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脈“和“督脈”是中醫(yī)經(jīng)絡體系中十四經(jīng)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稱“任督二脈”。 “真氣學說”則是中醫(yī)“氣學說”的構成部分,而所謂“真氣運行”,則主要是指“真氣”在人體經(jīng)絡體系中的運行方式。中醫(yī)關于“經(jīng)絡”(包括“任督二脈”)和“真氣”學說的認識及發(fā)展和完善,也同樣伴隨整個中醫(yī)基本理論學說和診療體系的逐步發(fā)展與完善,經(jīng)過了長期的探索與不斷創(chuàng)新。
一、經(jīng)絡的中醫(yī)學整體認識發(fā)展及人體經(jīng)絡圖的描記與創(chuàng)新完善
1、古代經(jīng)絡圖
古代醫(yī)家對經(jīng)絡的記載,首先是用文字來記述,在后來的發(fā)展中才繪制了經(jīng)絡圖。
①中國最早的醫(yī)書《內經(jīng)》、《難經(jīng)》中記載了較為完整的經(jīng)絡線路,但沒有經(jīng)絡圖。晉代《針灸甲乙經(jīng)》雖對經(jīng)絡作了系統(tǒng)的記述,并詳細地記載了各經(jīng)絡線所屬的穴位,但也無經(jīng)絡圖。漢代以前未見有關于經(jīng)絡圖的記載。
②后來在《隋書經(jīng)籍志》中出現(xiàn)經(jīng)絡圖的記載,如《十二人圖》一卷,《黃帝十二經(jīng)脈明堂五臟人圖》一卷,《扁鵲針灸圖》三卷,《針灸圖經(jīng)》十卷??上В@些都已佚傳。
③流傳至今的經(jīng)絡圖多為宋代以來的作品,如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此書分別載有經(jīng)絡圖三幅,經(jīng)穴圖十二幅。元代滑伯仁所著的《十四經(jīng)發(fā)揮》一書,完整地繪出了經(jīng)絡穴位分布的經(jīng)線,并初步使用透視法繪出了部分通達內臟的經(jīng)絡線。明清兩代所繪的經(jīng)絡穴位圖多沿用此書。
④本文采用的第一張全身圖是1026年出版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圖1),第二、三張全身圖是1624年出版的《類經(jīng)圖翼》(圖2、圖3)。
圖1、1026年版《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正面經(jīng)絡圖
圖2、1624年版《類經(jīng)圖翼》全身經(jīng)脈正面圖
圖3、1624年版《類經(jīng)圖翼》全身經(jīng)脈背面圖
2、十四經(jīng)描記
本文采用十四經(jīng)彩色圖為1954年版《新針灸學》仿制的《十四經(jīng)發(fā)揮》圖,圖的說明采用《內經(jīng)·經(jīng)脈》篇的原文及王惟一、滑伯仁注解。從目前來看,《十四經(jīng)發(fā)揮》中的圖和文字說明,都存在著不少問題,但作為歷史性圖解還是較為全面的(藺云桂《經(jīng)絡圖解》P1,福建科技出版社)(見圖4—圖17)。
⑴手太陰肺經(jīng)
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際,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靈樞?經(jīng)脈篇》)
圖4、手太陰肺經(jīng)之圖
⑵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靈樞?經(jīng)脈篇》)
圖5、手陽明大腸經(jīng)之圖
⑶足陽明胃經(jīng)
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huán)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fā)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沖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沖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靈樞?經(jīng)脈篇》)
圖6、足陽明胃經(jīng)之圖
⑷足太陰脾經(jīng)
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靈樞?經(jīng)脈篇》)
圖7、足太陰脾經(jīng)之圖
⑸手少陰心經(jīng)
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后廉,行太陰心主之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抵掌后銳骨之端,入掌內后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靈樞?經(jīng)脈篇》)
