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嫦娥三號將把天文望遠鏡架到月球上
下月上旬,嫦娥三號擇機奔月,其將發(fā)射至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約38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幾天后,中國首輛月球車玉兔號將降落荒涼的月球表面,帶去地球的問候。
專家介紹,在月球上行走的月球車“玉兔”將有6個輪子,使其在遇到地形不平的情況下通過搖臂能夠調整重心,遇到障礙或路面不平時,即使兩個輪子懸空還能保障行走。
1
嫦娥三號發(fā)射窗口如何確定
每月只有一兩次發(fā)射機會
國防科工局新聞發(fā)言人吳志堅昨天提到,嫦娥三號七大難點之一是多窗口、窄寬度準時發(fā)射。
航天專家龐之浩介紹,嫦娥三號的發(fā)射與嫦娥二號很相似,也是直接發(fā)射到地月轉移軌道,這個軌道一般是從發(fā)射場到月球最近的距離。
“發(fā)射關鍵是要進入月球的捕獲軌道,這就跟高速公路出口似的,到了出口要出去,錯過就麻煩了”,龐之浩解釋說,嫦娥三號發(fā)射要踩點,早了晚了都不合適。
“要實現(xiàn)地球和月球共面軌道,基本就要求零窗口發(fā)射”,北京大學教授焦維新介紹,根據(jù)地月運動規(guī)律,我國一般每月只有1至2次發(fā)射機會,每次有一個持續(xù)幾天的窗口期,在此期間每天的發(fā)射時間精確到幾點幾分。
焦維新特別提到,與嫦娥一號、二號不同,嫦娥三號發(fā)射還要考慮落月的地點與時間。進入月球軌道后,嫦娥三號一邊繞月飛行一邊調整姿態(tài)準備降落。月球一晝夜相當于地球28天,夜晚最低溫度達零下180度,為保證探測器有能源,看得清,且在一個比較適合的溫度下工作,發(fā)射時就要考慮到能在白天落月。
2
著陸地點為何選擇在虹灣區(qū)
別人尚未探測有科學價值
月球上有很多地方以“?!薄把蟆泵?。古人望月,以為看到的是海,其實不是。虹灣區(qū)位于月球北緯43度左右、西經(jīng)31度左右,南北長約100公里、東西長約300公里?!氨缺本┖5韰^(qū)小一點,月球車探測的只是虹灣區(qū)的一部分,據(jù)專家介紹是5平方公里”,龐之浩說。
龐之浩介紹,之所以選擇在虹灣區(qū)落月是多種綜合因素的考慮,一是這里比較平坦,落月比較安全,二是別人尚未探測過,有科學價值,三是能實現(xiàn)正面直接測控通訊,四是太陽光照較好,能保證探測器的太陽能電池板正常工作。
“嚴格來說,月球沒有水,沒有空氣,也談不上美”,焦維新談到,在繪圖時一般習慣平坦的地方用藍色,高一點的地方用黃色,再高一點的用紅色,月球虹灣區(qū)整體上低洼平坦,用常規(guī)方法繪圖出來的就是一個美麗的海灣,“有點像我們的渤海灣”。
3
中國月球車和國外有何不同
玉兔“小而精”技術更先進
龐之浩介紹,至今為止,世界上發(fā)射并成功運行的月球車有5輛,其中兩輛是無人探測月球車,均是蘇聯(lián)在上世紀70年代發(fā)射的月球車1號和2號,三輛是有人駕駛的月球車,是美國阿波羅15號、16號、17號的月球車。
中國的玉兔號月球車是無人駕駛月球車,質量約140kg,與蘇聯(lián)的月球車相比是“小個子”,“小而精,能完成任務就行了,也節(jié)約成本”,龐之浩說。
龐之浩指出,無人月球車難度更大,因為上面有很多儀器,要保證在無人的狀態(tài)下行駛,儀器能正常工作,有人駕駛的月球車主要作為一個交通工具,擴大航天員在月球上的活動范圍,上面基本沒有什么儀器,由航天員駕駛行駛起來也相對容易一些。
