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春端午節(jié)賜節(jié)禮,一石激起千層浪。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兩份節(jié)禮一個樣,林黛玉的和三春的一個樣。按說林黛玉的禮物并不錯。問題是薛寶釵憑什么和賈寶玉的一個樣。針對此種情況,后人多有不同解釋。趨同的看法是賈元春賜婚意味明確。那么,賈元春真有意思成就金玉良姻么?會不會是王夫人掉包了林黛玉的禮品給了薛寶釵?為什么賈寶玉的禮品獨在賈母房中?這一系列疑問其實原文中都有答案,下面一一揭開。
賈寶玉是賈元春的嫡親弟弟,從小親自撫養(yǎng)教導,寶玉年紀漸長,賈元春有賜婚的想法并不過分。問題是賈寶玉第一年紀不大,第二賈元春只能在薛寶釵和林黛玉中間二選一么?當然不是這樣。
曹雪芹因為圍繞著金玉良姻和寶黛姻緣寫故事,令讀者覺得賈寶玉似乎就應該二選一。問題是賈家尤其賈政未必如此想。薛寶釵出身太低,林黛玉身體,家族都是掣肘,以賈寶玉未來計,兩個人都不是合格的寶二奶奶。金玉良姻,寶黛姻緣一拖再拖就是因此,賈家也在騎驢找馬。
那么,賈元春為什么賜節(jié)禮薛寶釵和賈寶玉的相同?這代表賈元春的一個看法。如果只能在薛林二人中間二選一,那么薛寶釵更合適。
賈元春省親之際,眾人作詩歌詠大觀園。賈寶玉更是被“特殊照顧”做好幾首詩。薛寶釵和林黛玉都替賈寶玉作弊。區(qū)別在于,薛寶釵指點了賈寶玉“綠玉”改成“綠蠟”,賈寶玉提高了,進益了,學習了;林黛玉有才不得發(fā)揮,逞能替賈寶玉作了一首詩,寶玉等于剽竊應付了作文,自己一點沒有提高。對賈元春等大人來說,寶黛釵三人看似行動機密,不過是掩耳盜鈴,眾人看的一清二楚。打個比方,這次作詩算元春對眾人考核的話。三春等人什么不做,不算錯。賈寶玉有人作弊但完成任務算及格。薛寶釵自己做得好,對賈寶玉幫助方法得當是滿分。林黛玉替賈寶玉捉刀代筆,幫賈寶玉欺上瞞下,算不及格。
賈元春未必真有賜婚的意思,賜節(jié)禮后也再無下文。但賈母撫養(yǎng)林黛玉大有賜婚想法,元春借機委婉表達自己的看法,認為林黛玉對賈寶玉的前途來說,不如薛寶釵更合適。事實上,元春的態(tài)度確實左右了賈母的想法,她雖然不同意薛寶釵,到底不能為林黛玉做主。
對此賈寶玉也提出質(zhì)疑,結(jié)果是絕無可能!
第一,皇宮賜節(jié)禮,有專門太監(jiān)送達。主要賜予人是賈母王夫人等。賈家需要迎接款待,并當面收訖。接受禮物屬于無縫銜接。賈元春位尊,賈母輩尊,太監(jiān)送禮來,賈母不可能不在。禮物也不會經(jīng)過王夫人的手私下替換,更不可能隨后將所有人攆出去或者避開賈母更換簽子。再說每個人有什么,都是名字禮物對應的。標簽是宮中所有,賈家沒有無法替換。筆跡更是不可能模仿。對此襲人解釋清楚,賈寶玉也認可。
第二,賈元春有賜給薛寶釵節(jié)禮的理由。寶釵在對賈寶玉的“幫助”上做的比林黛玉更好,元春更支持薛寶釵并不奇怪。反之,妹妹們的節(jié)禮都一樣,寶釵有額外賞賜的理由,黛玉并沒有。賈寶玉和林黛玉當時沒有山盟海誓,不存在顧忌賈寶玉的感受一說。元春的地位也不需要如此顧及。
太監(jiān)給眾人送節(jié)禮,賈母王夫人等闔家女眷出席謝恩,眾人觀賞后各自領取。賈寶玉不在家錯過,襲人替他取了回來。
襲人道:昨兒拿出來,都是一份一份的寫著簽子,怎么就錯了!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的,我去拿了來了。老太太說了,明兒叫你一個五更天進去謝恩呢。寶玉道:自然要走一趟。
襲人交代了禮物不會錯,特意說了簽子,指出不可能拿錯了。至于賈寶玉的禮物為什么會在賈母房中,因為別人的節(jié)禮當場收訖,只剩賈寶玉的拿回賈母房中讓襲人去取,這并不奇怪。而且,賈寶玉的賞賜,一向是賈母要看的。七十八回,賈寶玉、賈環(huán)、賈蘭三人得到了禮物。王夫人也只讓賈寶玉拿著禮物去給賈母看過。
王夫人又問在席何人、作何詩詞等語畢,將寶玉一份令人拿著,同寶玉、賈蘭、賈環(huán)前來見過賈母。賈母看了,喜歡不盡,不免又問些話。
你看,賈寶玉的東西在賈母處一點不奇怪。而且,第二天賈母命賈寶玉進宮磕頭,有人覺得賈寶玉一個白身怎么可能隨意進宮。這也是誤解。賈寶玉第一年紀小,不算成年。第二進宮磕頭未必是進賈元春寢宮,也有專門的接待處磕頭表示謝恩即可。第三賈母等闔家收到禮物,賈寶玉代替賈母等去謝恩最合適。端午節(jié)禮是元春私人贈禮,非皇帝所賜。賈政等也不可能大題小做去謝恩。
綜上,賈元春賜節(jié)禮,無疑表達了更看好薛寶釵的意思。但并不是指婚!賈家子女的婚姻要對家族有益才可以。賈元春不希望疼愛的弟弟被父親犧牲,娶不認識的女性為妻,才委婉的表達了自己看法。至于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感情那時候還談不上。連二人都沒覺察更何況外人。賜節(jié)禮都是官面交接,不存在王夫人私下調(diào)換之事。這都屬于封建禮儀常識,沒必要望文生義推翻和歧義,曹雪芹也要都寫出答案。反倒爭議之處是賈元春的態(tài)度,而不是禮物是不是被調(diào)換了。您覺得呢?
【文/君箋雅侃紅樓】
歡迎關注:君箋雅侃紅樓,每天為您帶來更多紅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