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天使降臨,Ta的一舉一動一哭一笑,都牽動著爸爸媽媽的心。看著Ta巴眨著睜開眼睛,再呆萌地把小手舉起,接著塞到嘴里,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每一個細微的舉動,父母們都恨不得一一分解,記錄,轉換成畫像永久保存在腦海里。
點擊加載圖片
對于吃手這件事情,有的家長很欣喜:我家寶貝好聰明哦,一出生就會吃手了;有的家長好焦慮:是不是沒吃飽,Ta為什么要吃手?
01.吃手的原因
反射行為
新生兒具有很多原始的反射行為,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吮吸反射就是其中的一種。
即使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胎寶寶就已經(jīng)開始懂得把手放到嘴巴里吮吸了,在醫(yī)院孕檢的超聲檢查中,時不時就會捕捉到胎寶寶正在吃手的奇妙畫面。
直到出生,在被娩出的第一個小時里,健康足月的新生寶寶就能夠自動開啟吮吸的模式,憑借本能自主在媽媽的乳房上吮吸了。
依戀行為
新生期的寶寶,依然延續(xù)子宮的狀態(tài),對于此時的Ta們來說,和媽媽是不分你我渾然一體的,在生命的最早期,吮吸乳頭的動作和感受,構成了寶寶對媽媽的初始記憶。
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媽媽即便有充分滿足寶寶的意愿,也總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沒辦法做到24小時隨時候命。
當媽媽的注意力沒有在自己身上,或者離開身邊,寶寶取而代之吮吸自己的手指,意味著寶寶想媽媽了,吮吸手指的這個動作就好像是呼喚媽媽回到身的聯(lián)想,心理學上把這叫做過渡性客體,是特別正常且寶貴的自我安撫的途徑,寶寶通過這個行為緩解焦慮,自我滿足,也由此表達對媽媽的想念。
如果這時家長無法接受吃手的行為,簡單粗暴地制止,會使寶寶內心產(chǎn)生更大的焦慮,因為這對于小寶寶而言,可能意味著媽媽再也回不來的恐懼。
探索行為
嘴巴是寶寶出生后和子宮外的世界建立連接的窗口,在生命的初始階段,寶寶是用嘴巴去感知周遭的一切的,所以最早的探索行為,也出現(xiàn)在手和口的配合之間。
當一個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自己是被呵護的、被期待的,內心足夠的安全,注意力也就開始轉向更寬廣的天地,進入探索的階段了。
好奇心是天性使然,從吃手開始,再到吃腳,再到可以被掌控的任何物品,都可能會被塞到嘴巴里盡情地或舔或咬,在這個過程中實現(xiàn)手指的分化,手眼的協(xié)調,再逐漸分離出自我和非我。當吃手的技能變得爐火純青,又繼續(xù)向高階發(fā)展其它的能力,同時也伴隨著智力的大飛躍。
所以吃手,確切地說,吮吸這個動作,弗洛伊德把這稱之為口欲期,溫尼科特老爺子進一步分解為兩層含義:主旨是寶寶想跟媽媽在一起,是依戀行為和探索行為的總和,孩子以此一步步走向可觸摸的世界。
02.吃手需要糾正嗎
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對于小寶寶來說,吃手是作為一件正常的事情而存在的,那可能有家長盆友又會追問,持續(xù)多長時間合適?會不會就此一直吃下去?
這也情有可原,畢竟對著一臉萌噠噠兩手濕嗒嗒的寶寶,還是有不少新手家長表示就是無法淡定的。
關于這一點,具體問題還得具體分析。我們知道吃手這個行為在出現(xiàn)在早期是正常的,在出生后的至少第一年到第二年的時間長度里,吃手幾乎是大多數(shù)寶寶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是停止吃手后又再頻繁重新出現(xiàn)這種行為、或者大于四歲的孩子依然吃手,就需要考慮是否屬于退行的現(xiàn)象了。
比如說:媽媽的離開、強制性的斷奶、情感上的被冷落、二寶的出生等,安全感缺失的寶寶,都會通過無意識的倒退性的表現(xiàn),意圖去獲得媽媽更多的關注,努力把原來的媽媽找回來。
只有當長期吃手,才需要考慮是否影響口腔頜骨、乳牙及牙床的生長;而長期吮吸同一根手指同一個部位,也可能帶來負壓性吸吮傷的風險。這就需要及時轉介兒童心理和行為發(fā)育相關專科進行咨詢評估了。
03.怎樣保持手部衛(wèi)生
好吧,既然如此,為娘不干預,娃你大膽繼續(xù)吃??墒遣恍l(wèi)生怎么辦——洗洗更健康嘛!
厘清了吃手背后的歸因,充分滿足孩子的口欲后,我們還可以做的,就是常常為寶寶清潔小手和口周皮膚,以及生活的環(huán)境,給予寶寶一個寬松的、充分接納和包容的氛圍,然后,靜待花開。
孩子的成長,都是在不斷倒退中前行的。請務必相信,寶寶總是一邊從媽媽的懷抱里掙脫離開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一邊回頭看,確認媽媽是不是還在原地看著Ta。
不必疑慮,一個已經(jīng)體驗過恣意奔跑的孩子,是不是還會回到爬行階段不愿站立起來的。更多的時候,吃手是成長的必經(jīng)階段,用我們更多更高質量的陪伴和愛,來替代莫須有的擔心和糾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