圖8、手少陰心經(jīng)之圖
⑹手太陽小腸經(jīng)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于顴。(《靈樞?經(jīng)脈篇》)
圖9、手太陽小腸經(jīng)之圖
⑺足太陽膀胱經(jīng)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腘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腨)內,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側。(《靈樞?經(jīng)脈篇》)
圖10、足太陽膀胱經(jīng)之圖
⑻足少陰腎經(jīng)
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踹(腨)內,出腘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靈樞?經(jīng)脈篇》)
圖11、足少陰腎經(jīng)之圖
⑼手厥陰心包經(jīng)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靈樞?經(jīng)脈》篇)
圖12、手厥陰心包經(jīng)之圖
⑽手少陽三焦經(jīng)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靈樞?經(jīng)脈》篇)
圖13、手少陽三焦經(jīng)之圖
⑾足少陽膽經(jīng)
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后;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抵于(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靈樞?經(jīng)脈》篇)
圖14、足少陽膽經(jīng)之圖
⑿足厥陰肝經(jīng)
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腘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huán)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靈樞?經(jīng)脈》篇)
圖15、足厥陰肝經(jīng)之圖
⒀督脈
督脈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于腦。楊玄操注:入腦后,“上巔循額至鼻柱下水溝穴。”(《難經(jīng)?二十八難》)
圖16、督脈之圖
⒁任脈
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素問?骨空論》)
圖17、任脈之圖
二、任脈的中醫(yī)本質認識
1、任脈的體表經(jīng)絡穴位連線圖
⑴任脈分布線
軀干正面自恥骨沿腹胸正中直上至頸(見圖18);頭頸部沿氣管前上行,繞下頜正中至口,別而繞口,在兩口角上行,經(jīng)眶下孔上行入目(見圖19)。
⑵任脈交會經(jīng)絡
在會陰部與督脈、沖脈、足少陰經(jīng)相會。在曲骨穴與足厥陰經(jīng)相會。在關元穴、中極穴與足太陰經(jīng)、足厥陰經(jīng)、足少陰經(jīng)相會。在陰交穴與足少陰經(jīng)(《針灸大成》)相會。在下脘穴與足太陰經(jīng)相會。在中脘穴與手太陽經(jīng)、手少陽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相會。在上皖穴與足陽明經(jīng)、手太陽經(jīng)相會。在膻中穴與足太陰經(jīng)、足少陰經(jīng)、手太陽經(jīng)、手少陽經(jīng)(《針灸大成》)相會(按:在曲骨、中極、關元、陰交、下脘、中脘、膻中等穴所會的經(jīng)絡都是從腹內線發(fā)出分布于體表穴位的絡脈,屬365絡,在此只能用經(jīng)絡穴位連線)。
在天突穴、廉泉穴與陰維脈、會厭脈(腎經(jīng)的分支)相會。在承漿穴與足陽明經(jīng)、手陽明經(jīng)(《針灸大成》有督脈)相會。在口唇與督脈、沖脈、足厥陰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手陽明經(jīng)相會。在地倉穴與足陽明經(jīng)、陽蹺脈、陽維脈、沖脈相會。在四白穴與手少陰別絡(出于面合目內眥線)手太陽經(jīng)(別胛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線)、手少陽經(jīng)(下胛至(出頁)線)、足少陽經(jīng)(抵于(出頁)線)、足陽明經(jīng)相交會。在承漿穴與足陽明經(jīng)、陽蹺脈相會。
