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造紙、蒙恬制筆,古圣先賢給了我們工具,不用懷疑,拿起工具紀錄就對了。每天記錄孩子“好的表現(xiàn)”、“不佳的表現(xiàn)”、“剛好的表現(xiàn)”。
若你可以很快地寫出好的表現(xiàn)多于不佳表現(xiàn),那么,請繼續(xù)保持,并給予孩子多點信心,然后請隨著時間一起見證奇跡,一起看到孩子得進步。但若發(fā)現(xiàn)“不佳的表現(xiàn)”竟然遠多于“好的表現(xiàn)”或“剛好的表現(xiàn)”,那就代表在你腦袋里,你對于孩子的形象是負面的,應該要開始調(diào)整一下對孩子可能有的想法了(還記得嗎,好者恒好,壞者更壞),絞盡腦汁想辦法多寫些孩子好的表現(xiàn)吧。
此外,額外提供小小調(diào)整對孩子行為預期想法的小技巧,日本人曾有“言靈”一詞,認為在言語中,有著一股不可輕視的力量,而心理學也有類似的框架效應(framming effect)一說,說明語言對于思考的影響。因此當你除了做紀錄外還想要有更多調(diào)整自己對孩子預期的方式外,嘗試調(diào)整自己說出口的話吧,從“強調(diào)負向”改成“強調(diào)正向(但不忽略負向)”的說法吧。如:“孩子今天又打人了”換成“孩子早上都有控制自己,不讓生氣惡魔控制他,只可惜下午有和人動手沖突”。漸漸的,你會發(fā)現(xiàn)你可以看到孩子更多不錯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