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生幸好 朗讀┃人生幸好
編輯┃丄學號 主持┃梁山伯
電影《我的姐姐》里有一個場景,看起來特別有感觸。
女主角安然,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可以去北京實現(xiàn)她向往的生活了,離開前來到在她父母的墓前做告別。
安然回憶到,小時候她愛跳舞,而父母為了要生二胎,硬是逼著她要裝瘸子做殘疾人,這樣父母就可以拿到申請證明,順利生下二胎。
有次,安然趁家中沒人,心情愉悅的在陽臺舞動。誰知,這一幕,被來核實二胎申請資格的計生辦工作人員,給撞見了,申請當場被否決。
父親非常生氣,把安然暴打了一頓,安然崩潰大哭,說出她積壓已久的委屈,“我不是個瘸子?!?/span>
可是,盛怒下的父親根本聽不進去,甚至把護著她的母親,也一起暴打。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父母不顧安然的反對,堅決生下了弟弟;甚至也不顧安然去北京上大學的夢想,擅自改了她的高考志愿,直言讓她早點出來工作。
從此,失望倔強的她,再也沒開口找父母拿過半分錢,堅持半工半讀的上完了職業(yè)學校,做了一名護士。
正當她躊躇滿志的追逐大學夢時,命運又跟她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父母因車禍不幸離世了。
安然被迫面臨,「違心撫養(yǎng)不被認可的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選擇?」的困境。此時的父母已經(jīng)去世了,就算安然有再多的抗議,也無法給她回應(yīng)了。
看過一句話:父母總是太著急,不愿意給足孩子說話的時間,父母總把自己的焦慮轉(zhuǎn)化為孩子的焦慮。
假如父母對安然的教養(yǎng)態(tài)度是包容、傾聽、理解的,那么即便父母離世,照顧弟弟是不是就合情合理了。即使姐姐并沒有撫養(yǎng)弟弟的法律責任。
父母更多時候,都是帶著主觀意識,根本無視孩子的感受。
一
父母不懂傾聽,孩子噩夢連連
最近,熱播劇《小舍得》把現(xiàn)今社會突出的教育問題,渲染得入木三分。
五年級男孩顏子悠,成績名類前茅,媽媽田雨嵐卻絲毫不滿足,總覺得自己的兒子還可以更好,瘋狂地給兒子報各種補習班。
在一個學校的「請你夸夸我」的活動中,顏子悠在臺上鼓足勇氣,說出了積壓已久的話:“我覺得,我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span>
這句真心話,像一面照妖鏡一樣,照出了田雨嵐內(nèi)在小孩的恐懼。無法接受的田雨嵐,當場哭著離席而去,在看到媽媽走了以后,顏子悠滿滿的負罪感。
作為母親,顏子悠的行為的確讓田雨嵐丟盡了面子,可是,這能怪誰呢。
當她理所當然的把顏子悠,作為彌補個人童年缺憾的工具時,早就已經(jīng)忽略了,孩子最想向父母傾訴喜怒哀樂的最佳年紀,也就是12歲以前。
心理學認為,一個真正的傾聽者,應(yīng)該是以開放的心態(tài),積極關(guān)注對方所發(fā)出的一切言語信息。
小時候愛粘著媽媽的孩子,長大了遠離媽媽,那是因為,做父母的你,沒有尊重孩子們的成長,忘記傾聽孩子的心聲。孩子對媽媽失望極了。
圓圓在她18歲的生日前,跟父母許下過生日愿望,希望禮物是一部手機。當她得知父母送給她的是一輛自行車時,她嘴里說謝謝父母,心情卻瞬間跌落谷底。
從小到大,父母都是自以為是的把他們認為好的,塞給她。懂事的她,不忍心拒絕父母的好意,都是強顏歡笑的感謝父母,父母也滿意的逢人就夸女兒孝順。
看過的一句話:我喜歡蘋果,你卻給我一箱梨,你問我感動么,我沒法回答,于是你向大家說,你為我付出那么多,我卻只是冷漠。
電子產(chǎn)品的大量使用,已經(jīng)讓孩子足矣人小鬼大,他們渴望思想獨立人格獨立。父母們應(yīng)與時俱進成長自己,用最科學的方法跟孩子相處。
愛孩子,請先懂孩子!
二
父母學會傾聽,做孩子的守護神
心理學作家武志紅老師說過,聽比說更重要,陪伴比建議更難。
生命的價值就在于,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獨一無二的,明智的父母懂得守護孩子的尊嚴,讓孩子遵循自己的節(jié)奏做自己。
守護傾聽孩子的三個方法:
用身體傾聽
內(nèi)向的芳芳小聲地跟媽媽說,她在課堂上舉手回答問題,老師夸她有進步時,媽媽隨意的「嗯」了一聲。之后,芳芳再也不肯主動跟媽媽說心事了。
看過一句話,溝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靜靜地聽。當孩子跟我們說話時,父母要盡量放下手中的事情,坐在孩子身邊,注視孩子的眼睛,帶著包容去傾聽孩子表達。
很多時候,孩子說得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借此來表達:我是值得被愛被關(guān)注的。如果一時走不開,也要身體面向孩子,說明情況。
用腦傾聽
知乎有個問答題:為什么孩子越長大跟父母越?jīng)]話說?
有個評論說出心聲,“小時候不管說什么,總被父母無情的反駁,甚至還當笑話傳播,我當時感覺自己像個傻逼?,F(xiàn)在的我寧愿沉默?!?/span>
父母們有沒有想過,在孩子看似可笑的童言童語中,隱藏著孩子無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父母如果簡單粗暴的回應(yīng),孩子會因為不自信,更加不敢說出真正的理由,擔心自己一旦說出來,
會被父母「就這點小事啊。」「這有什么好哭的。」當做不值一提的理由,而被一票否決掉真正的理由和感受。
當孩子詞不達意時,父母要學會放下主觀意識,站在孩子的角度,耐心引導幫助孩子分析,找出表達感受的詞語說出來。
用心傾聽
美國家教類暢銷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肯說》寫到,或早或晚,我們和孩子產(chǎn)生共情總能被孩子體察到的。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能夠用心傾聽,最好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情緒感受。
就如網(wǎng)上看到的一段話,學會傾聽是你人生的必修課;學會傾聽你才能去偽存真;學會傾聽你能給人留下虛懷若谷的印象;學會傾聽,有益的知識將盛滿你的智慧儲藏室。
當然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不可能每次都能準確判斷孩子的感受,做到盡量理解就好。
三
父母用好「傾聽」這把金鑰匙
湖南衛(wèi)視《少年說》的節(jié)目開播以來,深得學生群體歡心。
有一位懂樂理的媽媽,為了培養(yǎng)女兒音樂方面的才能,堅持陪練,只要聽出一個音節(jié)沒拉到位,媽媽就立馬積極的給女兒指點出來,可謂是煞費苦心。
可是,女兒卻說媽媽不在家陪練的時候,才是她快樂的時候。媽媽聽了,一時無法接受,言辭強勢的把控話語權(quán),對女兒開啟咄咄逼人的談話模式。
在育兒主持人分析引導下,媽媽才意識到,女兒表達的不是說父母錯了,而是父母渾身散發(fā)出的那種強勢的狀態(tài),讓女兒心生恐懼,逐漸消磨了對小提琴的熱愛。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只愿說,不愿聽,是貪婪的一種形式。
人類之所以高級,就是擁有情感,而情感是需要表達的,說很重要,傾聽更重要。
作者:人生幸好,一個愛學習愛報各種心靈成長班的全職寶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