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更新在微信公眾號BGM1588
咱們不教孩子欺壓他人,但打不打得過是能力問題,打不打是態(tài)度問題。6歲前,是孩子家長教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性情培育的重要階段,性情決議孩子未來的命運。
不久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的14分鐘講演曾刷爆朋友圈,關于孩子在6歲前,爸爸媽媽最該管什么?這是咱們看過最好的回答。
兒童心理開展有次序,教育防止“馬后炮”
在心理學領域上,人在18歲之前分為幾個關鍵時期:
1歲之內:乳兒期
2-3歲:嬰兒期
4-5歲:幼兒期
6-11歲:學齡初期
12-15歲:少年期
16-18歲:青年初期
家長教育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在依戀期中,1-6歲最為關鍵。許多時候,咱們惋惜地看到社會上關于未成年人的違法新聞,其實現(xiàn)已闡明當事人家庭的教育滯后反映。
假如爸爸媽媽能夠了解孩子年少最需求的是樹立安全感,就不會僅以自己的意志去日子,也不會導致慘案發(fā)作。
孩子的性情決定命運
現(xiàn)代家長教育中,許多家長在浮躁與愿望的社會布景下越來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開展,這是家長教育中比較危險的誤區(qū)。
往往到45歲之后,看一個人能不能有更為長期的發(fā)展,恰恰學歷與造詣并不是最重要的。真實重要的是這個人的性情,和他以性情為中心的人格。早期對孩子的性情培育得當,更有利于他的長遠發(fā)展。
爸爸媽媽也不要為孩子的學習能力弱而訓斥乃至羞辱他,而應該細心觀察自己孩子的特長,協(xié)助他找出優(yōu)于其他人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性情培育是爸爸媽媽最重要的責任。
6歲前,爸爸媽媽最該管什么?
假如沒有在這個周期內對孩子性情進行正向培育,他在長大后或許很難被管教。6歲前,性情培育的關鍵問題是:抑制固執(zhí),防止壓抑,學會操控,學會忍耐,防止自私,閱歷波折。
抑制固執(zhí)
請在孩子6歲之前大膽對他說“不”。
假如一個小男孩在3、4歲的時候和你鬧,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大不了他只會在地下打滾。假如等到他現(xiàn)已14歲了,你阻止他不去網(wǎng)吧,他要鬧的方式就有許多了。
第一:離家出走,由于他腿硬。
第二: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
《今日說法》有個事例,12歲男孩由于被媽媽罵了一頓,服毒自殺。由于媽媽的愛在他的眼里是沒有約束的,他知道媽媽愛他,所以用這種愛威脅家長,只是他不知道死的意義,才釀成悲慘劇。
假如遇到孩子提出無理要求,爸爸媽媽要對他做抑制固執(zhí)的練習,記住4個不要。
不要罵孩子,罵他會給他一個不好的觀念。
不要打孩子,你那么大他那么小不公平。
不要說教,這時候說什么在孩子耳邊都是噪音。
不要走開。
孩子鬧給你看,爸爸媽媽必定要看著他鬧。等他哭得精疲力盡幫他擦干眼淚,孩子或許會想你是不是心回意轉了,這時候你告知他,你并沒有退讓,你要讓孩子明白鬧是沒有用的。
防止壓抑
孩子鬧過之后,爸爸媽媽要做的第二件事是不能讓孩子太壓抑,鼓舞他和你交流。假如他要買玩具,一般是三比一的份額,三次滿意他一次,讓他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給。
這樣孩子以后遇到什么事,都會和你交流商量,有利于未來親子關系的開展。
抑制操控
鬧是一種直接的心情表達,假如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孩子要有自我管理、自我操控的能力。
能夠經(jīng)過一些小引誘練習孩子。比方用食物,剛開始有意識的三天給孩子一次巧克力,堅持一個月或半個月后,嘗試和孩子提要求,這次給的巧克力能不能保留三天先不吃,三天之后我給你加三份,但假如你吃掉了,三天之后那份我就不給你了。
提完要求你就不要管他了,但記住假如三天之后他吃掉了,就要告知孩子今天這份沒有了,要再等三天。
假如他堅持住了,就真的給她三份巧克力,讓孩子知道,等候能夠獲取更大的滿意。一個具有抑制和操控能力的孩子,今后的發(fā)展不會太差。
學會忍耐
忍耐能夠和自私放到一同講。孩子自私是正常的,由于他在很弱小的時候都是由他人照顧的。但爸爸媽媽要知道,防止自私和學會忍耐在孩子小的時候是能夠糾正的。
比方關于吃飯的等候。孩子4、5歲前后,能夠給他立規(guī)矩,在全家人一同吃飯的時候,有必須要等大人一同開動。這件事很簡單,可是十分有用。家庭既然是一個整體,爸爸媽媽就要教會孩子眼里有他人的意識。
閱歷波折
波折練習是性情練習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
過往的新聞中,咱們見識過來自人大的,北大的,師大的,清華的學生由于不堪重負跳樓自殺。
這就是爸爸媽媽在教育的過程中沒有讓孩子克服自私的問題形成的。第二點就是孩子沒有忍耐波折的忍耐力。波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關,意志力的培育不是靠智力培育出來的,而是靠毅力培育出來的。
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一點毅力之苦,比方孩子的學校會安排一些活動,哪怕他受傷,爸爸媽媽要先判斷,受傷的原因是否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需求閱歷的正面的波折閱歷。再比方,帶孩子去學游泳,要信任他在教師的協(xié)助下能夠克服恐懼或是困難,最終學會這項本領。
以前看過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自己勤奮努力地掙下萬貫家財,卻發(fā)現(xiàn)長大了的兒子整日沉溺于網(wǎng)絡無法自拔。無奈之下,他找到一位專家,拍出10萬元說:“你幫我教育好我的兒子,我就給你10萬元!”。
父親想要教育孩子無可厚非,但家庭撫育除了物質層面的滿意,還有心理層面的刻畫。沒有親情教育不可能形成人的根本情感反應,沒有正常的情感反應,孩子又如何會被教化?
假如孩子的內心強大、具有杰出的性情,他的自控能力,包括面臨波折與困難,都會表現(xiàn)出驚人的意志力,找到工作的解決辦法,這也是為什么咱們說對孩子性情的培育必定要在6歲前完成。
孩子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與爸爸媽媽的修養(yǎng)和態(tài)度有關,家長教育這堂課,也是每位爸爸媽媽自身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