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隸書主要分布在兩大區(qū)域:一是以山東、河南為中心,二是以陜西、四川為中心。前者接近于官方正體文字,具有“廟堂氣”;后者稍遠于官方正體文字,具有“山林氣”,《石門頌》等摩崖石刻為其代表。
《石門頌》是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刻石,內(nèi)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文辭為王升撰寫。碑額和正文均為隸書。整塊摩崖高261cm,寬205cm,題額高54cm。正文22行,每行字數(shù)3到37字不等,字徑7—8cm,全文共655個字。此石原刻于陜西漢中石門內(nèi)壁西側(cè)的摩崖上,因20世紀70年代為解決周邊農(nóng)田灌溉的問題,在此筑壩蓄水,于是《石門頌》被切割成9塊后移入漢中博物館。
圖1 《石門頌》刻石側(cè)面的弧度
《石門頌》是漢隸摩崖中的精品,被稱為隸書中的草書。清張祖翼評此碑:“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庇捎诖耸虤庀蠛甏?、風格突出、變化豐富,學之者或被其籠罩,或失之單調(diào),所以學《石門頌》鮮有成功者。2018年7月,我到陜西漢中褒斜道南端走訪石刻原址并到漢中博物館考察了原石,有兩點感受:其一是書刻載體形制的問題。我原本以為《石門頌》是刻在裸露的山崖石壁上的,看了原石后才知道該石是刻在穿山隧道弧形的內(nèi)壁上(圖1可見刻石側(cè)面的弧度)。其二是書風與其所處環(huán)境完美結(jié)合。石門周遭層巒疊嶂,棧道艱險,這與《石門頌》渾樸逸宕、灑脫恣肆的書風相吻合,假如將此刻石放在富麗堂皇的廟堂之上,則顯格格不入。
《石門頌》的筆法直接篆書,以圓筆為主,逆入平出,圓起圓收。由于該碑用筆提按不像“廟堂氣”隸書變化那么明顯,所以線條凝練瘦勁,粗細變化不大,作為隸書裝飾性筆畫的“蠶頭燕尾”也是通過稍加提按和起伏加以表現(xiàn),比較含蓄。折筆處時而筆斷意連,時而翻筆轉(zhuǎn)折,時而捻管絞轉(zhuǎn),手法多樣。提按變化不大的字往往給人以單一呆板的感覺,而《石門頌》則明顯增加了長短、粗細、曲直、俯仰、向背、提按、疾澀、虛實、起伏等諸多變化,使得貌似單一的線條頓時鮮活起來,寓沉雄靜穆于灑脫飄逸之中,用筆變化非常豐富。
圖2 曰
圖3 靜
圖4 書
圖5 第3行第4字“命”
《石門頌》的結(jié)體特點有:一是以扁為主,因字賦形。書寫者根據(jù)每個字自身的筆畫結(jié)構(gòu)特點,或扁(圖2)、或方(圖3)、或長(圖4),大小不一,一任自然。同時,又要考慮到摩崖的裂縫、凸凹等因素而因石賦形(如圖5“命”字的豎筆特別長)。
圖6 其
二是中宮寬綽,內(nèi)松外緊?!妒T頌》的結(jié)體以舒朗開闊為基調(diào),中宮比較寬松,字的外部緊結(jié),從而呈現(xiàn)出雍容大度、從容不迫的氣息,如“其”字(圖6)。
圖7 有
三是重心居上,上緊下松?!妒T頌》的結(jié)字重心偏上,上部收緊,下部舒展,足顯瀟灑飄逸、神采飛揚之態(tài),如“有”字(圖7)。
圖8 紀
圖9 明
四是偏旁多姿,險中求穩(wěn)?!妒T頌》中相同的偏旁,變化非常豐富,各具神態(tài),如碑文中的20多個“走之底”,沒有雷同。另外,合體字中偏旁之間通過造險和化險,在平穩(wěn)中體現(xiàn)出跌宕恣肆的特點。如“紀”字(圖8)、“明”字(圖9)。
圖10 上
圖11 是
五是松而不散,虛實相生。《石門頌》的顯著特點就是松而不散,如“上”字(圖10)、“是”字(圖11),在筆畫之間較為寬松且多處斷開的情況下,又能做到不散不亂,就要靠主次筆畫的虛實來調(diào)節(jié)統(tǒng)攝,體現(xiàn)出它的線條美和空間美。
圖12 中間部分行列較為整齊
圖13 最后四行有行無列
由于《石門頌》刊刻在崖壁上,書寫時會根據(jù)石質(zhì)等現(xiàn)場情況而臨時發(fā)揮,所以它的章法自由率意,寓變化于整齊之中,比如每行字數(shù)基本不等,中間部分行列較為整齊(圖12),而最后四行則有行無列(圖13),書寫者任性揮灑,得自然率真之美。
在讀帖時,要透過刀法看筆法。因為《石門頌》是在高低不平的粗糙崖面上書刻的,自然會造成線條波動起伏的表象,既要相信東漢時期石刻工匠的高超技藝,又要遵照毛筆書寫的自然屬性去辯證地掌握,這樣才能通過現(xiàn)象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從而真正體悟出《石門頌》的筆法。要完整感受《石門頌》的章法。由于該摩崖石刻形制較大,所以我們看到的出版字帖多是拓片的剪裱本,不是原碑的形態(tài),這就給我們完整地感受《石門頌》的章法帶來了障礙。因此,我們要盡量實地考察原石,了解石刻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現(xiàn)場體驗原作的氣息,才能完整地感受它的章法魅力,以求了然于胸。同時可以對比學習同期同地的《楊淮表記》,豐富自己的藝術(shù)語言。
(文/許 強 編輯/葉積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