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市北面新城街旁殘存著一片土堆
其實這可不是普通土堆
是明代太原軍事古堡----永安堡的遺址
這是夯土堡墻的遺址
歷經四百年風雨
垂垂老矣
而在離它不遠的東面
也有一座相對保留更完整的古堡
永寧堡
在清代《太原府志》記載
永安堡和永寧堡是明代城北
拱衛(wèi)太原府城的兩座軍事古堡
俗稱 安寧二堡
常年駐軍
在明代正統(tǒng)年間
這兩座古堡曾上演多次慘烈的廝殺
而從這兩座古堡再往北60多里
陽曲縣境內還有一座古堡
磐石堡
今天我要給講的故事就是出自
這三座古堡
這幅油畫是畫家左國順的作品
叫《十三將士歸玉門》
它描述的是東漢將領耿恭和他手下的將士們
以漢軍區(qū)區(qū)幾百人
成功抵抗了匈奴幾萬軍隊對疏勒城的進攻
最后幾百人只有十三人活著回來的故事
而我今天要給您講的
和這個故事類似
也是以少勝多 血染疆場的故事
只是 故事的發(fā)生年代
改在了明代正統(tǒng)年間
故事發(fā)生的地點
改在了太原城北這三個古堡里
故事主角的名字叫陳經
男 太原左衛(wèi)人
世代行伍 精通兵法
擅長騎射 箭無虛發(fā)
他的本職是寧武的守備
他的轄區(qū)并不在太原
但在他回鄉(xiāng)省親時
遇到了突發(fā)狀況
于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將軍
和區(qū)區(qū)幾百士兵上演了一出
遲滯蒙古瓦剌部數(shù)萬鐵騎
保衛(wèi)太原城的故事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
明代正統(tǒng)年間
蒙元的瓦剌部崛起
正統(tǒng)四年(1439年)
瓦剌部的軍事天才——也先
繼承成為瓦剌的首領
他向東發(fā)展 征服了女真
勢力到達朝鮮北境
并以明朝拒絕貿易之名進攻明朝
這年冬天一個雪夜
一支四萬人的蒙古鐵騎踏著冰凍的黃河河面
悄悄摸到了山西偏關城下
吊繩搭梯攀爬
迅速進入關內 封閉偏關城
一番搶掠之后
首領的目光停留在地圖上幾百里外太原府
那里是山西商號最集中的地方
白銀匯集之地
隨后一直兩千人的先鋒部隊
風馳電掣地過雁門 奪原平
接近了陽曲縣境內
一路上他們逢人便殺不留一個活口
生怕有人去給太原府報信
這支先鋒部隊屬于蒙古——兀良哈部
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朵顏三衛(wèi)
是明代蒙古諸部中最能打的一個部族
它曾在明代早期
幫助朱棣奪取皇位
后來明朝衰落
他們一直游離于明朝和蒙元之間
首領叫朵欒帖木兒
一個嗜血成性又極其精明的將領
當他和他的部隊進入陽曲縣境內后
他忽然命令前面的人放慢速度
一方面是臨近傍晚該吃飯了
另一方面是
久經沙場的他仿佛嗅出一絲奇怪的味道
今天幾百里急行軍怎么沒遇到幾個人?
不久在他們的前方出現(xiàn)一座軍堡
帖木兒也沒在在意
以為和在前面遇到的軍堡一樣
最多幾百個毫無戰(zhàn)斗力明軍
一觸即潰
于是讓手下騎兵去
半個時辰解決這個軍堡
然后進堡休息吃飯
不料一刻鐘后得到的消息竟然是
派去的先鋒五百騎兵只有兩名生還
驚訝震怒之余 他親自帶兵擁到了
這座由石頭壘砌的軍堡前
堡門上三個大字——磐石堡
堡門前橫七豎八躺滿他的騎兵
惱羞成怒的他命令立刻再次攻城
沒想到突然堡上亂箭齊發(fā)
而且拋出很多火球
把蒙元騎兵燒得吱哇亂叫
死傷甚重
沖了幾次都沒有成功
這時 他知道是遇到高手了
于是命令就地扎營
包圍磐石堡 密布崗哨
這時磐石堡內坐鎮(zhèn)的明朝守軍將領正是 陳經
他其實并非這里的將軍
他是寧武關的守備
前不久正值他父親去世
他這是回鄉(xiāng)丁憂
不料在路上看到了蒙元的騎兵
于是他操了一批驛站快馬
往太原府趕
雖然他一直抄小路近道
但并沒有比蒙元騎兵快多少
只比帖木兒早到了一個多時辰
當他滿面疲憊的進了磐石堡
這里的明軍校尉和七百多明士兵還在喝酒
見到守備大人從天而降又神情嚴肅
立刻嚇得俯首聽命
陳經先命令挑出堡里最好的兩匹馬
交給一名通令兵讓他小路快趕回太原告急
然后把當前形勢給大家做了介紹
跑是跑不了了 堡里沒幾匹馬了
而蒙元騎兵都是每人兩匹快馬
大家肯定跑不過蒙元鐵騎
那么只能守 可是怎么守?
