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腰椎管狹窄癥發(fā)病率僅次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占腰椎管內疾病的第二位。治療本病,臨床一般認為只有手術治療,才能夠擴大椎管、消除患者癥狀。但很多醫(yī)生臨床發(fā)現(xiàn),有些程度很嚴重的患者,沒有做手術,有時候癥狀竟然也可以消失。
這讓他們感到很是困惑:不做手術,竟然也可以解決腰椎管狹窄癥?機理是什么?對此,今天筆者專門采訪了弧刃針發(fā)明人、頸肩腰腿痛名醫(yī)王學昌教授。
病例
周某,60歲,林州人,腰部酸痛伴左下肢放射性疼痛5年,間斷性遇勞后復發(fā),在當?shù)蒯t(yī)院給予“拔罐、針灸、膏藥”治療后稍緩解,逐年呈加重趨勢。2月前勞累后腰痛伴左下肢放射性麻木疼痛癥狀加重,間歇性跛行(走很短距離的路程,就會出現(xiàn)左下肢酸痛麻木無力,以至跛行,但蹲下或坐位休息片刻后癥狀馬上消失),在當?shù)囟嗉裔t(yī)院檢查后診斷為“腰椎管狹窄癥”,是由腰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均建議手術治療?;颊咭驊峙率中g,一直堅持保守治療,效果不佳,間歇性跛行也漸漸加重(走50米左右就下肢麻木不能忍受)。當?shù)卮蠓蚋嬖V她:“要想不開刀,可以試試王學昌教授發(fā)明的弧刃針療法。”
經過弧刃針標準療法治療后,患者腰部酸痛伴左下肢麻木疼痛癥狀明顯緩解,可以隨便散步了,周某激動地說:謝謝您,讓俺不用挨刀了!
周某的情況并非個例,不用麻藥、不用激素,經王學昌教授用兼具針灸針、針刀、注射針、手術刀4種功能的弧刃針治療后,已經有眾多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通過保守治療獲得不錯效果。
在此次采訪中,王學昌教授從病理機制、發(fā)病機理、治療原理等方面,系統(tǒng)地為我們揭秘:為什么“腰椎管狹窄癥,不一定都需要手術”。
腰椎管狹窄癥的定義
腰椎管狹窄癥是指腰部椎管受到“退行性變、椎管發(fā)育性狹窄、腰椎滑脫、創(chuàng)傷或醫(yī)源性等原因”,導致腰椎管腔變窄,使其中內容物(馬尾和神經根)長期受壓導致腰腿疼痛麻木、間歇性跛行、大小便障礙為主要癥狀的疾病。本癥好發(fā)于40~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見,尤以腰椎4/5和腰5/骶1椎間盤平面的椎管狹窄居多。
需要指出的是,有腰椎管狹窄不一定有癥狀;有癥狀的腰椎管狹窄,我們才稱之為腰椎管狹窄癥,才需要治療。
腰椎管狹窄癥的自我診斷
典型癥狀為間歇性跛行:開始走路時不疼,越走下肢疼痛、酸困、麻木癥狀越重,但坐下來休息后,癥狀馬上緩解;如果再走路,則癥狀反復出現(xiàn);直腰走路加重,彎腰走路,癥狀減輕;病變程度較輕者,走路可走1~2公里出現(xiàn)癥狀,癥狀較重者,甚至走兩步就可能受不了,彎腰、低頭走路方可緩解。
腰椎管狹窄的分型及其病理機制
先天性(發(fā)育性)腰椎管狹窄的病理形態(tài)變化有三種:(1)向心性俠窄:即椎管在矢狀面及冠狀面上均發(fā)生狹窄;(2)扁平狀抉窄:即椎管前后徑的狹小;(3)關節(jié)突肥大性狹窄:一側或雙側關節(jié)突異常肥大而椎管狹窄。
后天性(獲得性)腰椎管狹窄:Kierealdy-willis 認為腰椎三關節(jié)復合體(腰椎后方小關節(jié)突關節(jié)和前方間盤)的退行性改變,最終形成腰椎管狹窄癥的病理基礎。由于小關節(jié)壓力明顯增加,可導致小關節(jié)的損傷。近年來對非骨性物所致的椎管狹窄中,黃韌帶肥厚為主要病因。
腰椎管狹窄的影像學改變
X 線平片:只能提供間接征象,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椎管狹窄的存在。
CT:診斷符合率96% —100%,正常CT椎管形態(tài)為三角形或球形,狹窄的可顯示為三葉草、牛角、貓耳形。Korkard測量側窩神經根管矢徑大于5mm 為正常,4 mm 為臨界.小于 3mm 為狹窄。椎管與椎體矢狀徑比值在椎弓板上切跡層面小于0.45 ,在椎間盤層面小于0.35可以確診,硬膜囊與椎管矢狀徑比值如低于0.6 以下可以確認。近年來又有CT計算機圖形計算椎管橫截面積CSAC自L1-S1,逐漸加大,硬膜囊橫截面積(CSADS)自L1-S1,逐漸減小,來評估椎管狹窄。
MRI :它不能提供精確的定位與清晰的圖像,診斷符合率占 82%一 91%,但在鑒別診斷方面可顯示椎管。
腰椎管狹窄癥的發(fā)病機理
脊髓、馬尾和神經根在圓形的椎管內,周圍是椎間盤、椎體、黃韌帶等,當出現(xiàn)黃韌帶肥厚、椎體滑脫、骨質增生,以及一些先天性腰椎管狹窄等情況,椎管容積就會減小,超過一定的程度,脊髓、神經根、甚至馬尾等就會被像“皮帶”一樣被緊箍,在長期的退行性病變、勞累、受涼、扭閃等誘因下,就會被壓迫刺激而水腫、甚至部分變性,而“間歇性跛行”、“鞍區(qū)麻木”等一系列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表現(xiàn)。
弧刃針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機理
弧刃針醫(yī)學認為,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椎管狹窄、黃韌帶肥厚等病理改變引起的脊髓受壓是“標”,而引起上述病理改變的“脊椎旁的肌肉、筋膜(深淺)等軟組織損傷”是“本”。據(jù)此,弧刃針療法,僅松解處理外周淺層病變硬化了的軟組織,即可降低攣縮肌肉張力、解除肌肉痙攣,調整恢復其最適初長度,進而恢復改善了脊柱及其周圍軟組織的動靜態(tài)平衡、降低了椎間壓力、降低了椎管內壓、改善了微循環(huán)、相對消除了椎管內外的致痛因素,就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腰椎滑脫癥、腰椎間盤突出癥、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機理也是這樣。
對此,王學昌教授打了一個很好的比喻:就像“吃多了,撐的難受,皮帶把人勒的很緊很難受,怎么辦?我們沒有必要讓人把吃的東西吐出來,也沒有必要開刀把肚子里的東西拿出來,我們只需要把外周的皮帶松一點就行了。”
雖然弧刃針治療后,椎間盤還有突出、雖然黃韌帶還有肥厚,雖然還有骨質增生,但椎管內的壓力減小了,脊髓和神經根的壓力減小了,微循環(huán)改善了,患者的癥狀當然能夠緩解甚至消除了。
臨床發(fā)現(xiàn):通過弧刃針標準化的治療法案,大約80%以上的腰椎管狹窄癥的患者,癥狀能夠明顯改善甚至完全消除;剩下大約10%的患者雖然不能消除,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臨床部分緩解;對于那些確實嚴重需要手術的患者,通過弧刃針標準化治療方案,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術后的殘余癥狀,是手術療法的黃金搭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