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我的奶酪》是一本十分“美味”的書,從書名和封面都可以看出來,而書中的內容則不僅“美味”更值得“回味”。當然,“奶酪”只是一種隱喻,如果不喜歡奶酪的話,換成油燜大蝦或者麻辣小龍蝦也可以,《誰動了我的“麻辣小龍蝦”》聽著就解饞。
這也是一本對我有特別紀念意義的書,因為這是第一次在公交車上讀完的書。書很薄,沒有晦澀的文字,讀起來很輕松,但其中簡單的故事和簡單的道理卻是值得深刻反思的。有一句話叫“眾口難調”,不僅指美食也在于書籍,這本書的神奇之處在于,每一個人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奶酪”。
本書作者是斯賓塞·約翰遜(Spencer Johnson),美國醫(yī)學博士、作家。本書出版于1998年,根據約翰遜自序,他在1979年就對該書有了基本構想,但直到1998年,才最終將它變成文字,約翰遜解釋說,“事實上,我只是發(fā)現了生活中的一些真相,然后編了一個很引人入勝的故事,帶領讀者閱讀和體會它?!?/p>
本書的故事很有趣味,在一個迷宮中有兩只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他們每天做的事情就是不停的在迷宮中尋找奶酪,這也是他們唯一的食物來源。有一天,他們終于發(fā)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站,就在這里幸福生活起來而不再去迷宮中尋找了。一段時間過去,當他們都已經習慣了在這里生活的時候,突然發(fā)現奶酪消失了,他們甚至都沒注意到奶酪是一點一點消失的,還是突然消失的。這時,兩只小老鼠迅速的去迷宮中繼續(xù)尋找奶酪,就像他們先前的生活一樣。而兩個小矮人卻接受不了這個事實,選擇在原地等待,希望奶酪能重新出現。
故事最后,兩只小老鼠又找到了更多的奶酪,兩個小矮人中的一個打破了思想束縛重回迷宮也找到了奶酪,而剩下的那一個小矮人還在原地生著悶氣、餓著肚子……
書中還有一些有趣的內容是迷宮中“寫在奶酪墻上的話”,例如“變化總是會發(fā)生”、“做好迅速改變的準備,享受其中的樂趣”等等,雖然有點雞湯,但細細一想的確很對。
今年初的一個新聞相信大家都還有印象,唐山撤銷收費站,收費員卻說“我今年36了,除了收費,我們啥也不會”,令人痛心也令人惋惜。如果此時他看到這本書,些許會有所啟發(fā)。在克蘇魯神話中提到“人類最大的恐懼是源自于對未知的恐懼”,面對變化的未知,因為恐懼而忽視它,其實也忽視了“變化就是這個世界不變的真理”。
不同境遇、不同心境、不同追求時,閱讀這本書的感受也不同。這是一個寓言故事,書中的東西都是作者的借喻或隱喻。例如“奶酪”,可以理解為所追求的東西,例如愛情、友情、健康、內心的寧靜等;又例如小老鼠脖子上隨時掛著的“鞋子”,可以理解為行動力和決心等等。2003年看過的一部電影《Big Fish》中,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進入那個小鎮(zhèn)一定要把鞋子掛在入口的繩子上,也許現在有點明白了。
在這里,向書友們推薦這本雖然很短但內涵深刻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大概1個小時就可以讀完。同時推薦的還有2003年的電影《Big Fish》,中文名叫《大魚》,由我非常喜歡的鬼才導演蒂姆·伯頓執(zhí)導,評分很高,喻義不明……總之推薦就是了。
我的分享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