經過仔細詢問知道
堡里還有六門小型火炮
四百根火銃和幾千根箭
陳經盤算一下
這些裝備只夠打一場伏擊仗
如果后續(xù)蒙元騎兵再來
就不好辦了
后來堡里一名村民主動報告
有太原商人運往忻州的
幾十噸生油放在堡里
于是 陳經讓人把生油
澆在包著石塊的被子上
做成一個個火球拋出
于是便有了
帖木兒剛在看到的情形
陳經在堡里清點檢閱剩余士兵
雖然打退了蒙元騎兵的第一波攻擊
可是七百多明軍已經折損一半
沒死的也大都帶傷了
還能撐多久?
撐不住怎么辦?
手下人提出
退守陽曲縣的永寧堡和永安堡
這兩座大堡里一共有四千明軍
而且裝備精良 有大量火器
但現(xiàn)在外面的帖木兒已經被殺紅了眼
他絕不會這么輕易放磐石堡明軍撤退
這三四百步兵即使突圍出去
也不等他們跑到幾十里之外的永寧堡
就會被蒙元騎兵全部砍殺
怎么辦?
久經沙場的陳經站在高高的堡門上
看著對面不遠蒙元軍營里的燈火
和帳篷后面吃草的軍馬
忽然有了計策
——趁夜晚奪敵人的軍馬
于是夜晚五更
陳經精心挑選了三百勇士
悄悄摸到了蒙元軍營
放倒了崗哨
然后沖進了馬圍子,,,,
正當他們把手伸向戰(zhàn)馬時
意外之外的事發(fā)生了
突然周邊照起了無數(shù)的火把
從里到外一共三層舉著鋼刀的蒙元士兵
包圍了他們
火把下不遠處 一個高頭大馬上帖木兒
揮了揮明晃晃的月牙彎刀
嘟囔了一句 全部殺光
原來 人家帖木兒也不白給
很有經驗
知道對方已經深陷絕境
肯定會冒死一擊
所以早有防備
這下輪到明軍悲催了
面對這樣的突發(fā)情況
所有明軍腦袋一片空白
幾乎失去斗志
就差放下武器投降了
幸虧陳經經驗豐富
他立刻意識到
亂砍硬拼肯定出不去了
要想扭轉不利局面
必須有一個具體方向和目標
集中力量向一個點突圍
才有希望
而這時 高頭大馬上的帖木兒
正在離他不遠處
于是就在雙方兵刃相交的前一刻
陳經使盡渾身力量吼道
都往北看
射死那個穿白皮坎肩的首領
就能闖出去了
已經傻掉的明軍一聽
頓時精神一震
有了目標
于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xiàn)了
除了外圍的明軍被迫抵抗
大部分明軍都把長槍和弓箭
轉向了目標特明顯的帖木兒
看著明軍不但不突圍
反而朝自己身邊涌
帖木兒也嚇了一跳
更糟糕的是后面的蒙古軍還繼續(xù)往前涌
而他的馬無法掉頭后退
于是尷尬的他只好用單刀
迎接暴風疾雨般明軍的弓箭
他的肩頭中了兩箭
就在他一邊撥打弓箭
一邊伸手拿侍衛(wèi)遞給他的盾牌的時候
他迎來了一個他萬萬沒想到的兵器
明軍的弓箭里夾雜著一只致命的 長矛
一支磐石堡獵戶用于獵殺野豬的武器
于是就在雙方士兵聲嘶力竭的叫喊和互相砍殺中
陳經看到了
那只飛出的長矛 直接刺穿了 帖木兒的右肋
頓時血流如注 摔下馬來
隨之陳經高喊
他們的首領死啦 死啦 殺呀
這個變故確實讓蒙古軍吃驚不小
頭領一死
蒙古兵軍心大亂
原本已經身陷重圍的這三百明軍
反而因此恢復了爆發(fā)力
奮勇殺出一條血路
這時磐石堡里留守的明軍看到
元軍大亂
也出來接應
于是兩千人的蒙元先鋒部隊被殺得七零八落
鏖戰(zhàn)過后
陳經和剩余的一百多還能走動的明軍
拉著搶到的二百多匹軍馬
在朝陽的照射下
相互扶持疲憊的回到了磐石堡
雖然僥幸的獲勝
但由于兵力太懸殊
明軍損失也非常大
而更可怕是后續(xù)還有幾萬蒙古瓦剌部騎兵即將到來
小小的磐石堡肯定是守不住了
在往周邊田野轉移了傷員之后