⑶任脈所發(fā)穴位
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皖、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圖18、任脈體表經(jīng)穴連線
圖19、頭頸部體表經(jīng)穴連線圖
2、任脈及其絡脈分布解剖圖示說明
⑴任脈
女子起于胞中(即子宮卵巢)、男子起于陰囊中(即睪丸)、發(fā)出后分為兩支:一支向后行、在腹腔沿脊柱腹側上行到胸椎;一支浮而外者的主干線、從子宮或睪丸發(fā)出后、分布于外生殖器、其主干線從外生殖器上行經(jīng)恥骨前、循腹壁經(jīng)臍中央、上行至胸、分支分布于心、主線上行頸前、沿氣管到喉嚨、通過舌下、前屈繞下頷、上行分布于口唇、在人中穴與督脈相溝通。在下頷承漿穴分出左右兩支、繞口角上行、至眼眶下入眼眶內、分布于眼球。
圖20、任脈解剖圖
—歷史文獻原文—
《素問·骨空論》:“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薄岸矫}者……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huán)唇、上系兩目下中央。”
《靈樞·五音五味》:“起于胞中、上循脊里、為經(jīng)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于咽喉、別而絡唇口?!?/p>
《太素·任脈》:“任脈、沖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為經(jīng)絡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于咽、別而絡唇。”
《素問·氣府論》:“任脈之氣所發(fā)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鳩尾下三寸、胃皖五寸、胃皖以下至橫骨六寸半、腹脈法也、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齦交一?!?/p>
《奇經(jīng)八脈考》:“任脈為陰脈之海、其脈起于中極之下、少腹之內、陰會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同足厥陰、太陰、少陰并行腹里、循關元歷石門、氣海、會足少陽、沖脈于陰交、循神闕、水分、會足太陰于下脘、歷建里會于太陽、少陽、足陽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喉嚨會陰維于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與手足陽明督脈會、環(huán)唇上至下齦交、復出分行、循面系兩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終?!保ㄗⅰ镀娼?jīng)八脈考》為李時珍撰)
⑵任脈的絡脈
起于胸骨劍突下的任脈尾翳處、沿腹前壁下行分布于上腹內。
—歷史文獻原文—
《靈樞·經(jīng)脈》“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于腹?!?/p>
古代文獻公認任脈起于胞中(即女子的子宮)、至于男子起于何處、沒有明確的記載、歷來的經(jīng)絡圖也只是人云則云、沒有設法解決這一問題。古代文獻并未記載男子沒有任脈、而是男女同樣的存在著、如任脈穴位、男女并沒有區(qū)別、男女同樣有任脈發(fā)生的病候等、只是后人沒有進行研究加以整理和補充、而將此類問題遺留至今。根據(jù)《素問·骨空論》“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的病候記載:任脈所發(fā)生的病、女子患白帶及小腹積塊的病、這些病都是胞中的病(子宮和卵巢的病)、男子患寒、水、筋、血、氣、狐、頹七種疝氣病、這七種疝氣病的癥候、都涉及到睪丸和陰囊。說明任脈與女子子宮卵巢的關系、男子睪丸陰囊的關系。根據(jù)《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蹦凶印岸四I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合、故有子”的記載、女子天癸至、任脈通達、才來月經(jīng)、男子天癸至、精液才會溢瀉、兩者是對等的、說明任脈與男女生殖器官及功能的關系、女子的任脈起于胞中、男子的任脈應當起于囊中的睪丸。因此任脈圖分為男女兩張來顯示(男圖見督脈圖即圖23) (藺云桂《經(jīng)絡圖解》按)。
3、任脈皮部分布區(qū)
起于會陰部、分布于外生殖器、胸腹正中線、頸部氣管前面及口唇周圍等處。
圖21、任脈皮部分布圖示
三、督脈的中醫(yī)本質認識