焦維新指出,距離上次月球車登月已過去近40年,電子設備、探測儀器都非當年可比,無論是材料、驅動系統(tǒng)的選擇還是探測儀器,過去都不可能有,因此中國的月球車比之前的先進是肯定的,盡管某些方面不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但肯定不會是上世紀70年代的重復。
4
為何用6輪搖臂式月球車
使用輪子可爬小坡繞大坡
什么是搖臂?龐之浩介紹,月球車在遇到地形不平的情況下通過搖臂能夠調整重心。為什么用滾輪行駛,而不是履帶或其他形式?為什么是六個輪子?龐之浩解釋說,這樣相對科學高效。
龐之浩介紹,玉兔號月球車的輪子是網(wǎng)狀的,一邊行駛一邊可以把沙子漏掉,如果遇到坡,小坡可以爬過去,大坡要繞著走。履帶雖然爬坡能力比較強,但也比較沉,運載火箭的壓力就會比較大,發(fā)射成本也更高。
“現(xiàn)在有的國家在研制腿式月球車或火星車,相當于機器人似的用腳來走,越障能力較強,遇到一些坡也不怕,可以邁過去,但缺點是走不快,效率不如輪式”,龐之浩介紹,輪式比較可行,所以無論是蘇聯(lián)還是美國,無論是月球車還是火星車都用輪式,現(xiàn)在也有國家在研制輪腿式,美國還想研制“蛇式”月球車,這樣遇到復雜的地形就不怕。
龐之浩還提到,蘇聯(lián)的月球車是八個輪子,美國的載人月球車是四個輪子,現(xiàn)在六個輪子的比較多,因為遇到障礙或路面不平時,如果兩個輪子懸空還能保障行走,比較科學。
5
為何探月成功率只有51%
1994年以來基本都成功了
從國際探月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看,至今全世界共進行過129次探月,其中美國59次,蘇聯(lián)64次,日本和中國各兩次,歐空局和印度各一次,其中失敗63次,成功率僅51%。
為何成功率如此低?“那是早期的探月,運載火箭本身就不過關,通訊、制導、控制技術都不是很成熟,新時期探月基本都是成功的”,焦維新說。
龐之浩也提到,早期失敗較多,一者緣于人們對月球的了解還不充分,技術沒完全攻克難點,再加上美蘇探月競爭有時匆忙發(fā)射,不計成本,而這些失敗有的沒進入地月球軌道,有的著陸失敗,有的在月面發(fā)生翻滾,有的沒成功取樣,有的與地球中斷聯(lián)系等等。
龐之浩介紹,人類自1994年以來的探月基本都是成功的,其間印度有個月球探測器原計劃工作2年因溫控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提前結束壽命。
6
哪些“秘密武器”帶上月球
把天文望遠鏡架到月球上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李本正介紹,嫦娥三號著陸器和月球車上各搭載多種有效載荷,將對月面、月表進行勘察。“特別是這次將光學望遠鏡送到月球上,”李本正指出:“這個其他國家都沒有做的?!?/p>
月基望遠鏡將安裝在著陸器上,它將對各種天文變源的亮度變化行為進行長時間連續(xù)監(jiān)測,然后拍照把數(shù)據(jù)傳回地球,就是“巡天”。專家表示,在月亮上觀天文是世界上很多天文學家最想做的事情之一。
著陸器上的極紫外相機將對地球赤道附近等離子體層進行極紫外成像探測。專家表示,美國曾經(jīng)在地球軌道上用衛(wèi)星觀測地球等離子體層,沒有寬闊的視場,只能看到局部。嫦娥三號月面軟著陸后,離地球38萬公里,能夠看到地球等離子層的全貌。有觀點認為,地球上一些自然災害與地球等離子體層有關,所以相關研究具有科學意義。
嫦娥三號巡視器的“腹部”有一臺測月雷達。巡視器在月面行走,測月雷達可以測月球地底下30米深土壤層的結構和100米深的次表層結構。這個是國外沒有做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