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魔都有好看的展覽的時候,怎么能不去拍照打卡呢?對于最近大熱的沉浸式體驗館或者網(wǎng)紅館來說,只要我們前去擺個美美的姿勢,拍拍照,上傳到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微博上,收獲點贊和贊美就可以了。
但是對于那些西方經(jīng)典畫展,我們又該怎么去看呢?對于不是學習美術出生的同學,即使這幅畫已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在了自己的美術課本上,但是作為藝術的“門外漢”依舊很難明白為什么這幅畫這么有名。難道我們只能和名畫大眼瞪小眼么?
今天優(yōu)畫君就給大家?guī)硪槐緯WC藝術小白的你在看完之后能恍然大悟,不再只是徘徊在西方藝術門外。這本書就是——《看名畫的眼睛》。
熟讀并背誦全文,保證能侃侃而談
《看名畫的眼睛》是由日本作家高階秀爾編寫的,分為上下兩冊。高階秀爾是日本著名的美術史論家,主要從事日本和西方美術研究。他寫了很多關于藝術入門類的書籍。除了本次推薦的《看名畫的眼睛》外,還有《名畫中的女人》、《名畫中的小奧秘》、《“斷臂的維納斯”為何是杰作》、《〈最后的晚餐〉為何是杰作》等作品。文字簡練,深入淺出。
啃完這套書,“藝術小白”的頭銜就給其他人吧!
高階秀爾
下面我們就以波提切利的《春》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的吧。
如果要我說我印象中的春天,那就應該是“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或者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雖然說女孩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生物,但...用幾個手拉手的漂亮女孩子就想告訴我這是”春“么?實名反對!
波提切利《春》
但是,文藝復興著名的文藝理論大佬瓦薩利看到這幅畫之后,直接就說:“這分明是一副描繪春天的杰出作品”。其實,我們不能理解這幅畫,主要還是對西方文化不太了解。波提切利的《春》的的確確是展現(xiàn)了春天的美和雅典。只不過用的是擬人的手法。
先來看看畫中的人物。從左到右分別是:拿著和平之杖的宙斯特使墨丘利;手拉手轉(zhuǎn)圈圈的美惠三女神;正中央站在拱形樹葉下的維納斯;維納斯頭頂上的熊孩子丘比特;花神費羅拉衣著華麗氣定神閑;靠著費羅拉的驚慌仙女克羅麗絲和臉色不太好的西風神。
畫面中的人物太多,尤其是畫面右端安然的費羅拉和驚恐的克羅麗絲仙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疑惑你難道看不到旁邊向你求助的小仙女么?但這其實是波提切利為了表現(xiàn)春天刻意這樣安排的。究其源頭,就必須追尋到羅馬詩人奧帆提奧斯在長詩《行事歷》中的原文:
“我,昔日的克羅麗絲。
如今,人們都叫我費羅拉?!?/p>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原來花神和緊挨著她身邊的仙女就是同一人!
這就是...妝前妝后對比圖?
在西方神話中,大地仙女克羅麗絲被充滿情欲的西風神追求過。在西風神的手指觸碰到克羅麗絲身體的那一瞬間,仙女的口中溢出了鮮花,變成了華美的花神費羅拉。
這就是西方人眼中的“春”。西風神就是春風。春風吹過,大地花開,美麗的花神隨之誕生了。就像雪萊在《西風頌》中所說的“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西風雖狂暴,但它喚醒了最美好的春天。
維納斯為什么會出現(xiàn)?
美惠三女神為什么要轉(zhuǎn)圈圈跳舞?
那可能有同學就會有疑問:為什么還要畫維納斯和美惠三女神呢?書中也給了很好的解釋。在大地仙女克羅麗絲變成費羅拉后,花神就嫁給了西風神。春天的出現(xiàn)就是隨兩神的愛而誕生的過程。畫面左端三女神,也就正是在表現(xiàn)“隨愛而誕生”的過程:“純潔”女神與“愛欲”女神對視,抵擋不住“愛欲”的誘惑,肩上的衣衫半退。小丘比特也把弓箭瞄準了“純潔”,她即將被“愛”所包圍……
丘比特:看箭!
整幅畫就是對“愛的覺醒和對美的追求”主題的最好表現(xiàn)。位于畫面正中央的維納斯,更是“愛與美的化身”,想必都不需要多說,大家就可以理解了吧。
因此,波提切利的這幅畫毫無疑問是一幅描繪春天的作品,同時又是對愛與美化身的維納斯的贊歌。這也就難怪很多人都說春天是最適合戀愛的季節(jié)了。
在本書的出版說明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對于一般美術欣賞者來說,它是一本指導性讀物;對于美術研究者來說,它無疑具有啟發(fā)的意義”。從最開始出版到現(xiàn)在,這本書已經(jīng)重版了66次,可見這本書的實用性與暢銷度。不僅僅是《春》,在高階秀爾精心挑選的29幅名畫中,每一幅畫都有他結(jié)合了西方宗教、歷史背景等做的詳細解釋與說明,并且加入了他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見解。
繪畫是直觀的,“它不需要語言翻譯就能直接溝通人們的心靈”。但經(jīng)過了漫長歲月,我們和這些畫作還是有太大的差異。時代、文化、歷史、宗教的不同,我們不明白為什么這件作品能被稱為“經(jīng)典”,但這本書就在幫我們填平這些差異。
《春》細節(jié)
“美的東西就是永恒的幸福?!?/p>
它讓我們脫離看到一幅畫只會說“好看”的水平,而是可以從畫面的細節(jié)之處入手,分析具體的人物:看穿著打扮來明白人物的地位,看領口的胸針了解人物的身份,看人物的動作來猜測當時的場景,再看那些細小的微表情來猜測他們的喜怒哀樂。
它會幫助我們看畫中的環(huán)境:有哪些花草,有哪些動物,是否還有那些隱藏在畫面邊邊角角的畫家本人。它會帶著我們一寸一寸的欣賞這些名畫,會告訴我們畫家用了哪些繪畫技巧,也會告訴我們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美術發(fā)展的內(nèi)在趨勢。
這時候,那些幾百年前的作品就再也不是一張紙片,“偉大藝術作品的感動和喜悅把所有人緊緊地聯(lián)結(jié)在一起”,我們能和他們對話。
撰文/優(yōu)畫君,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刪
優(yōu)畫網(wǎng)出品,歡迎轉(zhuǎn)發(fā)分享。
-
其實,藝術和我們并不遙遠,
一個指尖的距離。
分享藝術,品味藝術,收藏藝術。
優(yōu)畫網(wǎng),讓我們生活得更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