方,人們不是逃跑就是想要殺死他,小小年紀就承受如此不公平的對待,時間久了,小哪吒自己也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妖怪吧。
那些肆意的傷害,一次又一次,觸發(fā)了哪吒骨子里的魔性,他開始跟村民對著干。
當父母希望他跟太乙真人學本事,斬妖除魔保護百姓時,他不屑地說:“為他們斬妖除魔?他們也配?”“他們把我當妖怪,我就妖怪給他們看!”倔強的言語里,藏著的卻是不曾被接納的傷。
哪吒從未放棄做一個美好的人,可是一次次的被傷害,一次次被誤解,一次次被中傷,一次次被否定,于是他憤怒、發(fā)泄、甚至想破罐子破摔,這多么像我們的成長!電影即生活,生活里也有這樣一種悲?。耗阏f我是個壞孩子,我就壞給你看。
《壞孩子的天空》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大勝和信治是一對好朋友,因為被老師鄙視,他們就去燒掉老師的汽車。
因此,人們覺得他們是壞孩子,是無藥可救的那種壞,可是,他們真的只有壞的一面嗎?并不,他們曾經為了鋤強扶弱,不惜豁出性命跟黑社會逞強,可這一切,沒人愿意去看一看。
沒人在乎他們的脆弱,更沒人知道,他們只是需要一點存在感。貼上了“壞孩子”這個標簽,他們就再也無法被這個世界理解。而他們唯一能做出的反抗就是:你認為我壞,我就壞給你看。
因此,他們變本加厲,上學期間經常逃課,喜歡捉弄老師和同學,有時也會去敲詐同學的零花錢喝酒抽煙......
就算全世界不接納你,父母都會接納你
這部電影讓我覺得暖心的是,片中的親子之情。在40年前的動畫片《哪吒鬧?!分?,那個7歲的小孩子,需要反抗一切,包括他的父親,幸運的是,在這部影片中,小哪吒需要反抗的,只有他的命運。
因為是魔丸轉世,哪吒一出生就注定會給人帶來災難,不知道要死多少無辜之人,而且就算排除這個,因為天劫咒語,他也最多只能活三年。所以,他剛出生,太乙真人便要殺死他。這個時候,他的父母舍命維護,給了他生存的機會。
當看到兒子無聊,媽媽陪他踢毽子,哪怕弄得一身是傷,甚至要穿上鎧甲,也堅持陪到孩子玩開心了為止。
因為兒子只有3年壽命,哪吒的媽媽說,希望他一輩子開心就好,而爸爸卻說服媽媽,不要讓孩子的一生活得渾渾噩噩,在哪吒“天劫”將到之時,李靖送他去太乙真人處修行,并非是想困住他,怕他在人間作惡,而是希望他有限的人生活得更豐富。
為了鼓勵哪吒,父母謊稱他是靈珠轉世,只要好好修煉,便能獲得百姓愛戴。為了這個理想,哪吒拜太乙真人為師,潛心修煉,一心求得世人的認可。
當哪吒闖禍,父母沒有懲罰他,而是及時幫助他善后。因為知道哪吒內心極度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為了討哪吒歡心,不茍言笑的父親,甚至利用自己是總兵的身份,跪請所有人來為哪吒慶生。 最讓人淚目的是,李靖上天求到改天換命符,決定在天雷滅魔丸時,以命換命,替自己的兒子去死。
不管是善解人意的母親,還是沉默寡言的父親,他們至始至終都在給予兒子無條件的愛,他們一直在斡旋,斡旋在偏見、宿命與兒子之間。
也正是父母無條件的接納,最后當哪吒被申公豹戳穿自己是魔丸轉世的身份后,信念崩塌,失去理智時,父愛仍然能喚醒他心中的良知,喚醒那個假裝自己是個惡魔的孩子,他主動戴上乾坤圈,接受了對自我的約束。最后和好朋友敖丙一起攜手,成功拯救了村民。
當外界不如你所愿時,給你的孩子正向的解讀
我們常常說,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怎樣做,孩子才會怎樣。可是,做父母的可以為了孩子去改變自己,但是,我們沒有權利要求別人也做同樣的改變。
就像小哪吒,即使他是一個長得不那么好看,也不那么可愛的小魔童,他的爸爸媽媽也會把他當寶貝,捧著,愛著??墒?,他們左右不了這個世界上其他人怎么對待這個孩子。 這個時候,父母很有必要給孩子另一種解讀。告訴孩子,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并不會被世界上所有的人喜歡,有的人運氣好,只有少數人不喜歡他,有的人運氣不那么好,會有很多人不喜歡。
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活在別人的評價里,而是在不斷了解自我的過程中,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常如此。我的一個朋友說曾經講了一個發(fā)生在她孩子身上的故事。
孩子6歲時,她帶著兒子去親戚家做客。幾個大人在聊天,幾個孩子在一起玩,玩著玩著,幾個孩子之間發(fā)生了一些矛盾,她看到兒子手里拿著一把木質的劍一樣的玩具,不肯給另外一個小朋友。
這時候一個親戚直接走過來,沒有問發(fā)生了什么,看著當時的那個場景,就直接對著她兒子說:“你怎么這么小氣呢,把玩具給弟弟玩一下嘛,這玩具又不是你的,男子漢怎么這么小氣的呢?”
他兒子當時就委屈得快要哭了。他很難過地把劍放下,愣在那里,想哭又不敢哭,但是內心好像又在忍著很大的委屈和難過。
這個媽媽看到之后,沒有急于去保護孩子,也沒有急于參與到這個事情當中去,她只是安靜地走到小哈身邊,很自然地和周圍的人點了一下頭,做一個簡單的示意和打招呼,就牽著孩子的手,安靜地走到了另外一個房間。
把門關上,兒子就開始哇哇地哭。媽媽說:“很難過,對吧?”兒子說:“是的。我是怕這個劍他們玩的時候會受傷,想幫忙收起來的?!?div style="height:15px;">
媽媽說:“所以,剛才你是被誤會了,是嗎?你沒有把劍給那個小朋友,是希望大家都不會玩這個,怕傷到別人,而不是像剛才被誤會的那樣,想要獨占這個東西,不愿意分享,對不對?”
媽媽說:“你是不是因為長輩這樣說你,一方面覺得委屈,另外一方面也會覺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小氣,是嗎?”兒子說:“是的?!?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