陳經和其余明軍騎上搶來的軍馬
撤離了磐石堡
晝夜兼程
來到了離太原府不遠的永寧堡
這時太原府知府和總兵也得到了消息
開始了全城防衛(wèi)
帖木兒的死讓蒙古軍帶隊大統(tǒng)領
氣憤異常
指揮4萬鐵騎
像潮水一樣追來
迅速包圍了永寧堡和旁邊的永安堡
發(fā)誓要為帖木兒報仇
陳經和永寧堡明軍
依靠火器和弓箭
咬牙一次次頂住了蒙古兵的進攻
一天,兩天,三天,四天,
永寧堡外到處是蒙古兵和明軍的尸體
血流成河
此時太原城里
對于城外兩個軍堡里的官兵是救還是不救
也展開爭論
反對派說 等到咱們援兵趕到的時候
他們估計早已尸骨無存了。
此時另一派太原守備周吉站出來
竭力請求派援兵
他面對總兵大人說出了
在歷史上有名的一段話
至今讀起來 仍蕩氣回腸
“今使人于危難之地
急而棄之
外則縱蠻夷之暴
內則傷死難之臣
此際若不救之
瓦剌如復犯塞為寇
將何以使將?
這是古代版的“不拋棄、不放棄”
咱們做人做事要厚道
危難之際
不管他們了
對外是縱容了殘暴的蠻夷
對內是傷了那些忠臣良將的心
現(xiàn)在要是不救他們
以后蒙古軍再卷土重來
誰還為大明效命?
所以 一定要拯救自己的英雄
明代在歷史上雖然不是一個強悍的王朝
但每次在危急時刻
總有人能站出來挽救這個王朝
歷史上有名者
如名臣 張居正、于謙、戚繼光等等
太原永寧堡和永安堡這次事件
最終下令:啟動救援計劃!
雖然當援軍到達時
永安堡守將關寵
此前已經在艱苦卓絕的守衛(wèi)中戰(zhàn)死了
但他們拖住了十幾倍的敵人
使晉中的援軍到達了太原
而永寧堡守軍在陳經率領下
擊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
當他們終于盼到城里的援軍時
史書記載“開門,共相持涕泣”
這幫經歷了煉獄般的戰(zhàn)爭的幸存者
九死一生
堪稱鐵打的漢子
此刻也不禁流下英雄淚來
正統(tǒng)13年
磐石堡 永寧堡和永安堡4700名守軍
最后生還的只有區(qū)區(qū)26人了
他們與援軍一起撤退
他們從鎮(zhèn)遠門---大北門進了太原府城
安全了
“衣屨穿決,形容枯槁”
但他們是偉大的勝利者
史載:當時太原百姓見到這26名勇士歸來
感動不已
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
并給皇帝上疏為26勇士請功
陳經 這一次歷經艱險保住了太原
后蒙元瓦剌部騎兵
見明軍如此頑強
加之太原府城城高池深
不易攻取
于是繞道離石搶掠一番后
撤回了草原
不過可惜的是
陳經回寧武關守備任上
數(shù)年之后
再度遭遇蒙元入侵
不幸罹難
追贈昭勇將軍
并立廟祭祀
后人聽他的故事
都不斷贊嘆
悲歌慷慨
浩氣長存
看到這里也許很多人會疑問
這個故事是真的嗎?
我這里要嚴肅地告訴您
本期除地名古跡和人物實有外
故事純屬虛構
是探花郎我根據一些零星記載
想象杜撰的
故事細節(jié)雖然是虛構
但我相信這樣的故事
一定在這里真實發(fā)生過
只是當時沒有詳細記載罷了
對于英雄
我們都會心生崇敬
愿意他們的故事
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
那么看完這個故事
是否對這幾個古堡
也有了別樣的感受呢?
是否有興趣一起去看看呢?
那么請和探花郎我聯(lián)系
我將帶上攝像機和無人機
一起拍攝下大家去訪古的足跡