1、督脈體表經(jīng)絡穴位連線圖
⑴督脈分布線
背部體表自尾骨沿椎體正中上行于頸(見圖22),頭頸部體表沿頸椎后突上行,循頭頂正中線前行,經(jīng)前額正中下行,循鼻尖自鼻下人中,與任脈相接(見圖19)。
圖22、督脈軀干體表經(jīng)穴連線圖
⑵督脈交會經(jīng)絡
在長強穴與任脈、足少陰經(jīng)、足少陽經(jīng)(《針灸大成》)相會:在命門穴與足少陰經(jīng)、帶脈相會(《經(jīng)絡圖解》)。在陶道穴與足太陽經(jīng)相會。在大椎穴與手太陽經(jīng)、手陽明經(jīng)、手少陽經(jīng)、足太陽經(jīng)、足少陽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相會。(《經(jīng)絡圖解》按:大椎穴是督脈所發(fā)穴、三陽經(jīng)會于此穴。大椎應屬各經(jīng)分支的絡脈相會、如同中脘任脈、足陽明、手太陽、手少陽之會一樣、不能將經(jīng)脈主干線連于此穴、而是各經(jīng)分支絡脈會于此穴。手太陽經(jīng)自肩中俞分出絡脈會大椎、手陽明經(jīng)自巨骨穴分出絡脈會大椎、手少陽經(jīng)自天髎分出絡脈會大椎、足太陽經(jīng)自大杼穴分出絡脈會大椎、足少陽經(jīng)自肩井穴分出絡脈會大椎、足陽明經(jīng)自氣舍穴分出絡脈穿頸會大椎。)
在枕骨下啞門穴、風府穴與陽維脈相會。在枕骨粗隆腦戶穴與足太陽經(jīng)相會。在頂骨合縫的百會穴與足太陽經(jīng)、足厥陰經(jīng)相會。在前額神庭穴與足太陽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相會。在鼻下人中穴與任脈、手陽明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相會,在兌端穴、齦交穴與足陽明經(jīng)、足厥陰經(jīng)、沖脈、任脈相會。(《經(jīng)絡圖解》按:百會穴又稱三陽五會,實際所會只有二陽一陰三經(jīng)所會。所謂百會,應是代表腦的意思。《靈樞·大惑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精,……而于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其入深,則隨眼系入于腦,……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蔽迮K六腑的精氣通過經(jīng)絡輸入腦,可稱之為諸經(jīng)之會的百會。三陽五會應是指頭部的督脈,督脈在頭上與足太陽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足厥陰經(jīng)、任脈,正好是三陽二陰為五。)
⑶督脈所發(fā)穴位
軀干部長強、會陽、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頭頸部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后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印堂、素髎、人中、兌端、齦交。(《經(jīng)絡圖解》按:《甲乙經(jīng)》、《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中都記載會陽穴為督脈氣所發(fā)、督脈的絡脈自長強分出、沿椎體兩旁上行、此穴正在該脈上、所以為督脈所發(fā)。而后人將會陽穴硬拉入足太陽膀胱經(jīng)、實無道理。此圖恢復其原貌、繪在督脈絡脈上。)
⑷督脈絡脈分布線
起自長強、分左右兩支、沿椎體兩側上行、在陶道穴分支分布于肩胛、主支上行分布于頭(見圖22)。
⑸督脈絡脈交會經(jīng)絡
在風門穴與足太陽經(jīng)相會。并會于上、次、中、下髎穴。
2、督脈及其絡脈分布解剖圖示
⑴督脈
女子起于胞中(即子宮卵巢)、男子起于囊中(即睪丸)。分出兩支:第一支出恥骨下、男子分布于陰莖、陰囊,女子分布于陰蒂、大小陰唇,其主線后行、與足少陰腎經(jīng)相合、并行入腹腔,沿脊椎腹側上行分布于腎;第二支從會陰分出,后行經(jīng)過肛門至尾骨端,沿脊椎孔直上,在枕骨下分支入顱底孔,分布于腦,其主線從枕骨直上,沿頂骨合縫到囟門,在此分出一支,從囟門入顱分布于腦,主線前行經(jīng)額至鼻下人中穴,在此與任脈溝通。還有一支從小腹內直上,經(jīng)過臍,穿橫隔分布于心,其主線上行,入喉嚨,上行分布于口唇,在承漿穴側左右分支上行經(jīng)口角外側至眼眶,入眶中分布于眼球,此支歸屬于任脈(見圖23)
圖23、督脈分布解剖圖示
—歷史文獻原文—
