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至少有四個版本。
“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仿佛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像真的血一樣的云?!切┥试诩饨小@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吶喊》?!?/span>
▲
上面這幅1893年紙板蛋彩畫版本,目前藏于奧斯陸國家美術(shù)館中,也是最廣為熟知的版本。專家從畫布背面的手繪草稿中得出結(jié)論:該畫應(yīng)該是《吶喊》系列作品中,創(chuàng)作時間最早的。
創(chuàng)作之初,蒙克飽受精神折磨。畫中天空的抓劃涂鴉是否蒙克手筆未有定論。在手稿中,天空部分有一段微小的涂寫:“只有瘋子才能畫出來?!?/p>
▲
1895 年版(粉彩),這個版本色彩最亮麗,天空以橙、藍及黃色曲線組成,主角的鼻孔分別為藍色和咖啡色。畫框上銘刻有蒙克的詩句,描述他沿峽灣散步時“因焦慮而顫抖”,并感覺到“無止境的尖叫正穿越自然”,據(jù)稱,詩句正是畫作的靈感。這也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吶喊》,該畫由挪威商人彼得-奧爾森委托上拍蘇富比拍賣行:
2012年,在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xiàn)代藝術(shù)專場”拍賣會上,享譽世界的挪威藝術(shù)家愛德華·蒙克的曠世經(jīng)典《吶喊》作為第20件拍品登場,最終以1.19億美元(約合7.55億元人民幣)成交,創(chuàng)下了世界藝術(shù)品的拍賣紀錄,并刷新了全球油畫拍賣的最高價。
▲
1910年版(蛋彩),一些藝術(shù)史學家說,蒙克在賣掉1893年那個《吶喊》之后,再畫出此復制版本。但有“吶喊迷”認為,這幅畫中的形象仿佛是惡魔一樣,巨大的頭骨上有兩只沒有眼球的眼睛,臉上空洞巨大的眼窩令其形如鬼魅,看起來異常恐怖。
2004年,這幅畫被盜,不久被追回,現(xiàn)藏于奧斯陸的蒙克博物館中。
▲
1893年版(蠟筆),該版本目前藏于蒙克博物館,同樣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和第一幅比,都是1893年,究竟哪一個才是《吶喊》的第一個版本?于是也有專家認為它是《吶 喊》的首個版本。但這個版本的完整度不如其他三個版本,色彩也較黯淡,有嚴重的褪色現(xiàn)象。
▲
版畫版,2019年四月,大英博物館將舉行展覽“蒙克:愛和恐懼”,據(jù)稱,這是45年來英國最大的蒙克版畫展,其中,蒙克最著名的作品《吶喊》的珍貴石版畫將作為重點展品展出。該畫在1895年制作完成,該版本版畫全球范圍內(nèi)不超過20幅。
策展人說:“愛德華·蒙克是一名當之無愧的世界性歐洲藝術(shù)家,他善于捕捉人類情感和心理的各種變化,這些作品在當代社會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共鳴。”
蒙克的另一個特展,“蒙克展——靈魂《吶喊》的共鳴”(2018年10月27日——2019年1月20日)正在上野公園內(nèi)東京都美術(shù)館展出,占據(jù)三層空間,一共六十多幅油畫。
自開幕以來,門口的排隊來觀展的人群就沒有少過,《吶喊》是展廳中眾星捧月的展品。
《自畫像》,油畫,1882
據(jù)說隨后這個展會來到中國,與挪威蒙克美術(shù)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將在2019年夏到2020年春先后推出蒙克藝術(shù)展。
自畫像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現(xiàn)主義畫家、版畫復制匠,現(xiàn)代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先驅(qū)。
愛德華·蒙克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diào)。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xiàn)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其主要作品有《吶喊》,《生命之舞》,《卡爾約翰街的夜晚》。
Death in the sickroom,Edvard Munch,1893
愛德華·蒙克的作品筆觸大膽奔放、色彩艷麗豐富,但卻給人強烈的刺激感,充滿著緊張不安、壓郁悲傷的情緒。愛德華·蒙克所描繪的世界是人類復雜的精神世界,他刻意表現(xiàn)死亡、憂郁和孤獨,描寫上世紀末的藝術(shù)家在充滿矛盾與痛苦的現(xiàn)實中,其孤獨的心靈對人生產(chǎn)生的懷疑和焦慮。
The Sick Child (later),Edvard Munch,1907
藝術(shù)史家稱愛德華·蒙克為"世紀末"的藝術(shù)家,因為他的作品反映了歐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在愛德華·蒙克生活的時代,再沒有別的藝術(shù)能夠像他那樣深入到人的靈魂之中,把那心靈的美與丑一并展現(xiàn)給世人。也沒有人敢于他那樣赤裸裸地描寫人類本能的丑惡,使善良與罪惡并存,讓美麗與丑陋共生。
編輯/優(yōu)畫君,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