《素問·骨空論》:“督脈者,起于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后,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于目內眥、上額交顛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下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小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huán)唇上、系兩目下中央”。
《難經(jīng)·二十八難》:“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于腦?!睏钚僮ⅲ喝肽X后“上巔循額、至鼻柱下水溝穴?!?/p>
《十四經(jīng)發(fā)揮》:“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huán)唇、上系兩目之中。”
督脈的分布比其他經(jīng)脈復雜、《素問·骨空論》中有關督脈循行的記載較紊亂、將有關系的經(jīng)脈都混入其中、其主干線不夠明朗、如按此繪圖、必然將任脈、足少陰腎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督脈等部分線路都顯示出來、使各經(jīng)脈之間混淆不清。古人對此作過多次的研究、王冰提出了督脈、任脈、沖脈三脈一源;楊上善認為督脈的腹前線與任脈沖脈相似;秦越人在督脈線路中刪去腹前線、呂廣、楊玄操、丁德等贊同他的作法;皇甫謐將王冰的見解留給后人參考;李時珍將腹前線歸屬督脈的別絡;滑伯仁照抄《素問·空骨論》、但又引入秦越人的意見、各家多主張督脈腹前線為任脈線路、這是合乎邏輯的。(藺云桂《經(jīng)絡圖解》按)。
⑵督脈的絡脈
起于尾骨端督脈的長強穴位、分出左右兩支;沿脊椎兩旁、足太陽膀胱經(jīng)及督脈之間、挾脊直上、經(jīng)腰、背、項、在后頭處分布頭上。在肩胛區(qū)分出左右兩短支與其外側的是太陽膀胱經(jīng)相銜接、并分布于背部肌肉。此通路加強了督脈對脊柱和對背部肌肉的聯(lián)系(見圖24)。
圖24、督脈的絡脈分布解剖圖示
—歷史文獻原文—
《靈樞·經(jīng)脈》篇:“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膂上項、散于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p>
《奇經(jīng)八脈考》:“督脈別絡自長強走任脈者、由小腹直上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huán)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會太陽于目內眥睛明穴、上額與足厥陰同會于巔、入絡于腦。又別自腦下項、循肩胛與手足太陽少陰會于大杼(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一寸二分陷中)、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3.督脈皮部分布區(qū)
起于會陰部、分布于外生殖器、肛門周圍、尾骨、腰椎、胸椎、頸椎背面、顱頂部、額部正中等皮膚、終于口上。
圖25、督脈皮部分布圖示
四、“真氣”及“真氣運行”的中醫(yī)學本質認識
1、“真氣”的概念內涵
“真氣”為人體生命正常生存的、由“天氣”(指由肺吸收的空氣中的氧氣、皮膚接受的光線、熱能等)、“地氣”(包括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與水分,及一切有益于人體的微量元素和地磁等,謂之“水谷之氣”)、“元氣”(包括“精氣”、“神氣”,是稟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氣、具有生育能力的精華之氣和各臟腑表達精神狀態(tài)的精華之氣的總稱)三者化合而來,供應身體各種機能活動的氣。真氣是人體后天機能活動之氣的總稱,包括“宗氣”、“營氣”和“衛(wèi)氣”。這些氣都活動在經(jīng)絡中,又統(tǒng)稱為“經(jīng)氣”,因為是人體機能活動之氣,即人體生活之氣,故總稱為人體“正氣”(見圖26)。
圖26、人體真氣化合運行示意圖
2、 “真氣運行”的本質認識
“真氣”的運行,是由“積于胸中,博而不行”的“宗氣”(由水谷之氣和自然界的清氣相結合而積聚于胸中的氣)推動下,以“營氣”(由真氣變化而來的含有營養(yǎng)成分的經(jīng)脈循行之氣)和“衛(wèi)氣”(由真氣變化而來的、行于脈外具有防御能力的氣)的形式來完成其周而復始、生生息息的循行運動的。
⑴營氣運行示意圖(見圖27)
圖27、營氣運行示意圖
⑵衛(wèi)氣運行示意圖(見圖28)
圖28、衛(wèi)氣運行示意圖
作者按注:本文中諸多文字與圖示均參考引用了藺云桂《經(jīng)絡圖解》一書中的相關材料,在此深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